“知道”的历时演变

2015-07-16 08:57王雯雯
现代语文 2015年25期
关键词:单音节助词言说

○王雯雯

“知道”的历时演变

○王雯雯

关于“知道”由单音节词复合而成双音节词的过程,学界关注尚少。本文主要探讨单音节词“知”“道”合成双音节词“知道”的历时演变过程。通过查找语料可知,表示“明白、了解”之义的双音节词“知道”在南北朝时产生。

知 道 知道

一、知

“知”在先秦时期作为单音节词已经广泛独立使用(见表1),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一直沿用至今。大徐本《说文解字》:“知,词也,从口,从矢。陟离切。”“矢”是箭的意思,因此段玉裁注为“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知”甲骨文中写成“”,金文中更加象形,加了“曰”旁,写成“”,小篆中写成“”,隶书中写作“”,楷书中写作“”。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从商代甲骨文到魏晋的楷书中,“知”的字形变化始终与表示言语义的“口”相关。由此可知,“知”的本义为对于认识、了解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

古人一直认为控制指挥人思维的是心脏,而不是今天科学研究所认为的大脑。人的内心对外在客观世界有了自己的想法、感受,需要通过嘴巴表达出来,在心为“感受”,发之为“声”,出口为“词或者语句”。通过这一过程,可以把段注“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和大徐本《说文解字》:“知,词也。”联系起来,即“知”的本义为从心到口的一个言辞过程。“知”的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相伴出现,言辞过程中的动作就是动词“知”,言辞过程中说出来的内容就是名词“知”。之后“知”的这两种词性广泛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内在的自我认识和外在的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也在提高,动词“知”和名词“知”的词义有所扩展延伸。的文献未摘取,本着能够说明“知”在先秦已经广泛使用这一问题。下同。)

表1:“知”在先秦文献中的出现次数

二、道

“道”在中国文化中可谓最重要的字眼之一。从先秦起,“道”作为单音节词已经被广泛独立使用(见表2),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一直延续至今。“道”在金文中写成“”,从行(街道),从首,表示人在路上行走之意;金文亦写作“”或“”,另加了一“止(脚)”,更突出行走之意。在小篆中写成“”,大徐本《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达谓之道。徒皓切。”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所行道也。毛传每云行道也。道人者所行。故亦谓之行。道之引申为道理。亦为引道。首者,行所达也。首亦声徒皓切。古音在三部。”这就是说,“道”由“辵”和“首”两部分组成,前者表行走之意,后者即表意又表音。那么,“道”的本义是指人或动物行走时脚底所留下的痕迹。从“道”的本义出发,不断扩展“道”的内容,那么“道”的内容经历了这样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

“道”的外延越向外延展,“道”越具有不可言说的神秘感。所谓“道恒无名”(《老子·第三十二章》),“道不当名”(《庄子·知北游》)。

“道”除了名词的引申,还有动词的引申。由“道”的本义可以得知,动词“道”最后要达到使某事物顺畅的效果。在这一点上,名词“道”和动词“道”发生了联系,动词“道”于是有了知道、言说之意。那么“知”和“道”后来同义连用也就理所当然了。

(1)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南朝梁·吴均《咏雪》)

(2)中冓之言,不可道也。(《诗·鄘风·墙有茨》)

(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之一)

“道”除了作为实词的用法之外,还有虚词的用法。相当于助词“得”。

(4)鞍辔闹装光满马,何人信道是书生?(唐·白居易《和高仆射》)

(5)怨苦知多少,两三人只道同做饿殍。(元·高明《琵琶记·五娘葬公婆》)

表2:“道”在先秦文献中的出现次数

三、知道

“知道”一词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使用频率不高。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使用频率激增。(见表3)

表3:“知道”在各朝代出现次数

“知”和“道”在先秦时期结合使用,并不表示今天所说的“了解、明白”之义。作为动词的“知”独自承担着今天所说的“知道”之义,如《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作为动词的“知”与作为名词的“道”连用,构成动宾结构,最初表示“认识道路”之义,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五:“娥语曰:‘伯文,我一日误为所召,今得遣归,既不知道,不能独行,为我得一伴否?’”随后“道”的内容不断扩展,逐渐表示通晓天道、地道、人道、事道等意。作为宾语的“道”有内容,即使是抽象的概念化的“道”。人们了解、明白了“道”之后,可以把这个“道”说出来,也可以不说出来,有时候即使想说,也不一定能说出来。这时,名词“道”和动词“道”就发生了联系。为下文表述之清晰,这里把说出来的“道”称为显性的“道”,没说出来的“道”称为隐性的“道”。随着“知道”使用频率的提高,“知”和“道”的粘合度增强,“道”作为动词有言说之意。隐性的“道”使用比显性的“道”频繁,与动词“知”同义连用,“道”的言语义逐渐弱化,共同表示“明白、了解”之义,这一用法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如僧祐《弘明集》卷八:“夫圣智穷微有念斯照。何烦祭酒横费纸墨。若必须辞诉然后判者,始知道君无玄鉴之能。天曹无天明之照。”

这时“知道”等同于“晓得”,“知”对“晓”,“道”对“得”。正好和本文第二部分“道”作为助词相当于“得”这一用法相吻合。这一结构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凝固,一直沿用至今。在这一演变过程中,“知”作为谓语一直稳固地表示“明白”之义,不因“道”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见图1)。

图1:“知道”的历时演变过程

四、结语

“知”在先秦时期作为单音节词已经独立广泛使用,从“知”表示由心到口的一个言辞过程的本义,得知“知”的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是相伴而生的。“道”在先秦时期作为单音节词也已经独立广泛使用。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但是这两种词性的出现有先后顺序,动词“道”是在名词“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道”表示人或动物行走时留下的痕迹这一本义出发,名词“道”的内容不断丰富扩展。由于“道”的内容容易给人们一种把某物理顺、通畅的感觉,所以可以把名词“道”和动词“道”紧密联系起来,动词“道”于是有了“言说”之义。“道”还有作为助词“得”的用法。

单音节词“知”和“道”在先秦时期已经结合使用,但是使用频率不高,只是作为动宾结构出现。汉代之后,“知道”出现的频率提高,南北朝时期“知道”紧密结合为一个双音节词,“知”和“道”同义连用。之后,随着使用程度的加深,“道”有了虚化色彩,相当于助词“得”,可以与“晓得”一词相对应。这一用法一直沿用至今。

[1][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2011.

[2][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王雯雯 山西太原 山西大学 030006)

猜你喜欢
单音节助词言说
阿来《云中记》的死亡言说及其反思
“行走”与“再现”——论梅卓散文的言说姿态和藏族风情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语文单音节词教学初探
高校朝鲜语专业学生助词使用偏误调查分析
在农村小学语音教学中提升学生认读拼读能力初探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浅析藏汉双语结构助词“的”的共性与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