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莲
【摘 要】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离不开评价,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是检验教学质量并使教学不断改进和完善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更好地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合理有效;评价;策略
随着我们的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评价对全面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有什么样的评价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学习过程。因此,搞好小组学习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我结合试验班级的教学、课题组老师之间的交流和网上的学习,浅谈一下中学物理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策略。
一、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原则多元化,公平、公正、激励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控制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内容多元化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是合作学习小组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也是学习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所以评价内容除了展示小组成员的参与面;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条理性;声音是否洪亮,口齿清楚;是否有询问质疑补充点评;课堂纪律等。也要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
三、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方式多元化
1.课堂即时性
即时性评价就是对课堂上各个小组的表现当堂进行评价。具体的做法是从评知识、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动作语言等几个角度,对学习小组从预习、黑板板书、展示质量(课堂讲解)、对抗质疑等方面及时给予评价。
2.量化赋分
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
第一种:个人基本能力得分。个人基本能力得分包括两部分:基础学习与能力。
第二种:小组合作得分。根据完成情况及质量分为5、4、3、2、1、0分。①看目标的达成;②看其合作程度;③看是否有创新。
第三种:鼓励分数。①为了使全体学生都尽可能多的合作交流,达到人人参与学习的目的,可以采取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分别赋给不同的分数的方法,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②在板书、展示、质疑等环节表示特别优秀,或者产生良好效果得到老师和同学一直认可的,一次加5分。
3.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第一,形成性评价。把每组的量化得分每周进行累计,最后一名的小组得一个星星,倒数第二名的小组得两个星星,以此类推。一个月下来,把各组得到的星星累计,最后一名的小组得一个月亮,倒数第二名的小组得两个月亮,以此类推。作为一年的评价依据。
第二,终结性评价。在上一次测试的基础上,进步最小的组每人奖一个太阳,进步第二小的组每人奖两个太阳,以此类推。
第三,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把每组形成性评价得到的太阳与终结性评价得到的太阳相加,就是本学期小组合作的总成绩,作为评选年度最佳小组、最佳小组长与最佳个人的依据。
四、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管理者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1)学生自评。因为每一次活动的评价主体是学生,评价的对象也是学生,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填写学习过程自我评价表的方法,反映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困难和经验,反映自己的学习情况。使學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感受自己的不 断成长和进步。
(2)学生互评。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还应进行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互评时,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要求学生之间相互找出优、缺点,最后由小组长根据大家的意见,记录评价结果,交给任课教师。目的是在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营造团结合作、互相勉励、共同提高的氛围。
(3)教师评价。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总之,对于合作学习小组的评价也是有原则可遵循、有发展空间的,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补充、完善,提高合作学习小组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促成合作学习小组良性发展,达成教育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许华琼,胡中锋.《形成性评价及其反馈策略》【中图分类号】G40- 0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1536(2010)01- 0023- 04
[2]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
[3]张丽冰.《合作学习评价的机制及其实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教学与管理》,2007 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