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多种机会 追寻“经验”生长

2015-07-06 17:40潘玉香
新课程·小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桃子周长长方形

潘玉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种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笔者认为,这种不断追寻儿童基本活动经验生长的教学,需要教师提供多种机会,引领学生在亲身经历和感悟中获得。

一、开阔视野,给学生提供观察的机会

在教学中应开阔学生视野,提供学生充足的观察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数学观察的经验。

如,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我让前后座的两个学生动手摆一摆,再列出式子算出得数。

(1)左边摆5个,右边摆3个,一共几个?

○○○○○ ○○○ 5+3=8

(2)左边摆3个,右边摆5个,一共几个?

○○○ ○○○○○ 3+5=8

算完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这两道式子有什么相同?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问:为什么两个同学用同一个图而列出的式子却不一样,但结果却是相同?学生经过观察后就懂得:因为两个同学是面对面坐,方向不同,他们所看到的5个和3个圆片的左右位置也交换了,而总数没变,还是这8个圆片。学生积累多种多样的表象,不仅发展了形象思维,而且推动了逻辑思维的展开,这种经验更是实现归纳推理的前提。

二、解放双手,给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

许多数学问题,要通过解放学生双手,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不仅容易理解、记忆,而且运用自如,简洁明了。

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为了突破“余数要比除数小”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小猴分桃操作环节。孙大圣从王母娘娘的蟠桃园中带来了9个“桃子”,要求小猴把这9个桃子分在“盘子”里,每盘放几个,由学生帮小猴决定,但每个盘子里放的“桃子”个数要一样多。学生动手分,并观察,看看分到最后的情况是怎样的。交流时学生很容易操作出“每盘分3个,分了3盘”“每盘放1个,分了9盘”等最后正好分完的分法。学生这时不太容易出现分不完的情况,此时我又特意组织了以下操作:把9个桃子,每4个一盘,一盘一盘地分。再引导学生观察:分出1盘,剩下几个?还能分一盘吗?为什么?分出2盘,剩下几个?还能分一盘吗?为什么?在具体的数学操作学习活动中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算理。

三、给足时间,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

学生的认知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交流机会,确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本之间多条通道的信息交流。

如,在教学“8、12、16、22、28、32六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为什么”时,学生独立思考后先组织小组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学生不仅理清了知识的结构,而且提出了不同的方法,通过交流、碰撞,激活思维,促进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等良好品质的培养。

四、搭建舞台,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喜欢展示自我是小学生的共同心理特征,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一特征多提供机会,在课堂上搭建舞台,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充分进行展示,从而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课堂上,在学生明确了周长的概念后请他们拿出长方形纸,要求学生先用彩笔标出长方形纸的周长,再度量长方形每一边的长度,最后算出长方形的周长。主要得出以下五种不同的算式:(a表示长方形的长,b表示长方形的宽,c表示长方形的周长)(1)a+b+a+b=c;(2)a+a+b+b=c;(3)a×2+b×2=c;(4)a+b=x x×2=c;(5)(a+b)×2=c。从学生的展示情况来看,学生可以探究出多种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时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引导学生对这五种算法进行比较与交流:哪种计算方法比较好?好在哪里?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动口探究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比较进行遴选,大多数学生认为第5种计算方法比较好。

编辑 韩 晓

猜你喜欢
桃子周长长方形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桃子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巧算周长
长方形的困惑
周长小诊所
送你一箱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