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学校道德教育:以培养同理心和自我控制为参照

2015-07-14 19:55刘春雷
中国德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脑区道德行为同理

刘春雷

摘 要 同理心和自我控制作为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两个重要研究主题,其对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分别从同理心作为道德之源和自我控制作为道德行为之本的角度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然后从培养同理心和自我控制能力的角度探讨了促进学校道德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关 键 词 道德教育;同理心;自我控制;社会认知神经科学

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正在越来越多地用于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然而,尽管在阅读和解决数学问题等学习技能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但是来自社会和情感方面的大量神经科学新证据的首要目的是教育应用。其中,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德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是一门采用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研究社会认知现象的交叉学科。通过整合认知神经科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旨在从社会、认知和神经三个水平面研究纷繁复杂的社会认知和情绪现象。同理心和自我控制作为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两个重要研究主题,其对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下面将分别从同理心作为道德之源和自我控制作为道德行为之本的角度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然后从培养同理心和自我控制能力的角度探讨促进学校道德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一、同理心:道德之源

同理心(Empathy)是发生在人际互动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对他人情绪和精神状态的理解及对其行为的推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同身受。同理心是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交往和道德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一般研究认为,同理心会增加积极行为(如帮助行为),并防止或减少反社会行为,包括攻击和青少年犯罪等。

德瓦尔(Frans de Waal)用俄罗斯套娃的理论来解释同理心,他认为,同理心行为跟俄罗斯套娃类似,也是分层次的,层与层之间有互相的传承,有先后的顺序。第一层是情绪感染,完全不用过脑子思考。比如新生的婴儿听到其他婴儿的哭泣声时,所做出的反应就是自己也跟着哭;第二层是感同身受,例如:当我们看到走钢丝的人脚下一颤,即便不去思考他跌落到地上、脑浆迸裂等等后果,我们也会心里一颤。这个过程不需要动用大脑高级皮层的分析机制。这是一种我们感知外界信息的途径。第三层我们需要动用自己的思考甚至价值判断,来判定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做,例如在看到小伙伴不开心时,很多仅两、三岁大的幼儿也会做出安慰他人的举动:他可能会把自己的食物、玩具放在小伙伴的手中,并且用肢体语言来表示他的关心。

作为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大脑中并没有与同理心功能相对应的特有脑区。相反,它的产生需要一系列脑区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根据这些脑区功能的不同,可将其归纳为三个系统: 镜像神经系统,核心情感系统,以及心理理论系统。[1]

(一)镜像神经系统

镜像神经元是一系列具有感觉运动特性的细胞,最早发现于猴子的前运动皮层。在人类大脑中也有类似的结构,主要包括额下回、后顶叶皮质和颞上沟等脑区。研究者认为,该系统内储存了特定行为模式的编码,这种特性不单让个体自动执行基本的动作,同时也让个体在看到别人进行同样的动作时,不用细想就能够心领神会。当我们看到他人在肢体上受到伤害时,都会不自主的产生心惊肉跳之感。当个体目击他人受到疼痛刺激或情绪表情时,镜像神经系统的参与使得个体可以通过具身模仿来获得对相关情感的切身体验。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同理心是具有直接模仿特性的。因此,可以将镜像神经系统视为引发同理心反应产生的重要辅助系统。正因如此,镜像神经元一经发现就受到了同理心研究者的青睐。

(二)核心情感系统

同理心的本质是与他人产生同形的情感体验。因此,单从产生结果上来看,人们在对某种情感产生同理心时其大脑的激活模式应与亲身经历相应情感时类似。例如,疼痛是情绪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它发生时主要激活的区域是前扣带皮层和脑岛等脑区。大量的脑成像研究表明,在个体产生疼痛同理心时(如看到他人经历针刺、刀切的图片)这些脑区也会激活。同样,在另一项研究中,将被试者观察他人厌恶表情及自己闻到恶心气味时的脑部活动进行了对比,结果也发现两种条件都激活了后脑岛和扣带前回的相似部位。这些研究说明,在对他人产生同理心反应时,主体发生了类似于对他人情感模拟的过程,以此来体验他人的情感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所激活的表征情感的区域我们称之为核心情感系统,主要由前脑岛、前扣带回以及杏仁核等大脑边缘系统的脑区所构成。当个体产生的感受来源于他人而非自我的前提下,这些脑区的激活说明同理心实质性的发生,因此该系统的相关脑区可视为同理心的情感神经基础。

(三)心理理论系统

同理心反应的产生常常伴随着复杂的认知推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推断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心理理论能力也是引发同理心的重要因素。所谓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如情绪、意愿和信念等的认识,以及据此对行为进行因果性解释和预测的能力。涉及心理理论功能的脑区主要有内侧前额叶、颞上沟、颞顶交接处、颞极等。其中,颞上沟和颞顶交接处连接在一起,主要参与对环境中线索的注意分配及与自我关系的评估功能,而内侧前额叶在对他人心理状态形成元表征的过程中扮演着核心的作用。总之,这些脑区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可以表征自我及他人心理状态的神经网络。当引发同理心的刺激没有那么具体时,个体可以启动心理理论系统,通过将自我投射到他人的心理状态中,调动自身过去的情感记忆来产生情感反应。正是心理理论系统的参与,使得同理心反应可以摆脱直观情境刺激的限制,从而扩展了人类同理心能力的范围。因此,同镜像神经系统一样,心理理论系统也是产生同理心的重要辅助系统。

人类在出生后短期内就有执行基本情绪(包括快乐度和唤醒度)的神经网络,并且结合感知觉和躯体内脏信息来创造有意义的表征, 婴儿可以用这些表征来安全地驾驭世界。个体理解他人情感能力随着年龄逐渐提高,可能在一个相对年轻的年龄逐渐成熟, 并且有一个重要的神经基础,尤其依赖于腹内侧前额叶皮质和颞顶交接处。个体调节情感的能力发展最晚,直到成年早期才成熟,其神经基础是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和腹内侧前额叶皮质。[2]

二、自我控制:道德行为之本

自我控制是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它是在道德的要求和原则下,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个说法从自我控制的角度来看是有心理学证据的。在发展心理学领域有个非常有名的研究叫“延迟满足”实验,实验过程大致如下: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在美味的软糖面前,任何孩子都将经受考验。研究人员在十几年以后再考察当年那些孩子现在的表现,研究发现,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的软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他们的学习成绩要相对好一些。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发现有耐心的孩子在事业上的表现也较为出色。也就是说延迟满足能力越强,越容易取得成功。研究发现,及时满足与人脑中的情绪中枢关系密切,而延迟满足则受控于抽象推理能力。因此,延迟满足往往是一个人自我控制成熟的表现,也是情商的重要构成成分。可见,延迟满足的作用之大。

生理学方面的研究证明,个体自我控制的形成和发展与神经系统的发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强调了来自大脑皮质的抑制机能的成熟与否是个体生理达到调节与自控的前提条件。鲁利亚认为:儿童在刚出世的时候,由于大脑皮质抑制机制还很不成熟,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占据很大优势,所以此阶段的儿童易出现行为冲动与自控力偏差的现象;同时他也表示,四岁以后的儿童随着皮质抑制的发展完善,这个阶段的儿童兴奋与抑制逐渐平衡,并能随着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而相应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3]

自我控制的双系统模型成为解释发展性问题(例如青少年危险行为偏差和心理疾病)的独特窗口。[4]该理论指出青少年的行为问题是两大神经生理系统失衡导致的,这两大神经系统包括:皮层下的社会情感系统和前额叶皮层的认知控制系统,前者负责对情绪信息、新异刺激和奖赏信号作反应,而后者则是冲动控制、情绪管理和决策制定的关键执行者。双系统模型指出这两大神经生理系统具有不同的发展进程和成熟年龄;社会情感系统的作用在青春期早期更加凸显,与青春期变化过程一致,而认知控制系统则持续发展直到成年早期。

三、促进学校德育的策略与方法

基于同理心对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自我控制对道德行为的重要性,从培养同理心和自我控制能力的角度促进学校道德教育也许是一个可行的策略与方法。

(一)遵循大脑发育规律,培养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

根据儿童大脑发育水平设置相应的德育内容,可能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幼儿阶段是道德行为初步形成期。道德形成首要的是模仿。这一阶段的儿童特别喜欢模仿成人的一言一行,这种模仿给儿童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成人需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儿童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儿童模仿成人的良好行为习惯,有助于儿童自控能力的培养。

2.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逐渐发展期。这一阶段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使道德内化成为儿童的自觉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班杜拉认为,各种社会示范对儿童道德标准的建立发生重要影响,而人一旦社会化,就不再依靠外在的奖励或惩罚,而是靠自己内部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因此,自我调节是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3.中学阶段是道德行为形成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处于青少年期,情绪爆发和身体攻击是这些青少年处理问题的常用办法。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与情绪有关的脑区在10到12岁时得到充分的发展,但与理性思维和情绪控制有关的脑区的成熟则发生在22至24岁,所以这一阶段要重点培养儿童的理性分析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二)发挥同理心三系统功能,培养儿童的同理心能力

培养儿童的同理心能力,可以分别从镜像神经系统,核心情感系统,以及心理理论系统功能的发挥着手。

1.给儿童树立良好行为的榜样——发挥镜像神经系统功能。儿童同理心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亲社会推理的成熟,也促使他们能够无私地关爱和帮助任何处于困境中的人。而对儿童的亲社会倾向产生最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是他人的行为,也就是儿童所接触的榜样。儿童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可以学到同理心能力及利他行为。

2.促进儿童对别人感情的道德敏感性——发挥核心情感系统功能。道德敏感性是人的道德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同样也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做出道德行为的一个前提条件。与道德敏感性相反的是道德冷漠,即对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道德现象视若无睹,或者即使心里痛恨某些缺德行为,也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应对方式;更有甚者,一些人把这些不道德现象当做模仿的对象,发展到极端就会触及法律。因此,从小培养孩子具有敏感的道德感受,看到别人痛苦时就视为自己的痛苦,并给以别人真诚的帮助,这对儿童的道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儿童道德敏感性的方法有:(1)对儿童的敏感善良行为进行表扬。当家长或教师注意到孩子有敏感善良的道德行为时,要及时给予表扬,让他知道家长或教师对他的行为感到高兴。(2)对孩子的道德行为进行及时反馈。儿童从小形成敏感善良的行为,将会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应告诉孩子他们的道德行为所引起的实际效果。(3)引起儿童对非言语感情线索的注意。非言语线索主要指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行为。在可能的情况下,向儿童指出你所关心的问题,可以使儿童敏感地注意到别人的感情。(4)让孩子设身处地地思考别人的感受。充分利用书本、电视、报纸和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孩子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体会一下别人的感受。

3.角色扮演,发挥心理理论系统功能。教育教学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使人感同身受就是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法,先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产生类似体验,然后才可能使其体验到他人的难处,从而产生同情心,才能使个体在遇到具有道德韵味的情景时做出合宜的道德判断乃至于道德行为。角色扮演是心理咨询与辅导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它能使被试亲身参与到活动中去,积极体验,从而使被试的感受内化。角色扮演的核心是激发个体内在的积极情感。学生通过在情景中扮演助人者与受助者两种角色,在不同角色中体会不同的情感,在角色的转换中思考两者之间的反差,培养个体积极的情感,从而当真正身临其境的时候,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也只有学生通过扮演另外一种不同于“学生”“孩子”的社会角色,才能使学生从内心接受对助人情境的解释。在课余,教育者(教师)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训练,如在游戏中,教育者(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第一组主要是扮演受助者,第二组可以扮演助人者,第三组扮演旁观者,在扮演角色之前教育者(教师)务必对其进行一些简单的训练,包括眼神、表情、声音及其他的一些肢体动作,使得神情逼真,动作到位,尽量还原真正的情景,避免使学生因游戏乏味而敷衍了事。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教育者(教师)可以临时设置多种“障碍”,使助人者和受助者开动脑筋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障碍,激发他们对游戏进行深层的思考。当一组学生做完后,可以让学生交换他们所扮演的角色,重复前面进行的游戏,使学生感受“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并能使学生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行为进行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调节自己的行为。在游戏中,如果学生所扮演的助人者并没有改变受助者的处境或受助者因语言表达等原因造成助人困境时,可以让学生去观看同学的表现,结合自己的不足,在老师的指引下做出改正。在做过游戏之后,教育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助人行为进行讨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讨论可能会更真实,得到的效果也可能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岳童,黄希庭.共情的神经网络[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87-94.

[2]潘彦谷,刘衍玲,马建苓,冉光明,雷浩.共情的神经生物基础[J].心理科学进展,2012(12):2011-2021.

[3]肖晓滢.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研究简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02):40-42.

[4]王利刚,谢东杰,樊春雷,高文斌.自我控制的干预技术研究:基于双系统理论[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02):377-380

责任编辑/肖茂红

猜你喜欢
脑区道德行为同理
同理心:“走心”的理解,胜过千言万语!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老来更明同理心
避免同理心耗竭
再不动脑, 真的会傻
止咳药水滥用导致大脑结构异常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滑落还是攀爬
远和近
基于不同视角的道德行为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