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实效性的尝试

2015-07-06 03:36刘学平
新课程·小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上台品德与社会品德

刘学平

《品德与社会》这门新课程,当前的教学实际仍是“十分空洞”的,特别在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其严重,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何才能使目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不流于形式,单一乏味,我谈点自己的体会。

一、了解教材,拓展教材

开学之初,我认真研读教材,仔细揣摩教材内涵,全面梳理教材的内容与活动目标要求,在大脑中有一个清醒的认知,然后要理解编者意图,制定出可行的活动方案。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快乐》这一课时,我播放了《生日快乐》,然后将提前准备好的一本书送给今天过生日的学生,让全班学生为他齐唱生日歌曲,同时送上生日的祝福。然后引导学生回忆或表演,讲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快乐的事情,让他们学会从平常的生活中感悟生活的乐趣,成为一名健康向上的人。

二、转换角色,定位角色

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是教师早已设计好了的程序,学生按照教师的意图一步一步走。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老师指导学生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转变角色。

在教学《我是好样的》时,我打破常规,让学生上台来展示自己的特长,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表现自己,为了让学生展示自我,我这样引导大家:

同学们都知道一个成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同学们,你们也有自己的优势,那你们的优势在哪呢?此时学生的兴趣很高。

生甲:演唱了一首歌曲;

生乙:讲了一个故事;

生丙:随手画了一幅画;

生丁:表演了口技……

每个学生都上台表演,接着又教学生在卡片上写出自己的优点。然后让学生上台念,教师从台前转移到幕后,让学生当主角,学生乐于学习,尽情参与。

三、联系生活,感悟生活

生活体验教育就是老师通过一种环境的设定,形成一种影响和感染的氛围,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从而达到自我感悟、自我欣赏、自我认识的效果。

在设计《餐桌上引出的话题》时,结合学生浪费粮食的情况,把学生分成三组展开调查。第一组到家庭调查了解我们餐桌上丰富的食物是怎么来的;第二组的同学算一算,我们中国13亿人一天要吃多少粮食,一个月呢?一年又需要多少?第三组网上查找我国还有哪些地方的粮食十分匮乏。课堂上,通过三个活动,一是让学生看视频,比较在饥饿中成长的非洲受灾儿童与中国儿童的生活,感受到粮食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找一找生活中与农业相关的日常生活用品,借以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三是让第二组学生展示他们计算出的数据,让学生谈体会。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还有很多。只要老师遵从新课标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编辑 张珍珍endprint

猜你喜欢
上台品德与社会品德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上台说汉服
班长上台(节选)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