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

2015-07-05 14:27:33邱锦泉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年24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践唤醒主体意识

邱锦泉

【摘要】 课堂教学改革中,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建,关键在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把学习行为内化为学生的学习自觉. 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真正做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乐于学习,着眼点有三个方面:一、“少教多学”,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二、活力课堂,让学生走向学习自主;三、多元评价,让学生迈向学习自觉.

【关键词】 课堂教学实践;主体意识;唤醒

在新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合作”、“自主”、“探究”是一些关键词,体现的是一种师生、生生关系的课堂角色转换,其本质是转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做,老师改”的传统模式,构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建,关键在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而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主要有三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历程,即:“参与”; “自主”; “自觉”,学生的学习自觉是一种内化行为,最终形成学生的学习品质,它是学生后续学习,终生学习的保障. 数学课堂教学,由于学科教学的特点,课堂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学生普遍感觉枯燥,许多的课堂改革往往流于形式,观摩课也只是一场“秀”.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乐于学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和尝试.

一、“少教多学”,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教师是课堂教学实践的设计者、组织者,这种主动权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教师类似于电影中的导演地位,要把电影拍好,导演的创意不可或缺,同样,课堂要创造“高票房”,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尤其重要. 现今的数学课堂教学,由于教师不自信,对学生的不信任,一直以来,教的内容多、时间长: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体现的是“磨”,对知识点的重复讲解,训练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只是机械劳动;而高中的数学课堂,体现的是“灌”,把知识点无限拓展和延伸,企图用题海战术把考试内容一网打尽. 两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学生都是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学习的兴趣就消失殆尽,失去了学习的动机和动力.

1. 遵循教育规律,把课堂还给学生

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分析,得出许多的教育教学理论. 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金字塔”的理论表明: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24小时后的材料平均保持率差异性明显,参与讨论,发言能够记住70%;做报告,给别人讲,亲身体验,动手做能够记住90%. 国内学者王仁甫研究表明,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在课堂45分钟内,呈现规律性的五个时区,波谷(起始时区5分钟)—波峰(兴奋时区15分钟)—波谷(调试时区5分钟)—波峰(回归时区15分钟)—波谷(终极时区5分钟)的起伏发展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根据这种规律,在不同时区完成不同的课堂教学任务,解决关键问题.

从戴尔的“学习金字塔”和王仁甫的“45分钟价值曲线”研究成果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时间并不是完全的正相关. 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新课堂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到课堂教学整个过程,而不是让学生成为一个个听众或观众而存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 关注学生需求,把课堂还给学生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获得并加工信,从而不断调节、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 信息量过多,密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因不能吸收消化而有挫折感,会使其丧失学习信心,教学效益自然低下. 因而,教师须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教学内容划分层次,保证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恰如其分的发展,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需求,要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有属于自己的收获.

教师整节课的表演,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就是“片段教学”,学生如果其中在某一段没听明白,后面的内容相对学生来说就是无效的课堂,而给予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知识点)的生成过程,课堂就成了他们的表演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各取所需. 笔者观摩过的一节《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任务型”课堂,授课内容、作业前置,课堂讨论环节,学生轮流上台发言,每人都手拿资料,活跃程度超过想象,显然,学生都主动“备课”了,有的还上网查资料,效果明顯比老师讲好多了.

二、活力课堂,让学生走向学习自主

“在教育中应当尽量鼓励学生个人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和推论”(美)斯宾塞《教育论》,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制造认识上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去组合相关知识,澄清新旧认识的差异,进而构建自己新的认知结构. 因此,课堂教学,应当围绕学生“自主”来实施,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

1. 情境性创设,点燃学生热情

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致. 例如,学习《概率》这一课题时,为了增强学生对概率概念的认识,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1)10张彩票中有1张能中奖,10名同学依次从中摸出一张,不打开看,第10名同学中奖的概率有多大?(2)10张彩票中有1张能中奖,10名同学依次从中摸出一张,但第1名同学不小心打开看了,没中奖,第10名同学中奖的概率有多大?(3)10张彩票中有1张能中奖,10名同学依次从中摸出一张,第1名同学打开看,没中奖,第2名同学打开看,没中奖,…第9名同学打开看,没中奖,第10名同学中奖的概率有多大?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针对第1个问题,就已经“吵”得很凶,对“不打开看”和“打开看”倒没什么特别注意,而对先后“摸”的顺序,中奖机会大小有很大的分歧,当抛出每个人概率相等都是■的答案时,学生普遍觉得不可能,三个问题分析下来,学生对《概率》有了初步认识,但并没有真正理解,由于想解开心中的疑惑,后面的学习和讨论内容就十分丰富了.

2. 小组性学习,促进学生自主

小组合作,其实质就是一种学习的“互动”,“学习金字塔”理论表明,参与讨论,动手实践的效率能达到90%,在教学中把数学问题拓展,延伸,让学生讨论、探究,能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完成《平均增长率》知识点的学习后,为了让学生对平均增长率a(1 + x)n公式有进一步的感知和理解,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拓展:“每人都能成为千万富翁”,已知某銀行的年存款利率为5%(可以自动转存),你通过什么方法,几年后可以达到1000万?

在小组讨论学习中,问题的开放性对学生造成一定困惑,有对银行利率计算不了解的;有的说没有给出本金无法做…;在给出自主选择的条件后,有的学生从存100元开始计算,有的从1000元开始计算,……,10万开始计算80年才能到1000万,有的同学说80年太长,用30万开始计算,60年可以成为千万富翁. 大多数同学比较认同这个方式,30万本金可以接受,60年可以等待. 当然,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参与进来,给学生自主的机会,答案可以不唯一,当然,经过讨论研究,对知识点的理解相对于背公式,印象肯定更加深刻,应用起来也更为灵活.

3. 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自主

数学来源于生活,将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才能最大程度体现数学的价值. 把教学内容延伸,既丰富学生的学习空间,带动他们去交流和创造,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知识的延续和升华. 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后,对不可达的高度测量问题,设置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班级分小组活动,自己设计方案,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把测量方案和结论在课堂上交流.

在实际活动中,由于小组间的信息互通,方案大同小异,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① 根据太阳光是平行光原理,同一时刻,物体的影长与高度成正比,构造比例式计算;② 利用含30°直角的三角板以及三点共线,构造相似三角形计算;③ 利用镜面反射原理,构造相似三角形计算;④ 直接利用三点共线,构造相似三角形,借助锐角三角函数值计算;活动目的除了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更在于达到了激趣乐学的教学目的,即使小组间由于结论的差异大而争得面红耳赤,也不影响活动所带来的自主学习效果.

三、多元评价,让学生迈向学习自觉

许多专家学者研究认为,学生的成就不是教出来,而是学生自身学出来的,而老师的更大作用是督促和纠错,在学生取得成功时,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而在学生失败和犯错时,和学生一起分析和总结,让学生对学习建立深度自信,在离开课堂,离开老师和同学时,能自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自觉的学习空间. 1. 捆绑评价,让学生走向自律

在我校开展教学课堂改革中,捆绑评价作为重要过程性评价方式加以研究和推广,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不仅作为德育评价,也作为学习效果评价量化后纳入学生个人学科成绩单. 如在回答问题部分,笔者把问题分为两种类型,指定小组回答和非指定小组回答,问题答对,根据问题的难易度加1到3分,答错不扣分,转给其他小组回答,一节课上完后,各小组的总得分也就是小组成员的个人得分. 例如,在复习“待定系数法求直线y = kx + b(k ≠ 0)解析式”时,在教学实践中,对课题进行下面的设计,并指定小组回答问题:先让学生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完成下面的问题:① 任选两个点,一个在第二象限,一个在第四象限;② 把选定的点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第中;③ 画出过这两点的图像;④ 设出一次函数的解析式;⑤ 列出方程组;⑥ 求出直线解析式.

在课堂实施中,为了保护后进生,小组成员主动把前3个简单问题让后进生来完成,课堂气氛活跃,各小组的同学积极参与,答案互不相同. 问题解决后,老师再抛出两个问题,① 求过点(1,2)和(1,3)的直线解析式,② 求过点(1,2)和(-3,2)的直线解析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对答案x = 1和y = 2点评和总结. 捆绑评价,对集体提出要求,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指导和探究就显得更深入和实际. 又如在作业质量方面的评价,会促使小组中优秀生对后进生进行作业辅导,同时,也对学习习惯相对差的同学有一个约束和自律的作用.

2. 正向激励,让学生形成自觉

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正向激励,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导向. 李政道博士曾对中国学生的学习态度用“学答”两个字概括,言下之意是老师问“为什么”,学生答“是什么”,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我们的课堂中,对回答问题的评价大多数时候只有“是”与“非”,“对”与“错”,而对于学生的其他想法大多置之不理,结果就是学生不再去想答案之外的第二种可能或方法. 许多时候,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太令人满意,因此多元评价,正向激励,需要老师从多个角度看待学生的行为,处理学生的回答,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寻闪光点,加以鼓励,让学生的学习从自主向自觉迈进,否则,天才可能就悄悄从我们的眼前溜走.

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老师应做到放权、放手和放心,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自主、自觉学习,构建新型课堂的师生关系,这是减负增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利器,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更是从教育的本源上解放了教师,解放了课堂,解放了学生.

【参考文献】

[1]刘卫平.少教,才能多学[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08.

[2]王仁甫.45分钟价值曲线[N].中国教育报,2002.09.

[3]陈龙彬.巧用教材材料,盘活课堂教学[J].福建中学数学,2014.05.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实践唤醒主体意识
少数民族地区音乐融入高校古筝课堂的教学实践应用
艺术评鉴(2017年1期)2017-03-24 09:59:38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考
关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探究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7:22:02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1:52:44
从《沧浪诗话》看严羽文论中主体意识自觉性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7:45:34
“唤醒”泉城
民生周刊(2016年9期)2016-05-21 12:09:35
天天正能量:当公益以“唤醒”为目标
生命教育融入人生观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