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市第四小学065000)
谈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王焕平(河北省廊坊市第四小学065000)
当前小学数学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得不到重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这种学习方式应当有所改变:数学学习应该多样化,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下面,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谈一谈笔者的做法。
自主探究的热望是激发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对数学自主探究的热望,使自主探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一)创设可感情境,激发热望
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必要条件。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可感情境,使他们置身其中,深入体会教材内涵,显然由此积聚的情感必然转化为探究知识的巨大动力。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一开始就对学生说:“同学们,只要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老师就能立即说出它能否被3整除。”随后,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数,我则一个个快捷而准确地回答。惊叹之余,学生征求教师快速判断的绝招,怀着渴求知识的欲望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二)凸现应用价值,激发热望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展开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引发学生创新。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当学生复习了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后,我问:“校园中,长方形的花坛是多大面积呢?”按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求花坛的面积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已有的认知水平与现实问题产生了冲突,使学生自觉地进行数学概括: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肯定有规律。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三)鼓励质疑问难,增进探究热望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小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对观察到的事物常常会提出许多问题,这是他们探索真理的开始。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愉悦、和谐的气氛,让学生想说就说,想问就问。对于天真幼稚的发问,教师要耐心予以解释,不可挫伤学生的好奇心,一时不易说清的,也要鼓励他们去继续探索研究。
例如,教学“整数除法”时,学生提出两个问题:
1.0既可以作加数、减数、因数,当然也可以作除数。
2.“0作除数没有意义”是什么意思?该怎样理解?
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正是学生积极思维和创造性学习的表现,笔者因势利导加以引导和指正,同时突出鼓励,增进学生的探究热情,为形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打好基础。
解决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猜想——验证
波利亚说:“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有猜想的地位。在某种情况下,教猜想比教证明更重要。”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后,笔者按照让学生先猜想,再验证,最后推理证明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先启发学生大胆地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对自己猜想的验证中,并进行推理证明。用数方格的方法以及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总结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在猜想——验证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无疑是对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培养。
(二)操作——实验
操作是学生“活动”的一种形式。活动是主客体交流的桥梁。克鲁捷茨基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形成和发展。”实践证明,在活动中,最容易使小学生集中精力,诱发学习兴趣。而“操作——实验”的探究过程有利于“活动性”原则在课堂上得到落实。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设疑:“圆的周长怎样计算?”然后引导学生操作,有的学生用大小不同的圆在直尺上滚动,量出圆的周长;有的学生则用一根细绳绕圆一周,再用刻度尺量出这一段细绳的长度,从而测量出圆的周长。然后比较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使学生发现圆的周长总是这个圆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学生在这样量量、算算、想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同时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乐趣,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就必须给学生一个较大的探索空间。探索的空间大一点儿,开放一点儿,既要贴近到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又要为学生提供可创造之物。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
比如,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我原想提这样一个问题:“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分别与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有什么关系?”但是想想,这样虽然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但学生的探索空间太小了,表面看是学生自主探究,实际上是教师领着学生直达目的地,何谈自主创新?于是,我改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圆柱与拼成的这个长方体有关系吗?有怎样的关系呢?”并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交流,总结出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不包办自主创造的过程,推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深入,有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
这里的“成果”一方面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指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善于挖掘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树立信心,扬起成功的风帆。
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慎重评价,以防灰心气馁,挫伤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对有错误但又蕴涵点滴创新的思路,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要给予鼓励,保护这难得的创新火花。
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标准的评价,不失时机地加以鼓励,诱发学生更主动地参与,更为积极地思维。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进取的心理,产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使自主探究式学习变为一种持久强烈的意识,最终形成自我学习的内在机制。
(责编 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