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桂宝
摘 要:创新思维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思维,小学教学作为儿童创新思维的发源,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能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立足教学现状并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从数学教学入学进行大胆尝试和改革,力争使学生创新思维达到“质”的飞跃。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小学教学作为儿童创新思维的发源,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成为当今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小学数学教学较其他教学枯燥、抽象,学生难以掌握,加之它的直观性不强,课堂气氛沉闷,容易让学生昏昏欲睡。实践证明,我们必须对数学教学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改革,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语言+空间”,营造学生宽松的思维环境
语言是教师教学的途径,教师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环境影响,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促进人与人之间交际与情感的融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使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发挥,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1.发挥教师的言语魅力,融洽课堂气氛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必须是小心翼翼地触及那幼小的心灵”,“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宽松的言语环境能融洽师生之间的情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适时地发挥言语的魅力,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次上练习课时,题目要求下图中有几个三角形?绝大多数学生都说有2个三角形,有位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却说有3个三角形。同学们都表示怀疑,但是我投去一个期待目光。并让他上来指给大家看一看,虽然他不是很自信,但是还是指出了2个小三角形和1个大三角形。这时候,许多学生恍然大悟。于是,我抓住这样的机会,大张旗鼓地表扬了这位同学。这位同学的信心大增,在学习中发言变得积极起来。
无压抑感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并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在学生回答的时候,即使发生了错误,我也总是表扬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肯定他们的勇气,营造了一个轻松的氛围。
2.创设生动的情境,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数学科学因为其本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具有抽象性和严谨性。但是,儿童的年龄特点又决定了学生喜欢学习的内容生动、有趣。乌申斯基认为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我们需要设计一些学生喜欢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喜欢学习的内容,始终对学习的内容充满好奇。
有位老师在教学“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他首先展示了自己班中的阅读角,学生看到自己班级精美的图书角,一下子有了亲切感。然后教师出现了对话框:每本图书23元,一套有12本。老师开始提问:“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然后教师板书学生的问题:“一套图书一共多少元?”让学生尝试列式!学生出现了三种做法:(1)23×10=230元 23×2=46元230+46=276元;(2)20×12=240元 3×12=36元 240+36=276元;(3)列竖式计算。
我们都知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难点是对算理的理解,以往没有创设情境的时候,像第一种做法我们只能这样理解算理:2个23相加的和是46,10个23相加的和是230,230加上46也就是10个23加上2个23,一共是276。这样的解释比较抽象,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有了情境以后,我们解释算理又多了一种途径,像第一种做法可以这样解释算理:把12本书分成2本和10本,23元一本,2本就是46元,10本就是230元,12本书就是46+230,一共是276元,学生理解算理就容易多了。
有了生动的情境,学生的思维开始变得灵活,解决问题的方法变得多样,理解问题变得更加深刻。
二、“设疑+激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俗话说:“学而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诸多激趣策略当中,设疑激趣是最有效的手段,学生只有多次在思考中获得喜悦、获得茅塞顿开之感,才会形成趣味。“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减少疲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探求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有道题是比较角的大小。首先用多媒体出示这两个角(见下图):
用PPT出示问题“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有的说:“第1个角小,因为它的边短一点。”有的说:“第2个角大,因为它的边长一点。”还有的说:“两个角一样大。”……于是,我抓住时机,因势利导,用鼠标点击第1个角,将它与第2个角进行重合,结果发现两个角一样大,最后大家讨论得出——角的大小与边所画的长短没有关系。
例如,我在教学关于“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时,巧妙地安排了一场小品表演。首先请几位学生扮演小市民在菜市场买菜,学生甲扮演卖鱼的老板,鱼的售价是5元1斤。这时一位买鱼的大婶(学生乙扮演)走了过来,看了看说:“老板,我将你的鱼分开来称:按鱼头2元1斤,鱼身3元1斤来算你卖不卖呢?”鱼的老板想了想鱼头1斤2元,鱼身1斤3元钱,合起来还是5元钱1斤,便很爽快地回答说:“好,我卖。”于是便将鱼头和鱼身分开来称卖给了买菜的大婶。事后,卖鱼的老板总觉得卖的钱有问题,担心自己是不是吃亏了。
小品结束后,我问同学们:“2元加上3元不正好是5元嘛,卖鱼的老板怎么会吃亏呢?”是呀,到底这位老板是否吃亏了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有说这个原因,又说那个原因,但谁也说服不了谁。利用这个时机,我便引导学生用已经学过的“乘法分配律”来进行解答,最后全体学生都明白了,鱼原来售价每斤5元,这1斤鱼包含鱼头和鱼身,把鱼头和鱼身分开称根据乘法分配律,鱼头和鱼身每斤都必须是5元!所以,卖鱼的老板这样卖会吃亏的。
三、“直观+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张梅玲教授曾经说过:“教师能认识到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但是教师容易忽视的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中间的环节叫表象,而这个环节是薄弱的,但对于创新思维恰恰是最重要的。”因此,在直观呈现的同时,让学生想象,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复习三角形的时候,我呈现了下图这样一个三角形。问学生:“如果我用9厘米这条线段作第三条边,这个三角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换成8厘米呢?7厘米呢?”这个过程中学生只猜不答,教师逐个呈现,让学生寻找其中的变化规律。4个三角形呈现以后,给学生交流一下,有的学生发现“三角形越来越高了!”“三角形上面的角越来越小”等变化。教师继续追问:“随着第三条边慢慢变短,7厘米、6厘米、5厘米,猜一猜这个三角形还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纷纷表示“三角形还会继续变高!”“三角形上面的角还会继续变小”等等。这时,教师呈现这3个三角形,让学生静静地观察。学生惊奇地发现:“三角形上面的角确实越来越小。”但是“三角形却变矮了”。
学生在这样的猜测过程中,思维始终是活跃的。他们发现猜测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猜测以后需要进行验证。同时,学生对三角形又有了新的认识,也就是“长边对大角,短边对小角”。
四、“常规+变式”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我在教学一道有关“归一”问题的应用题时,首先用PPT出示题目:“一个修路队要修一条公路,头4天修了224米,照这样的速度,又用了16天才把这条公路修完,这条公路长多少米?”
在练习时,我引导学生突破常规,除了用比例方法解题以外,还应变换角度,进行多解。
(1)有的学生用“比例”的解法:
(2)有的学生用“归一”解法:
224÷4×(4+16)=1120(米)
(3)有的学生用“倍数”解法:
(4)有的学生用“列方程”来解:
设这条公路长x米。
x-224=224÷4×16,则x=1120
(5)更有一些学生根据“分数意义”来解
以上这些解法构思新颖,是解题方法灵活的表现,它使数学知识纵横联系,融会贯通,解决数学实际问题不拘一格。这样有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为唤起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灵活性的确有莫大的好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生创新意识的树立;创新思维积极性的调动;创新思维发散性的培养和灵活性的促进,都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只有坚持“掌握知识结构式基础,理清解题思路是核心,强化非智力因素是动力,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是目标”,才能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杨传冈.数学开放题促进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研究[J].新课程 研究:上旬刊,2014(02).
[2]王晓琴.培养数学创新意识的原则[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5(Z1).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