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从研读教材开始

2015-07-06 14:08蒋晓蓓许佑芳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年18期
关键词:研读教材教学

蒋晓蓓 许佑芳

【摘要】 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教师只有自己先“潜心理教材”,课堂上才能“灵动而生发”.

【关键词】 教学;研读;教材

北师大教材编委朱德江老师说过:“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这样的“读懂”,既包括学生与教材、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对话,还包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 因而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必然成为实现“对话”的基础和关键所在,教师只有自己先“潜心理教材”,课堂上才能“灵动而生发”.

后课标时代的小学数学教材呈现形态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不一样:图文并茂、形象直观、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这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也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重要载体. 但联系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老师确实没有很好地理解它.

案例1 追求教学形式的创新,忽视对知识本质的关注.

《百分数的认识》巩固练习:

师: 成语“十拿九稳”的意思谁能用百分率来表示?

生:“百分之九十” .

师: 请同学们自己找一些能用百分率表示的成语, 让大家猜猜.

学生兴趣盎然地找出了一些成语, 在小组内讨论,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且看问答情况.

生1:“ 百发百中”一一“ 百分之百的命中率”

生2:“ 百里挑一” 一一“百分之一的可能被选中”

生3:“九死一生” 一一“死的可能性为百分之九十, 活的可能性为百分之十”

生4:“ 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一一“工作时间占百分之六十, 休息时间占百分之四十. ”

师: 通过刚才的交流, 你有什么新发现?( 生答:略)

其实这些成语只能表示一个大概的意思,确切地说是一个虚值,用百分数来表示这些成语的意思是不严谨的. 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表面的新奇热闹,要真正做到实效和趣味相结合,就要关注数学的本质. 关于这一点,著名教育专家张奠宙先生深刻地指出: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

案例2 教师专业知识缺失,不能很好地领会教材意图.

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游戏公平》着实让许多老师为难. 教材中通过抛硬币让学生感受可能性. 用两个小朋友的对話形式呈现一句话:“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相同,这个方法公平. ”有了这样的“引导”,老师组织学生操作,请一名学生抛10次,记下正反面情况. 为了更好地体现出“可能性相同”,老师要求四人小组的学生把抛的次数加起来,比较正反面次数. 如果还不够明显,那再把全班学生所抛的次数加起来,比较正反面次数. 有一位老师上课后难过地说:“我一直在努力地控制着,但我还是失败了. ”事实上,“可能性相同”,只是一个概率理论问题,不是依靠掷硬币验证出来的. 教材的目的也只是让学生体会虽然频率随实验次数的不同而变化,但大量重复实验时,频率会稳定在■.

从上几个案例,不难看出,深入研读教材对实施有效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更是决策教学手段的必要参考. 任何在没有完全理解教材用意之前就进行“教学创新”的行为,都将事倍功半. 在后课标时代下,研读教材就更有必要性. 新教材的知识框架、编排体系、呈现样式、表达方式较老教材大不一样. 新增的一些统计与概率知识,着实需要老师们有更深的学科专业素养.

经常有老师会说:看看教材,我也实在看不出什么名堂,怎么研读呢?

一、研读教材我们需要有准备

我们需要有《数学课程标准》,这样我们就可以查阅《课标》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总体要求,从而更好地理解教材编排的合理性. 我们需要有一整套教材,而不只是一本. 这样我们就可以查阅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各种呈现. 比如统计:每一年段教材中都有编排,知识点要求都不一样. 教学本册的统计,我们就需要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统计知识?已经经历了哪些统计过程?已经具备了哪些统计能力?……通过教材分析,了解学情,比较正确地把握教材中知识教学的逻辑起点. 有时候,对比不同版本的教材,也可以引起我们对本册教材的更深思考.

二、研读教材我们需要有专业提升

有几个提问很能说明问题:“为什么你能想得这么深?我却不能. ”“为什么他能读懂教材,我却不能. ”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有关. 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了有的老师在理解教材方面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是对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的理解较为肤浅. 如“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三角形高的认识”、“长方体长宽高的认识”、“分数意义的认识及表述”等,有些教师仅仅保留在小学数学教材所阐述的水平,没有真正理解内容上阐述. 二是对一些新增内容缺乏必要的了解. 例如统计与概率内容进入小学数学课程,对于这些内容有的教师从来没有接触过,教学时仅仅靠自己阅读小学数学教材,现买现卖,比较吃力. 三是对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缺乏了解.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等过程,这些猜测往往没有以既有的数学事实为依据,得到的结论也不是数学上的“猜想”,与归纳的思想方法相距甚远.

三、研读教材需要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认识

教材是经过教育行政部门严格审定的学术性著作,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尊重教材.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教材进行整体阅读,理清教材的编排体系,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特别需要对新教材中作出重要调整或改变的部分内容作深入的研读,思考其目的与意义. 例如,新教材把计算教学融入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但是我们在不少“问题解决”的课堂中发现,老师多是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而忽视了计算教学所应注意的种种问题.

四、研读教材,方法上我们可以做以下几点尝试

1. 运用对比,找出知识间的衔接点和生长点,正确把握教学重点.

教材中很多知识领域的呈现都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 在研读教材时,我们需要通过对比,把握知识的衔接点和生长点,从而准确地驾驭教材、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

以统计知识为例,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各年段教材都有安排(新版教材第一册出现在总复习).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每次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侧重点都不相同. 如:一年级上册教材第一次出现“物体分类”,知道分类的标准,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二下时,第一次接触数据调查的内容,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以突出学生对数据分析的体验(衔接点). 而三下时,再次积累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经验,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生长点). 教材提供的主题图的情景也发生了变化,一下是静态情景(数图形),二下是动态情景(调查). 有了诸如此类的对比思考,教学重点也自然显现了.

2. 通过变式,丰富知识的多种表现形式,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知识.

教材往往因为版面因素,没有把教学知识的各种表现全都编排出来,在研读教材过程中,我们通过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或变更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让学生在变式中思维,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为例,什么是长方体,教师可以通过变式,以突出长方体的本质属性(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相等);在教学长方体的高时,加强对“高(纸箱高)、深(水池深)、长(木料长)、厚(书本厚)”的变式,丰富高的表现,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加强6个面,5个面,4个面的变式训练,同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长方体表面积的理解. 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加强“底面积乘以高”的变式呈现,这些都很有必要的.

3. 联系整合,让数学学习系统化,使学生学习更具理性.

数学知识相互间是有联系的. 如果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善于把握这种联系,给学生作适当的呈现或分析,那将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积极建构.

后课标时代,我们要想读懂教材,读好教材,仅仅读一本教科书和一本教师用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读更多的专业书,只有积累深厚了,才能使自己有宽广的视角去读出教材深广的内涵.

猜你喜欢
研读教材教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如何研读合唱作品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西风凋树惆何处,灯火阑珊情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