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瑶,刘和文
(1.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芜湖 241003;2.安徽师范大学,芜湖 241002)
图书馆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进程研究
姚 瑶1,刘和文2
(1.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芜湖 241003;2.安徽师范大学,芜湖 241002)
数字时代颠覆了图书馆教育资源建设的传统模式。国内图书馆教育资源数字化虽有所建树,但仍存在众多误区。学术界自20世纪90年代始从各个视域对此提出了众多建议,并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文章通过文本分析、文献计量、分类归纳等方法,回顾和总结教育资源建设的特点,并从内容、技术、服务、管理等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数字化;图书馆;教育资源;资源建设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接受数字化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通过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我国的教育现代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在初见成效的同时,仍存在着资源匮乏、分配不均、重复建设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学术界开始探索图书馆的教育资源数字化之路,大量相关理论得以建设并运用于实践。我们认为图书馆教育资源数字化最大的意义是辅助信息化教育的实现,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资源数字化工程,有必要对当下的建设进程进行整理。这里,采用了文本分析、文献计量、分类归纳等方法对学界观点和建设现状进行总结,并提出展望。
以“图书馆资源数字化”为“主题”进行相关检索,对历年文献进行量化分析。截至2015年3月11日,据不完全统计,共收集相关文献356篇。
1.1 按时间统计分析
按时间顺序对相关文献进行统计,从1996年到2014年的具体分布详见图1。学界对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相关论文发表量总体呈逐年递增趋势。90年代末,部分学者将国外数字图书馆理念引入中国,并发文进行了推广,我国此领域的研究从无到有。总体而言,90年代相关文献较少,研究水平不高,属于科研的起步阶段。进入21世纪后,学界对此课题的关注度大幅提升。相关论文发表量呈激增现象,并在2003、2010、2013这几个年份出现了研究高峰,初探后持续深入研究为代表的2003年和研究走向成熟的2013年成为关键节点。此后由于研究领域的空白逐渐填补,学界研究出现饱和状态,2014年呈回落趋势。
图1 历年图书馆资源数字化研究论文统计图
1.2 按领域统计分析
按研究领域对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历年图书馆资源数字化研究领域统计详见表1。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及应用、民商法、新闻与传媒、教育、出版、信息经济等,研究领域呈多样化趋势。研究初期多为普及数字化知识,介绍数字图书馆的基本概念和功能,论证资源数字化的重要意义,最终强调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多为“指南式”的初探。后期研究逐渐成熟,研究视域拓宽至图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法学等。从单个文本内容来说,近年来的研究包括数字图书馆的技术、管理、内容、服务等方面,还触及知识产权等法制建设问题,皆为“洞察式”的挖掘。
1.3 文献归纳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内容分析得知,国内对于图书馆教育资源数字化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方面:一是立足当下技术背景,研究图书馆教育资源数字化的现状;二是对于图书馆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倾向于探讨图书馆在教育资源数字化进程中的角色定位和价值取向;三是将国内外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现状进行对比,从而得出建设经验与误区;四是结合具体知识产权案例,为图书馆教育资源数字化的规范化建言献策;五是按照学校教育类别进行探讨,如以少儿、中小学、大学、高职院校、城市公共图书馆等分类进行具体分析。
总体来说,国内对于图书馆教育资源数字化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从研究内容上来看,研究角度趋同,规划建议重叠,细分到具体学科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文献较少;从研究范围来看,多以具体案例为主,范围狭窄,缺乏整体适用性、宏观性、协同性;从研究视野来看,关注点集中于国内,而国外图书馆教育资源数字化研究比重过小,不能够充分发挥国外建设经验的指导作用;从研究方法来看,定性研究远大于定量研究,理论建设较多,而较少运用统计学、实地调查等定量研究手段,缺乏实用性和具体操作性。
从调研文献内容看,学界从不同视野构建了一系列有益于图书馆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的理论,研究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内容层面、技术层面、服务层面和管理层面,其研究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2.1 内容层面
内容层面,学界根据不同属性对图书馆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提出建议,强调特色内容建设,包括内容选择和建设中的价值取向、特色优势、目标理念等,此类研究呈现出人文性特点。在内容的选择方面,臧国全分别介绍了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等的数字化内容选择原则,赞同原始文献知识价值原则、能获得更多的用户原则、避免重复数字化原则和技术条件限制原则等。[1]在内容建设方面,沈洪提出建立特色文献资源体系、积极引进馆外资源和科学开发网络资源。[2]值得思考的有姚秀敏在《绿色教育与中小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倡导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注入可持续内涵、加强环保教育等适应绿色教育要求进行中小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3]针对教育资源建设,袁艳具体研究了高校图书馆教材资源建设与服务。此外,书目数据库建设、内容关联与聚合多次出现在内容建设的突出位置。
2.2 技术层面
技术层面包括宏观技术历程和微观具体技术实践,还包括其他领域技术创新化的嫁接,此类研究呈现出专业性特点。从技术历程来看,到目前数字图书馆核心技术经历三次大的进步:第一次是计算机文字处理和桌面排版软件的出现,使小批量的信息数字化成为现实;第二次是扫描技术和光存储介质的出现,使大批量印刷文献被计算机处理;第三次是全息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和应用。[4]从具体技术来看,其涉及数字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与联机分析处理技术、信息抽取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等。[5]骆永成的《数字图书馆敏感数据匿名发布若干关键技术研究》、张松顷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高校图书馆资源配置系统》,都密切关注技术层面研究。另有黄炜宇、万长征、毛秀梅等学者的研究同样具有实践价值。此外研究还包括电子校勘技术、服务器虚拟化技术、个性化服务技术、RSS技术等对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推动。在众多技术的应用与开发下,还有学者在积极探索如何将Blog、Wiki、Digg等新兴技术运用于图书馆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这将带来社交媒体技术与基本信息技术的交融与裂变。
2.3 服务层面
服务层面的研究涉及服务模式、服务人员、服务评估等方面,此类研究呈现出人性化特点。在新媒体环境的大背景下,服务层面研究的总体趋势是思考如何合理建设数字化图书馆以适应新时代,特别是如何顺应网络时代潮流,以及如何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学术界普遍持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建设现代型图书馆和数字化资源,必须培育具有高素质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要懂得如何识别信息,同时要掌握怎样处理、分析、加工信息,使之能直接为读者所用。[6]关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模式研究,朱榕最早提出了基于图书馆内部局域网的信息服务、基于校园网开展信息服务、基于Internet开展信息服务模式;韩雪梅提出数字化信息的服务模式有个性化服务模式、集成化服务模式和动态服务模式。在图书馆人才结构方面,张雪提出了建设以特定任务为导向、主题专家为成员、信息技术为手段、与用户共同进行知识创新、“让用户成功”为目的动态的知识服务团队。[7]王强以大学图书馆服务环境、学科馆员素养、知识服务能力、知识服务内容、馆员完成工作计划、知识服务成效和用户满意度等7个方面确定知识服务评估指标体系。[8]
2.4 管理层面
数字图书馆颠覆了传统实体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学界研究将现代管理运用于图书馆,从宏观和微观理论角度构建现代图书馆,此类研究呈现出前瞻性特点。宏观上,黄晓斌将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应该注意的几个管理问题列为战略管理、合作与协调管理、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项目管理等[9];邓灵斌则归类为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管理、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数字信息资源管理、用户管理及营销管理等;王凤云从馆藏管理、馆员管理、制度管理、内部管理这四个方面来初探数字图书馆的管理问题。[10]范兴坤论证了ERP管理思想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张晓星关注于网络资源管理;王博比较了中美图书馆管理中的人力资源;尹哲对图书馆财务管理做出了图书馆投入—产出分析和其资源配置合理性分析。
3.1 战略管理,有机发展
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强调图书馆就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现代图书馆正是由藏书、读者和馆员三个生长着的有机部分构成的结合体。[11]这启示着图书馆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图书馆管理需要综合权衡各方利益。图书馆人性化管理、倡导数字图书馆联盟、构建共建共享模式、借鉴美国高校图书馆经验等是数字图书馆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出路;图书馆教育资源建设进程要立足社会,努力寻求政策的支持,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教育资源数字化技术尚未成熟,这需要借助科技公司、研究中心等相关外部资源的经验;注意嵌入国内外数据库资源和馆际资源,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相统一,要求图书馆管理要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共建共享,避免“信息孤岛”现象。
3.2 特色内容,人性服务
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与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同步的,“内容至上”是关键,结合地区优势建设特色教育资源是发展的有效举措,根据地域特色、院校特色、专业特色、科研特色等,合理建设地方特色资源库;同时教育资源中史料部分十分重要,民国时期的教育资料、明清教育文献尚未被开发,对其进行开发也是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的重点之一。古籍作为巨大的资源库,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其进行再生性保护,按照装帧样式、内容、年代等进行分类数字化,合理建设专题资源库。
人性化服务是现代图书馆的主要特征。信息化时代的图书馆不是冷冰冰的书本载体,而是有血有肉的动态主体,要摒弃以往图书馆“重藏轻用”“固步自封”的弊端,时刻保持与用户的互动交流,可运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各类新媒体打造一个鲜活的图书馆生命体;同时要重视图书馆员的教育作用,辅助学生的素质教育,并且可以弥补课堂教育的单方面传播和深度互动性差的劣势,让读者成为用户和主动的信息寻求者。数字时代的图书馆职能发生了转变,因而对于用户需要树立服务至上的观念,不同于以往“借与还”的关系,而是要分析用户信息与需求,进行主动服务和人性化服务。
3.3 科技人文,二者兼顾
我们认为,图书馆教育资源数字化的技术可以简要的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资源数字化技术,着重将实物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二是多媒体技术,着眼将数字资源以多媒体形式呈现给用户。因此,现代技术是关键,如当下的多媒体技术可使资源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以更丰富立体的形式呈现,拥有更多维度的链接以达到用户知识形成的系统性,并可以嫁接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等方面的技术。此外,实时语言翻译、智能语音应用技术仍需大力开发,从而提高国际资源的利用率。
用户在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中容易无所适从,因此图书馆教育资源内容检索需要更加人性化、便捷化和醒目化,信息推送可以跟踪分析用户背景信息和兴趣结构,精准及时地将合适的信息推送给合适的人。最近的发展趋向是在网络平台上建立电子学档(Learning Portfolio),其中包含学生身份信息、活动记录、评价信息、电子作品等。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持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12]图书馆教育资源数字化还需要与教育改革接轨,与当下教育新形态中的E-learning环境、慕课、微课、网校等更有机地融合互动。
总而言之,借用高等教育出版社信息管理部总经理张泽对于数字化教育资源没有在教学实际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总结,“其中根本的问题是没有解决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13]理论的建立是为了回顾过去和指导未来,如果关于图书馆教育资源数字化的理论只停留在文字上,那将毫无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将理论付诸实践,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
[1]臧国全.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原则[J].图书情报知识,2009,(1):21-24. [2]沈 洪.论中小学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10,(4):26.
[3]姚秀敏.绿色教育与中小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4,(1):25-26.
[4]李 力.数字图书馆及其发展建设中的管理问题研究[J].现代情报,2006,(3):77.
[5]刘 永,等编著.信息系统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4.
[6]胡献芳,史兆申,周 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与服务浅析[J].图书馆杂志,2003,(10):58.
[7]张 雪.关于知识服务型核科技图书馆人才结构的思考[A].谭俊等编.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10册)[C].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9,(11):128.
[8]王 强.学科馆员与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0.
[9]黄晓斌.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几个管理问题[J].图书馆学研究,2003,(3):18-21.
[10]王凤云.高校数字图书馆的管理问题初探[J].现代情报,2004,(5):93-94.
[11][印]阮冈纳赞著.夏 云,等译.图书馆学五定律[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308-309.
[12]罗军强.浅谈数字图书馆教育资源在高校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6,(1):111.
[13]张 攀.中国新华书店协会聚业界智谋促教育资源数字化[N].中国图书商报,2012-9-11(2).
Research o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resource digitization in libraries
YAO Yao,LIU He-wen2
(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3,China)
Digital age overturns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educ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in libraries.Although the digitalization process of domestic library education resources have already made some progresses,many misconceptions still exist.Since 1990s,academic circles have presented plenty of suggestion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and formulated a series of theories.Through the methods of text analysis,literature metrology,classification deduction,this article reviews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duc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and advances a proposal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of content,technology,service,management.
digitalization;library;education resources
G25
A
1006-1525(2015)06-0043-04
姚 瑶,女,硕士研究生。
2015-06-22
(责任编辑:曹高峰)
2013年安徽省高校图工委科研课题重点项目(TGW13A05);2013年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重点项目(2013jyxm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