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
周红柳 (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第一实验小学 063500)
品德与社会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但在现实教学中,往往不能突出它的地位,并且常常会遇到许多问题,使得教师和学生对该科目抱以轻视态度,已经严重妨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顺利开展,影响到了其教学效率的提高。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些方法和策略,以期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使其思想精髓能深入到师生的内心。
品德与社会 存在问题 有效策略
品德与社会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渠道,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指南针,是学生取得进步、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它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学生参与社会、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提供重要的保障。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很难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现笔者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学校不重视
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通常只把语、数、外放在重要位置,品德与社会课自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具体表现为品德与社会课没有专职的任课教师,多是语、数、外教师兼任。一门课如果被兼任,就无疑确定了它不被重视的地位,这样长期下去就会造成品德与社会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不能投入积极的态度,不能很好地钻研教材,讲课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教学目标也难以实现。
(二)教学思想落后,教学过程很少联系社会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师对该学科本身就不很重视,且教学思想落后,有的教师对教学环节和规律也都不是很清楚,上课照本宣科,对课本内容只是进行笼统、简单的介绍或让学生自学,缺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疏于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教材中“生活场景”“现实事件”等内容的设计根本就发挥不了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品德与社会课徒有虚名。
(三)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手段落后
有的学校的品德与社会课虽然设有专职教师,但这些教师通常年岁较大、精力不够,上课时通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师生互动环节,很少使用多媒体教学和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无法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
以上几个方面制约了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开展,解决小学品社课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一)提高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思想认识
品德与社会课是搞好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一方面,教师应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安排,把它放在重要的位置,使之成为衡量学校德育的依据和手段。另一方面,要从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出发,加强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课触及学生的内心,影响他们的心灵,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是非观。具体来说,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放低姿态与学生平等交流,为他们排忧解惑
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是家长的宝贝,生活上被照顾得无微不至,学习上也被要求得非常严格,为此学生感到很苦恼。面对这样的问题,我给学生上了一堂课,教给他们如何去和父母沟通交流,告诉他们态度要诚恳,语气要委婉,要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讲给父母听。如“爸爸(妈妈),我实在不喜欢钢琴或绘画,想把课余时间用在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事情上……”我想若能这样和父母沟通,父母肯定能够接受。
此外,当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还常常鼓励他们不能逃避或萎靡不振,要勇敢地面对,有战胜困难的勇气,这样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2.品德与社会教学一定要结合实践
学生对事情的认识往往比较浅显,教师讲给学生的一些观点和道理虽是科学的、正确的,但社会是个大染缸,这些正确的观点和认识往往与实际并不相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分辨是非的方法,告诉他们遇到一些事情要冷静处理。
教师在举例时要列举到事情的正反两方面,让学生从这些实例中辨别出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善恶观。因此,我认为要想搞好品德与社会教学,在联系实际进行讲解的基础上,要鼓励学生养成仔细观察、敢于体验的习惯,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二)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努力做得有声有色
品德与社会教学虽然枯燥,但只要结合实际,它就会变得有声有色。我每次在下课之前,都会根据讲课内容向学生布置第二节课的预习作业,让学生提前熟悉下节课要讲的内容。这样在讲新内容时,学生才不会感到唐突和手足无措。如我在讲《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给学生布置了网上搜集资料的任务,鼓励他们去观看这方面的电影或视频,或去博物馆了解这方面的历史。课上我让学生讲自己听到的和看到的,从他们讲述的感情和语气上就能意识到这个作业是成功的。之后,我便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电影《南京大屠杀》的片段,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这段历史,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这其中有应试教育机制导致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原因,还有人们潜意识里不把品德与社会当作一门重要课程来对待的因素。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和发展,德育始终都站在教育的前列,“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口号不应只响彻于师生的耳畔,还要回荡在师生内心。因此,德育工作一定要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运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实际,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争取做到课内外结合,从而切实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目的。
[1]李黎红.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社会实践中教师的指导[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11(1).
[2]张存相.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实践[J].中古科技信息,2005(11).
(责编 房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