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艳梅
【摘要】 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设置为活动空间,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努力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教学氛围.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对学生数学素养和身心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闡述了情境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的一些体会与做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情境教学;合理运用;生活;问题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情境教学法已经成为许多学校的重点教学方法 ,在各地有了较为广泛的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 情境教学指的是通过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教学活动,它以优化的情境设置为活动空间,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努力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教学氛围. 它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突出兴趣的培养,将学习活动有机注入课程知识的学习中,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对学生数学素养和身心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创设生活情景,探索数学知识的源头与应用
数学起源于生活,生活又不断推动数学的发展. 只有让学生接触到鲜活的数学,才能深刻体会到数学的特有价值,才能满腔热情地参与数学学习.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数学教育的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与数学新知识有关联的熟悉的事物. 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掌握全新的知识. 这样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深入浅出,出神入化.
例如,在学习优选方案中的函数应用题时,可以这样设计:学校去购物,某超市的优惠方法是一切商品均打九五折;而另一超市的优惠方法则为一次购满500元即可领取九折贵宾卡. 大家看看到底该去哪家超市购物更优惠?问题提出后,大家各抒己见,互不相让. 就连那些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也按捺不住.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以充分的调动. 这一教学情境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巩固了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又使学生接受了数学优化思想的洗礼,对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价值,有了切身的体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求知欲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质疑是数学学习的核心. 有了质疑,学生思维才有方向;有了质疑,学生思维才有动力. 学生对知识的探寻,总是由一个个问题起始,又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以发展. 初中生的自控力不强,难以在整堂课中自始至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与积极的思维,枯燥单调的数学内容会让学生昏昏欲睡. 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设计出系列富有趣味性与挑战性的问题,将数学知识以生活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使学生重整精神,积极思维,全身心地投身于问题之中. 问题情景的创设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是要拧开思维的水龙头,让学生步入数学学习的自由王国.
例如,在进行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的应用”的教学设计时,可以结合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吸人眼球的问题情境:“古埃及的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的塔基的形状是一个正方形. 古代的埃及人是如何确定直角的呢?”这一问题的设计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并由此引发了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意识. 学生的求知思维进入了一个最佳的状态,教师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知识的讲授环节. 这种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基础上掌握的知识,使人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更为牢固的记忆. 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树立起“学以致用”的数学意识.
三、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学生动手探索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思维始于动手,任何切断操作活动与思维联系的教学都将是不成功的教学,会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主探索新知识. 初中阶段的学生活泼 好动,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动手欲望,教师把数学课变身为手工操作课. 不仅深受学生的欢迎,激发起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再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做中学”. 如此习得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 例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将一张事先备好的纸对折,接着用剪刀随意剪出一些图案,再将对折的纸展开,一幅对称图形便跃然眼前. 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后说说自己剪的这些图案有何特点?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猜测. 然后再通过操作对自己的猜测进行验证. 最终顺利导出“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知识. 实践证明:学生在亲手实践中的观察更为细细致,思维更加活跃,学习热情更为高涨. 在这种状态下,学生自觉投入,自主学习,使课堂学习氛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其教学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再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 教师设置了一个生活问题:小明家有一个三角形玻璃窗,玻璃不小心被打碎了. 小明爸爸打电话给玻璃店的老板要求配一块与打碎的玻璃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三角形玻璃,至少要报给玻璃店的老板(这块破裂三角形玻璃)几个数据呢?
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知道对手探索的过程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大家先按照一个条件(一边,一角;一条边长是8 cm;一个角为60°. )在硬纸板上各画出一个三角形. 并把所画的三角形剪下来. 将同一条件下作出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作的比一比,是否全等. 结论是:只给一个条件时,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继续探索二个条件的情况,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然后继续探索两个条件(?二边,一边一角,二角. ① 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8 cm,10 cm;② 三角形一条边为7 cm,一个角为30°;③ 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50°)然后在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 经过比较,得出结论:只给出三角形两个条件,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一定全等. 接着继续探索三个条件的情况(三边,两边一角,一边两角,三角)
先探索三个条件中的三条边情况. 大家在各自的硬纸板上画出一个三条边分别是10 cm,12 cm,14 cm的三角形. 然后剪一剪,比一比. 最后,将全班几十个剪好的三角形摞在讲台上,形成一个三棱柱体. 学生看着讲台上的三棱柱,很快就得出了结论:只要报给玻璃店的老板三条边长就可以配一块与损坏的玻璃大小相等形状相同的三角形玻璃.
这样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观察分析,归纳出来结论,不仅能使学生对这一数学公理深信不疑,而且留在脑海中的印象也非常深刻.
教学情境是一种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创设各种合理的教学情境,将教学的主体还给学生,将探索的空间留给学生. 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思维、体验水乳交融. 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裴娣娜.情境教学与现代教学论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9(1).
[2]吕昌旭,汪秉彝.浅析数学情境的创设[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
[3]汪秉彝,吕传汉.“设置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教学探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