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大变形处置技术思路探讨

2015-07-10 15:01
四川水泥 2015年11期
关键词:塌方掌子面围岩

刘 静

(四川南渝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隧道大变形处置技术思路探讨

刘 静

(四川南渝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隧道开挖出现大变形,及时处置防止于发生坍塌,但需合理的处置方法方可收到效果。本文以围岩破碎、地下水丰富华蓥山隧道为例,分析在开挖过程中出现大变形处置的新思路:前期的超前地质预报,修正设计;后期加强监控量测,及时反馈施工,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置措施。

隧道塌方 破碎带围岩 地下水 大变形 超前预报

1. 引言

“要致富、先修路”。随着我国经济的从东向西发展趋势,加快西部经济发展已经迫在眉睫,为满足国家发展,西部的交通也加快建设,因此,山区公路出现大量公路隧道。由于山区地形地貌复杂,修建隧道出现各种不确定因素,其中隧道塌方是隧道施工中常见的灾害之一,因此各国对其进行了广泛研究。

塌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有效的预防塌方,其中一块是实时跟踪监测:一方面通过数据判断支护结构的变化情况;另一方通过地质特征,预防塌方:陆文星等提出建立围岩失稳判据[1],郑陈昊等研究围岩实测变形数据曲线,建议不同类型围岩塌方预警预测体系的标准[2]。找出塌方诱发因素,也能很好的防止围岩的大变形,进而发生塌方。主要集中在:块体理论、突变理论、灰色系统理论和其他非线性理论等研究预防塌方[3]。

等在塌方防治技术方面。19世纪70年代兰州铁道学院《隧道工程》一书中提出:小坍清,先支后清;大坍穿,先棚后穿;治坍先治水的塌方处治原则。王迎超等经过大量观察总结出塌方放生的前兆,预防塌方需要包括三个方面:技术管理、组织管理和质量管理[3]。霍玉华等对管棚支护机理进行研究,其力学效应主要有梁拱效应、环槽效应和强化岩体三方面[4]。王桂平等研究了注浆加固围岩后,隧道拱顶以上被加固密实,形成结实体,从而达到整体稳定的效果[5]。

进行破碎及富水区带围岩的开挖,尤其要注意围岩的变化情况,而华蓥山隧道穿越复杂地质段,且围岩完整性差,富含地下水,设计、施工等整个过程中某一环节出问题就会发生工程事故。研究该隧道穿越富水破碎带,预防塌方等事故极有必要。

2. 项目概况及地质介绍

华蓥山隧道穿越华蓥山山脉,隧道平均长度为8159.5m。按80km/h双向四车道的高速公路标准设计,两洞身间距为28.9~37.3m。洞身主要穿过华蓥山背斜和大侠口断裂,隧道内存在断层破碎带、软弱围岩、岩溶及岩溶水等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

右洞桩号为K107+620~+635段主要以泥灰岩、泥岩、角砾岩为主,节理裂隙发育,被石膏、方解石填充;裂隙水发育,局部存在股状水,且围岩的完整及自稳性差。该段设计为Ⅴ级围岩,采用台阶法施工,局部采用预留核心土施工。掌子面退后一段距离,即桩号K107+556处出现上台底板冒水,原因是该段隧道埋深超过200m,存在一定水压,且隧道通过水循环带。

3. 超前地质预报

隧道在K107+580~K107+620段开挖的上台阶围岩为泥质灰岩、盐溶角砾岩、泥灰岩,裂隙发育,有少量填充物,方解石脉填充,局部夹石膏,泥质灰岩弱风化。此外,该段底板都在掌子面开挖过5m范围后,底板出现多处小涌水点。因此,为保证隧道施工顺利,加强该段短距离的地质预报探测,采用地质雷达100MHZ天线对K107+604~K107+639进行预报,并在K107+619~K107+649该段取芯钻孔。其雷达探测结果回波图与钻孔芯样图如下图所示。其探测结果如下表所示。

图1 雷达回波图和钻孔芯样图

表1 短距离超前预报探测结果

从初步设计的地质资料、超前地质预报结果和现有开挖段地质对比分析,该段超前地质预报结果能够较好反应前方预报段围岩的情况,并及时反馈给设计和施工,保证隧道安全施工。

4. 设计参数

设计根据前期的地质设计资料,结合超前地质预报结果,隧道在前期开挖段的围岩情况、掌子面约束作用的减弱,施工爆破对隧道周边的震动影响,修正了初步设计。该段围岩按Ⅴ级设计,设计参数如下表所示:

表2 隧道初期支护参数

该段施工按照设计进行,开挖过程中并未出现明显的异常情况,说明初期支护达到了良好的效果。随着掌子面的推进,掌子面对该段的约束力减弱,该段监控断面发生急剧变形,及时预警。

5、塌方预警及原因

监控量测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围岩的稳定性、支护结构承载力和安全性信息[6]。随着隧道开挖的进行,监控开挖段出现大变形情况,及时反馈,避免大变形引起塌方,造成工程事故。

5.1 现场监控量测分析

根据隧道现场的监控量测规范和要求,该段按照间距10m一个断面进行监测,其监控量测断面设置在桩号为k107+630,距离掌子面10m处,在未埋设下一个断面之前。其中监控量测数据为拱顶沉降、和周边收敛。拱顶三个点采用水准仪进行测量,周边收敛采用收敛钢尺。监控量测布设图和该断面监测数据如图所示:

图2 监控量测测点布置和变形开裂图

图3 未加固前监控变形曲线和变形速率曲线

根据监测数据可知,拱顶下呈不收敛的趋势,最大沉降值为-38.63mm,且初支表面出现纵向、环向裂缝,环向裂缝最大宽度为20mm,环向裂缝最大长度为5m,隧道围岩在该段处于即将破坏的零界点。因此,根据监控分析数据该段预警,并建议采取掌子面停工,加固该段,待该段数据监控稳定后进行掌子面开挖。

5.2 大变形原因分析

隧道开挖在桩号为K107+630发生急剧变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 地质作用:该段地质较差,隧道围岩完整性较差,地下水丰富,降低围岩的自稳能力。该段埋深超过200m,处于石膏层影响带,围岩破碎,完整性及自稳性差,且受地下水影响严重,因此该段具备了发生塌方的地质诱因。②开挖段围岩的受掌子面约束支撑作用。随着前方开挖的推进,掌子面对后方已挖断围岩的支撑约束作用减弱,围岩的约束减少变形加速。③现场施工因素。掌子面开挖速度过快,施工未按设计要求施工,钢拱架的架立不垂直、系统锚杆施做不规范等,降低了初支效果;以及强爆破产生的震动,使围岩松动,降低围岩彼此间的咬合力。④设计因素。设计偏于薄弱,且未能及时根据超前地质预报及现场地质改变设计参数,使其满足结构要求。

综合以上因素,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致使围岩产生大变形,即将发生塌方事故。

6、处置措施讨论

根据《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中对塌方的处置措施:处置措施的盲目性和防止坍塌继续扩大[6],因此选择合理的塌方处理措施,既保证隧道安全,又节约工程费用,加快隧道施工,下面是两种措置方案的比较。

表3 处置方案比较

由于该段围岩破碎,地下水发育,须及时控制围岩变形,防止塌方的发生,且注浆效果难以保证,耗时、费用高,因此掌子面停止施工,优先选用采用临时钢支撑控制围岩变形能达到一定效果,再根据监控量测结果采取下一步措施。

7、处置结果

通过对处置后的断面监控数据可知:围岩的拱顶、左右拱腰下沉数据逐渐趋于常数,围岩的周边收敛也趋于常数,围岩的拱顶、左右拱腰沉降速率,以及周边收敛速率,都逐渐减小到趋于0。说明采用增加临时钢拱架措施,有效控制围岩变形,使围岩变形收敛趋势正常,最后支护稳定。说明选择的临时拱架的施工措施合理,且经济时效。以下是处置后监控量测趋势图。

图4 处置后围岩变形量和变形速率

图5 加固措施照片

8、结论

华蓥山隧道地质差,易发生大变形,侵入隧道设计净空,或者不受控制的大变形引起隧道塌方等工程事故。为减小控制围岩变形,经华蓥山隧道施工等情况总结一下几点:

(1)隧道穿过段地质方面:隧道地质勘探过程中,地质信息尽量详尽,使地勘资料能更为真实的反应隧道穿过的地质状态;根据隧道开挖的地质情况,前期地勘资料,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并根据预报结果及时反馈设计。

(2)隧道施工过程:现场地质及超前预报,动态设计施工;控制人为因素,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做好超前支护;加强开挖段监控量测,及时反馈;根据监控数据出现大变形,选取高效的处置措施;加强后期的初支的质量检查,防止初支背后空洞,并及时处置。

[1]郑陈星.隧道塌方预警预测体系及治理措施研究. [D].上海:同济大学,2008.

[2]陆文兴,朱瑞赓,池秀文.页岩中开挖洞室的塌方预报及判据闭[J].岩土力学,1993,14(l):83-90.

[3]王迎超.山岭隧道塌方机制及防灾方法[D].浙江大学,2010.4。

[4]王桂平.管棚注浆技术在公路隧道塌方治理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5,(12):167—168.

[5]霍玉华.浅埋公路隧道施工塌方事故的预防与整治技术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5(7):84—100.

[6]《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 F60-2009,182

U45

B

1007-6344(2015)11-0280-02

猜你喜欢
塌方掌子面围岩
公路隧道塌方的预防和处理分析
斜井掌子面形状与倾角对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影响
隧道开挖围岩稳定性分析
构造破碎带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及加固效果分析
饱水砂性地层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分析
上软下硬地层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及塌方形态
软弱破碎围岩隧道初期支护大变形治理技术
高埋深隧洞断层破碎带塌方处理及开挖支护方案设计
土洞施工中含水段塌方处理方案探讨
滑动构造带大断面弱胶结围岩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