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侠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大纲指出:“社会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让小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他们深入社会生活,发掘学生家庭周围生活的教育价值。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深入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生活,在认识水平、思维方式、接受能力、学习习惯上都发生了一定变化。如果教师还按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教学,不注重直接经验,不注重学生主体性,学生就会感到厌烦,觉得知识是干涩、枯燥、乏味的,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会给学生身心发展带来诸多的不良影响。
采取深入生活课前调查活动配合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所要学的知识,在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中以直接经验的方式获得,学生就会在“体验式”的情况下,主动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平安回家”这课时,课前我布置学生观察、调查马路上有哪些交通信号和标志,并把它画在硬纸板上制作成一个标志。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既新鲜又好奇,课上学到这部分内容则格外专心致志,而且记得特别牢。课后,我又带领他们来到市交警大队,调查近一季度全国及我市出现的交通事故。听了交警叔叔的介绍,学生不寒而栗。接着我又让他们把事故的原因梳理分类,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在交警叔叔的配合下,制作成展板,放到马路上,加强对公民交通法规意识的教育。这样,学生不仅有一种很强烈的成就感,体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乐趣,而且还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同时也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深入生活,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容量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紧密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设置的,在知识方面有两个层次的要求:一是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二是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社会常识。但是,受小学认识水平的制约以及教材篇幅的限制,知识内容的编排和设置上只能是浅显的、常识性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是不可能完成上述两方面要求的。
深入生活课前调查活动,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展和引申。通过课前深入生活,不仅可以弥补教材知识内容的不足,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较早、较多地接触人类社会各方面最新信息、最新成果,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更好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如,在教学“保险”这课前,我让学生到邻居、朋友家调查,谁参加了保险,是什么保险,保险金额和保险费各是多少,给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课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这样不仅使保险这一现代化意识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中,而且还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三、深入生活,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材编写,十分重视社会知识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在不同的社会知识内容中都寓进了不同的思想教育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法治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而深入生活课前调查活动使小学生直面社会,直面现实生活,这既为小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榜样,又为小学生提供了亲自实践、获得情感体验的情境,因而有利于提高小学生明辨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培养他们团结友爱、坚毅沉着以及讲文明、守纪律、爱集体、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等优良道德品质。
如,在教学“走出深重的灾难”这一单元前,我让学生深入生活进行调查:(1)调查当地革命老人、历史见证人,了解家乡人民的革命斗争事迹,学会收集和讲述革命故事;(2)到当地烈士纪念馆、历史博物馆、革命遗址等地进行调查,收集有关近代史中的志士仁人的英雄事迹,以此来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思想品德教育。如,在教学“社会主建设的辉煌成就”前,我让学生深入生活调查改革开放政策给我们的生活或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思想教育。
四、深入生活,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社会课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课程,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从“独奏者”的角色逐渐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的发展,把学生作为一个天生学习者的权利还给学生,满足他们不断学习的需要,并鼓励他们深入生活,联系实际学会思考,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新思路、新问题、新方法,大胆探索,标新立异,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自主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例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工厂”一课前,我组织学生到开发区调查各种工厂的生产和销售情况,课上组织他们讨论:“假如你是一家产品大量积压,工厂面临倒闭的鞋厂厂长,你会怎么办?”有的说:“提高工艺,设计出时尚的新款式。”有的则说:“我要设计一些既美观又舒适而且有保健作用的各式各样的新型鞋投入市场。”有的还说:“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促销活动……”这时的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老师只是充当了一名组织者、点拨者。又如,在教学“遵守公共秩序”一课时,我提前和交警部门联系,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上街参加“我当小交警”的活动,学生感到特别新鲜、有趣,积极踊跃参加。在路上我引导他们观察交通秩序,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交警,该如何维持交通秩序?”学生七嘴八舌,讲得头头是道,有的学生说:“我可以发明一个仪器装在汽车上,控制汽车遇到红灯自动停下。”有的学生说:“我可以制造出微型汽车,少占道路……”见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我不适时机提出:“你们的想法能行得通吗?可以当小交警试试。”这时,学生恨不能一步登上交通指挥台。于是我让他们跟交警叔叔学指挥,学生可认真啦,看到有人闯红灯他们就上前很有礼貌地劝阻,或着急的打手势……通过一上午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体会到交警叔叔的辛苦,懂得了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明白了应从我做起,从小养成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而且还收到了课堂教学达不到的效果。
总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让学生接触实际生活、深入实际生活的重要性和实效性,正确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求知。且能在实际教学中,充分运用这一教学模式,卓有成效地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