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鲜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0023-02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且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一、教师转变了观念,不光是教书者,更重要的是“指导者”“参与者”
作为教师要对合作学习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实施,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教学过程展开、科学评价运用等全程把握。合作过程既提倡小组的“共学”,又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教师既不能干预过多,又要提供有效指导。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合作的伙伴”“交往的对象”“合理评价的法官”。从以前的“大包大揽”到把舞台留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事事,相反,教师要担负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适时适度的评价,突破了课堂教学中只关注结果的单一评价模式,呈现出多维交叉、有机融合的特点。从评价方式看,有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在每一小组汇报后,既有学生“评委”发表意见,又有教师即兴点评。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在肯定、欣赏、激励、引导中,学生自然生成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
二、教师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1.合作学习的分组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设计,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采取了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组长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①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②要能管住自己,有助人为乐的精神;③要善于倾听自己小组成员的发言,听取其他组成员的意见;④要懂得怎样组织自己小组成员进行学习,鼓励学困生多发言;⑤要控制好自己小组的吵闹现象,对不积极参与的同学找其原因,汇报给老师;⑥要有对自己小组成员评价、总结的能力。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及课堂的组织形式
教师备课时应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什么时机实施合作学习,等等。学校每周都进行同年级的教师共同备课,做到同年级同一步调,出现问题共同解决,共同促进。
3.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刚刚起步,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还是有限的,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仍会有一定难度,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教学中我们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加强了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学困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时,要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每个人发言代表着一个小组的成就,让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当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即时做出妥善处理,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与探索。
4.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数学日记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放手学生,解放教师
当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出现有“形”而无“实”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主要应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能力。
1.学会搜集信息与资料。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搜集一些资料。要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搜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讨论问题。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点。
3.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由于人的个性的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创设合作情境,如:动手操作、估计、讨论、课题学习……在学生取得成功时教师要充分的肯定与表扬,而更重要的应突出小组合作的成功。交流时,发现学生出现错误,教师要仔细地倾听学生的想法,激发讨论,耐心启发,直至成功。
实践证明,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在学习知识,也学会了团队合作,学会了自我表现,他们自信心得到提高,社交能力得到提高,“合作学习”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生活的精彩!
(责任编辑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