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信息素养内涵与要素探析

2015-07-07 15:47孔祥辉牛国强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移动信息素养资源

孔祥辉,牛国强

(辽宁医学院,锦州 121000)

移动信息素养内涵与要素探析

孔祥辉,牛国强

(辽宁医学院,锦州 121000)

文章结合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时代背景,在对信息素养及其相关概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移动信息素养的概念,深入分析其基本要素,就构建和培养移动信息素养的意义进行简要探讨。

移动信息素养;信息意识;移动环境;信息素养;用户培训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3G和4G移动互联网络建设的不断完善,我们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显示[1],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我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3.4%,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同时,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也得到全面普及与应用。报告还显示,2014年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已达到12.86亿户,其中智能手机用户达到4.8亿,相比2013年2月增长了1.5亿,在手机网民中占比达91.1%,智能手机成为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越来越多用户从 PC端向手机端转移,挤占电脑上网时间和传统媒体时间,对传统PC产生较大冲击。55%的手机网民因为使用手机减少了对电脑的使用。移动终端设备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其设备功能日趋完善,同时兼具个性化、便携等特点,正进一步影响并改变人们的信息交流与传播形态,使得人们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方式发生巨大变革。

信息素养是人们在信息化社会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作为一种基本能力描述,自然随着这种时代背景的变化而提出更高要求。移动信息环境下人们的信息素养状态应该如何表述?包含哪些要素?它的具体能力指标是什么?都是当前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1 移动信息素养概念提出的必然性

从内涵描述上可以发现,他们都是侧重从信息载体、信息环境、信息传播与交流方式、信息内容本身等角度展开的描述,但与信息素养所强调的个体的信息需求观念,信息技术有效利用,信息搜集、整理与组织,对信息内容的批判性思考与再利用能力等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其内涵足以满足多数概念的核心要素和基本内容。将信息素养视为内核,按照信息环境、信息技术为路径,也可将这些概念整合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素养的连续统一体,所以绝大多数概念可理解为信息素养的衍生品。信息素养是这些素养的元素养。

国外有部分学者继续以信息环境变化为研究线索,从移动设备在民众中全面普及的现象对信息素养可能带来的影响展开研究。yarmey[6]等在图书馆信息素养教学实践中发现,随着学生个人移动设备的普及,审视、探索移动设备与信息素养能力的关系及内在联系,有利于改进当前与现实需求脱节的教学内容;Havelka等[7]则强调把移动设备利用的相关知识带到图书馆信息素养教学中,才能培养学生更加全面的信息素养能力,以便适应当前普及的移动环境。

有学者初步定义了移动信息素养,如hockly[8]认为是指利用移动设备获取、操作移动信息资源(网站、APP)的能力;parry[9]则表述为“利用移动设备快速获取信息并能够识别资源可信度的一种技能”;walsh[10]认为移动信息素养强调的是移动设备的可携带性本质,它是传统信息素养在没有地点、时间限制的信息环境下发展的最新状态。以上学者都没有对概念继续深入探讨。

与传统互联网时代相比,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及其交互状态下的信息行为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如表1所示。信息素养概念是建立在信息资源、技术、环境要素把握之上的能力表述,自然随着这些要素变化而变化;而它作为反映信息行为内在稳定的状态描述,同样受外显表达的信息行为特征变化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已有表达做进一步补充。

表1 移动信息环境与传统互联网环境的区别

因此,本文提出移动信息素养新定义:它是指个体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利用移动设备对所承载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利用、交流等活动,以实现某种目的、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应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

2 移动信息素养的基本要素

目前我国学者们通过对各类信息素养定义和已颁布的能力标准进行汇总与深入解读,普遍认为它应该包含四个要素,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移动信息素养作为一个新发展的概念,它具有继承性。因此,它的要素可以分为移动信息意识、移动信息知识、移动信息能力和移动信息道德。但是考虑到移动环境下的特点,它的要素势必有新的变化和发展。

2.1 移动信息意识

在油脂化学领域,与脂肪酸羧基相关的反应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其中很多工艺都被大量的运用于日常生活当中,比如酯化、酰胺化等反应;也有一些几乎不为人所知。所以有必要全面的加以了解,尤其是对其可发生的化学反应应该具有一定的宏观认知,这样有利于在创新上开阔思维,扩展相关反应在不同领域中的运用。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信息活动与信息需求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信息的感受力、注意力和判断洞察力。它主要体现在个体是否能够认识到信息及其信息社会的重要作用;在生活、学习、工作、科研等现实活动过程中是否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是否将现实问题或需求明确转化为信息问题并予以明确表达等几个方面。意识是行动的先驱,信息意识是信息行动开展的起点。它是信息素养的基础内容。

移动信息意识与信息意识本质表述、构成是一脉相承的,但它侧重于移动信息环境的意识能动反映的新表述:即人们应充分认识、认同并且熟悉移动环境;正确认识到移动信息行为的重要性;在移动环境下能够随时随地把握现实问题,并将问题明确表达出来,能够随时主动地利用移动信息设备快速获取信息,以寻求问题解决的意识。

2.2 移动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涉及表达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交流等信息活动时所应具备的基本原理、概念和方法性知识。它主要包括对信息生产、分布、交互等基本运动规律的理解,以及信息技术基本原理知识,如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网络知识,以及信息技术方法或信息技能,即在信息设备或设施基础上的操作方法、流程等,还有对信息源、信息资源的基本了解等内容。信息知识是信息活动开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整个信息素养的核心内容。因此,移动信息知识可定义为:人们在移动环境下进行的信息活动所应具备的信息知识。在当前移动环境下,信息技术以便携、体积小的移动设备为主体;信息资源则是传统类型网络资源与第三方应用程序(APP)资源并存;网络形态以无线网络为主;依附于移动设备之上的操作方法,处理技术较传统电脑更加复杂。

移动信息知识除了延续传统信息知识要素的同时,还应突出几点新要求:对主流移动设备的基本原理掌握(如硬件、操作系统、性能、配置的了解),以及基本操作方法(内在功能及使用方法、步骤);对无线网络知识,如wifi配置、无线网络构建、登陆等的了解;对于移动设备载体上常用资源类型、媒体形式的了解;对于手机搜索、云存储、云传播等技术的了解;对与移动环境下的新媒体信息的发布、传播、交流等机制的把握。

2.3 移动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有效运用信息知识表达信息需求,获取、加工处理、创造和交流新信息的能力。移动信息能力则是指在移动环境下,借助无线网络和移动设备,在信息搜集、整理、组织、发布、表达、交流与利用,以达到需求和目的的过程中形成的能力。

信息行为是信息能力直接的外在表现,受内在信息能力影响的同时,也受外界因素制约,并反作用于信息能力。在考虑移动环境下信息行为的特点以及移动资源特性、移动设备特性等要素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移动信息能力基本要求主要有:(1)能够快速地识别、定义所需的移动信息资源,并在充分把握特定情境的基础上,快速制定解决信息需求的方案。(2)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类型的移动设备,在各类移动媒介上,根据情况采用多元化的搜索方式,快速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3)能够有效地应对移动信息资源,尤其是碎片化信息资源的组织与整合能力。移动网络与移动媒体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大行其道,人们获取的移动信息资源形态碎片化特征非常明显,信息内容短小简洁,主题琐碎凌乱,时效性强,人们应该在这种背景下具备抓住有价值的碎片化信息,并能够对其进行深入而系统化分析、序化、整合、保存、管理的能力,以及出于学习工作等需要,掌握移动信息资源与本地信息交互转换的能力。(4)移动信息资源的评价能力。即能够借助一定的工具方法和评价标准,对所获得的移动信息资源(移动网站、APP)质量和价值做出有效判断,对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权威性、时效性等有充分把握。(5)利用移动信息能力。以新媒体形式为主的移动信息资源,碎片化特征不断加剧,使得人们往往处于浅阅读状态,缺乏思维锻炼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因此,移动信息能力应突出体现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处理,提炼关键内容、主题和思想,以及时解决当前问题和现实需要的能力;以及能够利用琐碎时间对获取的资源进行深层次整理,融入自己知识体系以达到积累、完善和创造新知识的持续状态的能力。

2.4 移动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协调自身、他人与社会利益而遵循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准则。主要包括遵守信息法律法规,维护个人信息安全,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抵御信息污染和信息垃圾,尊重知识产权和他人隐私等内容。移动信息道德就是指利用移动设备进行信息搜集、利用等活动所应遵守的伦理规范,同样涵盖以上内容。随着以手机为核心的移动设备全面普及并渗透进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移动信息行为的道德约束和调控显得愈发重要。

移动设备作为高度个性化的随身携带的设备,其信息监听、图片处理、信息跟踪、信息交流等功能不断完善,而且具有隐蔽性强的特点,容易引发偷拍、考试作弊、窃取机密行为,因此,尊重他人信息隐私、合理利用手机、抵御信息污染和不良信息的传播应该成为移动信息道德的核心内容。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信息环境日益复杂,缺乏有效监管而使不明应用软件泛滥、公共wifi网络的不确定性以及手机病毒的不断演进,移动设备上的信息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如何有效地维护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也应成为个人移动信息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构建与培养移动信息素养的意义

3.1 拓展研究视角

通过文献调研可知,关于移动信息行为的研究仍在不断升温,但是目前研究多侧重于对信息搜索、传递、利用等具体环节的方式、特点、过程、外在限制条件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对于行为背后的知识、状态、品质等隐性因素的探索还有待深入。如前所述,信息素养作为驱动信息行为内在、稳定的状态描述的系统框架,不仅能够从宏观角度全方位审视把握信息行为,同时也有利于对其内在意识、观念、技术状态、道德标准等多层面进行考量,为移动信息行为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视角。

3.2 有利于完善信息素养教学内容

信息素养内涵的再构建直接影响着已有能力标准的变革,也决定着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制定,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形式与方法的改进。当前,以图书馆为教学主体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经历了传统信息素养、网络信息素养、数字素养、媒体素养等概念变迁,教育内容也由最初仅仅传授图书馆利用方法到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再到新媒体利用等方面,但仍然还没适应移动时代的发展要求。移动信息素养的提出,有利于使概念专指,使教育者能够围绕概念,充分考虑移动信息时代下学生信息需求和行为特点,更新教学目标,提供切合学生现实需要,又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提高受众效果。

3.3 促进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发展

信息环境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图书馆服务形态。目前各类图书馆都注意到服务要与移动环境相结合,通过开发移动图书馆APP,搭建图书馆微信平台等方式开展各种形式的个性化移动信息服务。但是据相关调查显示,移动信息服务开展效果有待改善,用户关注少,用户使用量不高。移动信息服务用户关注度不高,主要由用户对此类服务本身的认识度不高所致。移动信息素养能够有效改善用户对各类新信息媒体形态的认知,作为富含学术资源的图书馆,其移动环境下新媒体形式的服务也能被更多用户所感知和关注,通过发现自身价值获得用户认同,最终吸引更广泛的用户群体,推进服务的改进和完善。

3.4 改善移动学习状态

移动学习是指借助移动设备在任意时间、地点、场合内进行自由学习的一种方式。具备学习动机是移动学习开展的先决条件。移动信息素养要求能够增强信息需求意识,转变移动信息活动的目的,其实质就是增强学习动机;移动学习又是基于移动信息资源的自主学习形态,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高,因此,提高移动信息素养,有利于人们加强移动学习资源的定位、查找和利用,为这种学习提供高质量的资源保障;而加强对移动资源的评价、组织、整理与利用能力,对于控制、反思、调节学习活动,调整学习计划等移动学习元认知也有很大帮助。

结语

移动信息素养是信息素养概念演化的必然结果。在移动环境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对它的内涵、基本要素、能力标准等进行深入探讨,为相关教育的开展提供理念支撑,从而为民众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能够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能力创造条件。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ydhlwbg/201408/t20140826 _ 47880.htm,2015-05-09.

[2]贝静红.大学生网络素养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2):17-21.

[3]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11-13.

[4]随晓筱,刘新阳,任友群.数字素养:教育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J].上海教育,2014,(28):56-57.

[5]官巧燕.大学生新媒体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49-50.

[6]Yarmey,K.A.Student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the mobile environment[J].EDUCAUSE Quarterly,2011(1).n1.

[7]Havelka,S.,& Verbovetskaya,A.Mobile information literacy[J].College& Research Libraries News,2012,(1),22-23.

[8]Hockly,N.Mobile learning[J].ELT Journal,2013,(1),80 -84.

[9]Parry,D.Mobile perspectives:On teaching mobile literacy[J].Educause Review,2011,(2),14–16.

[10] Walsh,A.Mobile information literacy:A preliminary

outline of information behaviour in a mobile environment[J].Journal of Information Literacy,2012,(2),56-69.

(责任编辑:朱爱瑜)

Probe into the connotation and essential elements of mobile information literacy

KONG Xiang-hui,NIU Guo-qiang
(Liaoning Medical College,Jinzhou 121000,China)

Considering the background of mobile internet era,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combs the connot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penetratingly analyzes its related essential elements.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mobile information literacy are also briefly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mobile information literacy;information literacy;mobile environment;training users

G251.5

A

1006-1525(2015)06-0097-05

孔祥辉,男,助理馆员。

2015-05-26

猜你喜欢
移动信息素养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资源回收
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高职院校移动信息门户发展模式及应用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