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静,李 威,王宽宇,孔祥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
腹部手术后病人由于受到麻醉、手术刺激等因素的影响,常导致胃肠道失去正常蠕动功能,继而产生腹胀、恶心呕吐、不排气等并发症。因此,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的尽早恢复在普外科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针刺治疗在此方面的应用较多,多数从患者排气、排便及肠鸣音恢复情况来判定疗效,缺少更为客观的数据支持。本研究通过建立大鼠腹部手术后的模型,研究胃肠道内容物的推进情况及胃泌素(GAS)的分泌情况,初步探讨针刺治疗的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精确配制1.0%的酚红溶液,以1 ml 的梯度从0 ~9 ml 各分置10 管,然后依次加入0.1%NaOH 溶液使各管容量都达到10 ml,充分混匀后。用752 分光光度计于560 nm 波长处测光密度,绘制成酚红标准曲线备用。大鼠胃泌素定量检测试剂盒(由北京方程生物提供)。
用1.0%酚红溶液按每15 ml 加1 g 面粉的比例加热,调成糊剂,另备10% NaOH,0.15 mmol/LBa(OH),5%硫酸锌。
健康成年SD 大鼠(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60 只,雌雄各半,体重为220 ~250 g。
将60 只健康成年SD 大鼠按完全随机法将其分为3 组,每组20 只,即空白组、模型组、实验组。模型组与实验组术前12 h 禁食水,常规脱毛,10%水合氯醛按0.33 ml/100 g 行腹腔注射麻醉[1]。行无菌开腹手术,观察两组大鼠胃肠解剖结构、选取解剖后肠管颜色、张力均正常、无腹水及占位的实验大鼠作为实验用动物,行盲肠切除术后常规间断缝合关腹,形成大鼠盲肠术后动物模型。
2.2.1 酚红浓度的比较 大鼠造膜成功1 h 后麻醉清醒,3 组均在清醒状态下给予酚红糊剂灌胃,按1 ml/100 g体重灌胃。实验组灌胃后立即捆绑固定,行针刺治疗,取穴根据《实验针灸学》[2]大鼠穴位定位方法,取双侧“足三里”、“上巨虚”两穴进行针刺。
将拟针刺部位进行常规消毒,用0.5 寸毫针直刺,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6 h 重复治疗1 次。术后12 h 3 组大鼠均断头处死,立即剖腹,分别结扎幽门、回盲部,然后取出胃及小肠,平铺于玻璃板上,按六等分结扎小肠,依次截断,将截断的小肠组织分别放在刻度离心管内,用6 ml 蒸馏水多次冲洗肠内容物,然后在各管内分别加入0.15 mmol/L 的氢氧化钡2 ml,充分混匀后静置3 ~5 min,再各加5%硫酸锌2 ml,用力摇匀后3000 rpm 离心10 min,各取上清液4 ml,加10%氢氧化钠0.5 ml 混匀后检测560 nm 光密度值,对照酚红标准曲线,查得各段小肠内的酚红浓度。
2.2.2 胃粘膜组织的制备 在胃窦部分离出胃粘膜组织约1.0 g,取材后立即用0.9%氯化钠清洗血液及残留物,清洗后将备检组织置于1 ml 0.9%氯化钠溶液中煮沸3 min,冷却,加入1 mmol/L 的冰醋酸0.5 ml,于匀浆器中匀浆,再用1 mmol/L 的碳酸氢钠0.5 ml中和。3500 rpm 低温离心30 min。取上清液1 ml置于-80℃冰箱保存。
2.2.3 大鼠胃粘膜组织中胃泌素的检测 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胃黏膜组织中胃泌素(GAS)的水平,操作步骤按照大鼠胃泌素ELISA kit 试剂盒(北京方程生物)说明操作。
应用SPSS16.0 软件分析,数据比较采用t 检验,以±s 表示。
空白组大鼠小肠酚红浓度峰值主要集中在末段(5 ~6 段)小肠,模型组在近段(1 ~2)小肠就出现峰值,实验组的峰值主要出现在中末段(4 ~6 段)小肠。实验组较模型组同段肠管内酚红浓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而实验组与空白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了针刺足三里、上巨虚对大鼠腹部术后肠蠕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见表1。
表1 各组大鼠各分段小肠酚红浓度的比较(±s)
表1 各组大鼠各分段小肠酚红浓度的比较(±s)
注:与模型组比较,aP <0.05;与空白组比较,bP >0.05。
组别 n 123456空白组 20 0.045 ±0.010 0.122 ±0.027 0.289 ±0.059 0.986 ±0.021 2.985 ±0.602 3.310 ±0.686模型组 20 3.191 ±0.632 2.441 ±0.507 1.697 ±0.034 0.599 ±0.123 0.110 ±0.025 0.054 ±0.012实验组 20 0.051 ±0.011ab 0.136 ±0.288ab 0.301 ±0.063ab 2.745 ±0.551ab 3.401 ±0.687ab 2.150 ±0.438ab
3 组大鼠胃粘膜组织GAS 含量见表2,由表2 可看出,实验组与空白组胃粘膜组织中GAS 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 >0.05),而实验组较模型组GAS 含量显著增高(P <0.05)。
表2 各组大鼠胃粘膜组织GAS 含量的比较 (±s)
表2 各组大鼠胃粘膜组织GAS 含量的比较 (±s)
注:与模型组比较,aP <0.05;与空白组比较,bP >0.05。
组别 n GAS 含量(pg/ml)20 28.05 ±5.62模型组 20 19.14 ±3.86实验组 20 27.65 ±5.64空白组ab
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的尽早恢复能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腹部术后患者康复的关键所在。然而导致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原因是复杂的,解剖关系的改变、部分神经支配被阻断、麻醉刺激、胃肠神经激素调节紊乱等是造成持续性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
本实验通过对比各组大鼠肠内容物的推进速度及胃粘膜组织中GAS 含量来验证针刺足三里、上巨虚的疗效。根据本实验的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实验组较模型组同段肠管内酚红浓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而实验组与空白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进一步验证了针刺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巨虚两穴位能够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并能调节胃泌素的分泌,这可能是其作用机制所在。通过本实验,笔者认为针刺可作为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预防手段,即符合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又与其他文献研究结果相一致[3]。
中医学认为:“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术后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要使机体六腑通畅。而外科手术扰动肠曲,肠曲蠕动缓弱,导致浊气不降、清气不升、胃失和降[4]。汪中举[5]认为,由于手术创伤,损伤血络,淤血气滞,腑气不通,以致脾胃升降功能失调、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使脾胃运化不利,传化通降失司。故中医治疗着重升清降浊、调理脾胃,使六腑通和。《灵枢》曰:“胃合于三里,大肠合于巨虚上廉。”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胃下合穴,为肚腹疾病常用腧穴;上巨虚为大肠经下合穴,均是消化系统功能调节必不可少的重要穴位。本研究从“合治内腑”的原则出发,针刺此两穴,调节胃肠经气,疏通经络、调和脏腑、升清降浊。
近年来“胃肠学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控”学说逐渐受到关注,也成为学者们研究针刺调节胃肠动力作用机制的新热点。针刺可调节神经系统和胃肠激素的分泌,抑制胃酸的分泌[6],促进胃泌素和胃动素的分泌[7]。有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对胃肠功能正常及功能低下的大鼠均有明显的促进胃运动的作用[8]。而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刺足三里、上巨虚可调节腹部术后大鼠GAS 的分泌。
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显示针刺足三里、上巨虚对大鼠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如在临床应用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恢复,且不受腹部术后禁食水的限制,应用前景广泛,但其详细的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1] 邓晶晶,袁青.针刺对术后胃肠Cajal 间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5):1162
[2] 李忠仁.实验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27
[3] 崔延超,吴琼,周灿,等.针刺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8):1792-1793
[4] 王艳红.排气汤用于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效果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9):607
[5] 汪中举.腹部外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8):3896
[6] 李宏军,李国萍.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4,24(2):88-90
[7] 赵宏,赖新生,连至诚.针刺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图的影响[J].新中医,2001,33(8):39-40
[8] 孙国杰,王述菊,杜艳军.不同穴位对胃运动异常大鼠双相调节效应研究[J].中国针灸,2007,27(11):839-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