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兰霞
品德是决定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品德的塑造。在社会这样一个群体组织中,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质确立了自己在群体中的价值。无论在校园还是在社会,想要确立良好形象、赢得众人尊重,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因而要从娃娃抓起,使学生能够从小塑造良好品德,需要《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熏陶。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个将思想品德、劳动、自然、历史等多门学科有机综合的生活性课程,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社会知识、常识和道德规范。《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密切联系。”因此,教师必须透彻地分析教材内容,以学生实际生活作为教学起点,将教学内容回归生活、贴近生活时,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面临的困难,给学生一个正确方向的引导,使学生在感悟生活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规范与修养。
针对小学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应通过体现生活习惯细节,来让学生了解如何塑造正确良好的品德与形象,并从中检验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模拟小学生放学回家的动画视频,在视频中可以看到小学生回家行走过程中出现几人并排走路、边看书边行走、不按交通规则选择路线等现象,在学生观看结束后,教师让学生主动找出动画中存在的错误行为,并说出正确做法。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之上再加以总结,并播放放学回家路上行走的正确视频,在提升学生日常生活认知、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础上,为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坚实基础。
小学生道德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师在平时上课与生活中细心观察学生的动态,通过捕捉生活案例来耐心教育他们。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写一个可以为父母做的事情或可以让父母欣慰的事,例如自己穿衣吃饭、帮父母收拾碗筷、做家务等生活小事。通过这样一些生活中的细节来培养学生感恩的心,激发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
没有最好的教育方式,只有最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方向,引导学生重生活、重互动,使课堂充满正能量的同时要让学生也情趣盎然,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况与实际思想来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在将来立足社会时找到自身的价值地位。
编辑 张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