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银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也就是说,学生的发展应该是数学课程的出发点,也是学生健全发展的基础,更是高效数学课堂顺利实现的保障。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有效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进而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也为高效课堂的真正实现做好基础工作。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进行概述。
一、创设表演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表演情境的创设是课改以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目的就是要将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形象化,进而使学生以积极的学习热情走进数学课堂,成为课堂的一部分。而且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表演情境的创设也是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的,进而在大幅度提高数学课程效率的同时,也确保学生在高效的数学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也为了能够有效地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引导学生表演了教材中插图的情境,即小晴和小军买东西的情境。具体地说就是小军和小晴一起去超市,小军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小晴买了2盒水彩笔。组织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小军和小晴,然后进行交流,问:小军一共花了多少钱?如果小晴给售货员50元,售货员应该找回小晴多少钱?
组织学生按照上述的情境进行表演,不仅将熟悉的场景与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而且现有的认知水平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法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在表演中也能体会到自主动脑思考带来的乐趣,进而为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做好铺垫。
二、开展自主学习,培养主体意识
倡导自主探究活动是课改下所提倡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也是直接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方式之一,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效地运用自主学习模式,以确保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中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素养,同时,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为了有效地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时,我选择了自主学习模式,首先,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事物,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什么叫做长、宽、高?分别指哪里?然后,我再针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点拨,在使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确保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
三、借助动手实践,提高参与程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也是数学学科魅力的直接展现。所以,在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为学生搭建动手实践的平台,要确保学生在自主操作活动中轻松地掌握知识、提高效率。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在基本的概念教授完之后,我引导学生借助“七巧板”进行图形的拼组,如,借助三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借助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重新组合成一个大的三角形等等,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借助七巧板来拼组成其他的图形,比如,鱼的图形、人的图形等等,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也有着促进作用。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要真正将课堂主体归还给学生,使学生在形象的、自主的数学课堂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何曦.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J].小学时代:教师,2011(11).
编辑 郑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