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希雅 柏莹 张文茜
摘 要:清代承接明代诗文复古运动的发展,至清中期,江南骈文拓步更进,呈现出了全面繁荣的态势,苏州府的创作成就可谓名列前茅。本文从生平入手,结合《玉芝堂文集》与《天真阁集》收录的骈文作品及其体现的思想感情,探讨邵齐焘与孙原湘外秀内刚、翛闲澹远的艺术风格与骈散交融、叙议抒情皆优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邵齐焘;孙原湘;清代中叶;骈文
引言:
经过清初将近一百年的发展、累积,江南地区的骈文已经形成了初步兴盛的局面,苏州府与常州府、杭州府等齐头并进,出现了不少优秀的骈文家,邵齐焘、彭兆荪、王芑孙、郭麐、吴慈鹤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如永瑢评价邵齐焘:“齐焘欲矫三家之失,故所作以气格排奡,色泽斑驳为宗,以自拔於蹊径,而斧痕则尚未浑化也”[2]。故研究苏州府作家的骈文创作,有助于了解清代中叶骈文复兴的全貌和地域性盛况。因此,本文试以清代中叶诗文名家邵齐焘与孙原湘的骈文创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生平经历,作出对二人的骈文艺术风格与成就的初步探讨。
一、邵齐焘
若要在清代中叶苏州府的骈文创作家们,推选一位众人首肯的代表,那必定是昭文邵齐焘。他为人志行超远,为学博古通今。在苏州群士之中,独独他被吴鼐辑收入《八家四六文钞》[2],位列清代骈文八大家,足见其骈文影响之大。
邵齐焘(1718~1769),字荀慈,号叔宁,江苏昭文(今常熟)人。祖上从杭州一步步迁至昭文,家族氛围常沐儒学之风。邵齐焘的父亲也被称赞“少孤能强毅自立,游义门何学士门,受其学,尤善书得二王法”[3]。邵齐焘为他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之前甚至有一个传说一般的梦,暗合了他之后的三十六年官场经历。而邵齐焘本人幼年就聪慧过人,“甫受书,辄了大义”[3],让私塾先生都极为惊讶。之后他于乾隆27年即考取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数年后,他就罢官而归,侍奉母亲。但在他归隐后,他的文学成就依然让世人难以忘怀,“南巡有诏征在籍词臣集试阙下,时文官京师或谓曰‘此举意在邵某也”[3]。
他为人为师同样令人钦佩,主讲的常州龙城书院更是人才辈出,洪亮吉、黄景仁皆从其学,中进士舉人者也有数人。后洪亮吉在《商知己赋序》中也流露出对恩师一生沉浮的感慨与追忆:“嗟乎!回风美人之曲,楚臣殉之以身;钟鸣落叶之操,帝子继之以泣。大地抟抟,非以载愁;惟天穹穹,岂云可问?”[4]
邵齐焘工骈文,善章草,著有《玉芝堂文集》6卷,《玉芝堂诗集》和《清史列传》行于世。后世称其“气独遒古,有正宗雅器之目。尝谓‘清新雅丽,必泽于古,非苟且牵率,以娱一世之耳目者,骈体之尊始此”[5]。创作题材广泛,游览,作序,书信,墓志铭等皆有涉及,创作风格如同他本人所说“于绮藻丰缛之中,存简质清刚之制”[3],其代表作《送顾古湫同年之荆南序 》就有淋漓尽致的体现,离别之悲与漂泊之感贯穿全文。“别方不定,万族共其销魂;秋士多悲,四戚纷其在抱。品物恒性,皆怀求友之欢;含生大情,咸有慕徒之恋。至如及关闻叹,登岳流谣。郊路班荆,河梁携手。羁旅别离之际,古人亦皆有不能已者乎。 ”开头化用了《别赋》中的秋风乍起时的“黯然销魂”意境,奠定全文基调。“古湫四兄,日下无双,江东独步。同年之友,一时之杰。……粤以建亥之年,仲秋之月,将从莲府,远适荆南。 月明千里,虫吟四壁。风篁凄而轩序凉,烟岚清而林野肃。寒蝉抱树,惊征客之秋心;候雁衔芦,极愁人之远望。指涂衡霍,击汰沅湘。杜汀兰畹,正则之所行吟;陶牧昭邱,仲宣之所游目。”[2] 紧接着作者表示欣赏顾古湫的无双之才,道出他将要远去荆南的消息;遥想那路途上的月色与景物都染上了一层“愁人”气质,一派清冷萧瑟,展现出对故人浓浓的哀伤离别之情,同时又将屈原等人的典故蕴藉其中。对比工整,用典精炼,抒情韵味深长,离别之气贯穿始终,真情实感让人动容。
词藻华丽,是外在的形式,清刚之制,却是内在的灵魂。《纳凉赋》中,邵齐焘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夏日画卷“惟夏日之可畏,快追凉于夕曛。挥似月之明扇,听如雷之聚蚊”,六字对仗工整,读来朗朗动听;“若夫一庭藻影,十里荷风,月明人静,香动波融”,再运用四字句勾勒出月夜美景,不拘泥于形式,体现了骈散交融;接下来又介绍了民间几种在炎炎酷暑的纳凉办法,最后笔锋一转,论述到真正要让百姓纳凉“犹方劳而得逸,譬习苦而遇甘”,需要“赖王政之有节,播仁风而远覃,顺应阴阳变化,体恤四时变化”[3],这才是值得歌颂的德之美。怀民于心,兼济天下,清刚之音掷地有声。
邵齐焘为他人写作的墓志铭、哀词也是同样感人肺腑。如《沈生妻袁氏哀词》,繁复的骈体行文把对众人对这位贤妻的怀念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她“禀诗书之明训兮,勉四德于闺门,奉重亲以执劳兮,鞠稚子之恩勤,谐瑟琴于盛年兮,期谐老于终身,何生命之不淑兮,奄凋落于芳春,邻里嗟咨其交惜兮”,那么的知书达理,教子有方,对亲人极尽孝养,与丈夫感情也是期盼到白头,可是再也听不到她谆谆的劝学之声,见不到她丽人的身影,如此痛彻心扉的思念,怎样才能忘记,“孰能如庄子之鼓盆兮,不复知寿夭与悲欣”。[3]哀伤之气统领全文,笔墨描摹处皆是伤心往事,邵齐焘骈文功力可见非同一般。
二、孙原湘
孙原湘(1760 ~1829)清代诗人。字子潇,一字长真,晚号心青,自署姑射仙人侍者,昭文(今江苏常熟)人。他也是天生文采,“方三四岁,即知读诗,口詠指画,若能通晓,盖天赋也”[6],成长于学习氛围浓厚的家庭,但科举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他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省试下第,此后一直屡战屡败,直到嘉庆十年(1805年),他终于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协修。但他不久得疾返里不出,一心赡养老母,先后主持玉山、毓文、紫琅、娄东、游文等书院讲席,学生多有成就。李兆洛称赞他“然君学足以治行,教足以泽远,才足以干事”[6]。孙原湘师承袁枚,为性灵派一员,其妻席佩兰也拜于袁枚门下。他最为擅长诗词,主张“性情为诗之主宰”,自序中更是坦言创作标准“须自抒情性,一以忠孝为本,退而敬识之”[7],来源于他父亲的教诲。
孙原湘诗词文皆备受推崇,“翛闲澹远,有古人之风”[6]。但在他相当的骈文作品中,我们也应注意到其具有的独特性情。所著《天真阁集》中有4卷涉及到了骈体文,共46首。大致分为以下4类:一是序或跋,如《儗平定川楚告成颂谨序》《销寒雅集词序》、《海虞赋钞序》、《江城侍膳图序》、《跋龙筋凤髓判后》等;二是为他人立传、作圹志铭之类的诔祭之文,有《国子监生黄君妻屈孺人传》、《祭张子和观察文》、《延陵姨君席孺人诔》、《祭沈思葵夫子文》等;三为与他人往来的书信,有《与同学诸子书》、《与人友书》;四是骚体赋,如《秋棠赋》。
为他人撰写墓志铭时,他极尽抒发哀痛之情。比如《邵氏外女孙端琇圹志铭》中记载这位女童“生在十旬,即能言笑,察人识物,口齿自清,授色知心,眉目如画”,已是令人称奇,何况她孝敬长辈,一举一动都令人欢笑,奈何天降沉疴,她小小年纪就撒手世间,但更让人惊讶的是,“前死数月,尝语人自忧不禄,韦真示疾,豫识化期”,她居然提前数月在梦中得知自己仙去之时,作者将悲痛诉诸笔下“北冈黝土,永閟苕芬,白杨翳天,碧草如云,凄凄霜雨,寻汝孤坟”[6],寥寥数语,读来让人不胜唏嘘。
他的文字淡雅疏朗,娓娓道来中明晰地说理,最为代表的就是《与同学诸子书》他在开篇点出诸君的特点“独行之士,不求谐俗,知命之英,惟冀遂志”,“道腴则世味澹,内重则熟虑轻”,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们都认为自己怀有不容于世间的抱负,但孙原湘并不这么认为,“夫重瞳之勇,拙智垓下,屈原之忠,饮恨楚滨,仲舒言道德,见妬于公孙宏,李广奋节匈奴,终拱于卫青”,旁征博引但少用僻典。“自古鸡群啄凤,蝘蜓嘲龙,志士灰心,忠臣雪涕”,现实确实残酷,然而“即或拙于一时,靡不伸于千载,苟抱至德,岂虑终穷”,要像那汇川之江河,聚尘之土方,去发出振聋发聩之声,天地如此雄厚,孤芳自赏是无法有所作为的,“大智若愚,深藏若虚,和光同尘,圣人之德也。士患不容于世,而何患世之不容。且以六合之大,匹夫之一身,何必离世绝俗,以为高哉?”[7]孙原湘鼓励年轻学子积极入世,像圣人学习,以天下为己任,句式灵活,尽抒慷慨之情。
他的骈文笔法严谨,但刚中有柔,平淡之中又见洒脱。在咏物言志之作《秋海棠赋》中,孙原湘写到缘起“凉风乍起,渺渺于怀矣”,可谓十分符合性情所至。海棠的美丽在他笔下化为“抱秋心之宛转,殊春色之夭斜。方其似花非花,欲放非放,小朵半含,嫩叶微障。抚幽姿以自怜,怯初凉而谁傍。若泪点之乍弹,趁秋风而飘扬”,平淡的笔法却已勾勒出海棠的芳容,它是如此的婀娜多姿,竟然有开放在寒秋的勇气,“夫其钟大造之秀灵,禀旷世之窈窕,宜令舒明艳于春初,挺神仙于物表”。原来海棠早已看破了名利的浮华,要追求那难得的清质,原湘感慨道“望天末兮虽遥,心与君兮不隔。与自炫于春风,宁退藏于藓石”[7],他和它都已不在乎仕途(放春)的虚名,而是要守得自己心中真正的可贵。于平凡的意象中,他也发现了难得的志趣。
结语
昭文双杰骈文创作复魏晋之古风,发扬骈散通融的行文方式,扩大了骈文的应用范围。“大抵吴学一派,笃信好古,实事求是”[8],二人皆追求体例简贵,古香馡然,风格多华实结合,刚柔并济。而双杰之中,邵齐焘辞藻优美,简质清刚,兼有沉博绝丽的底蕴特点;孙原湘笔法严谨,开合有致,博古征今,典雅平实。当然,其他诸如王芑孙,彭兆荪等代表作家尚未提及,他们的骈文创作亦值得进一步的个案研究。
参考文献:
[1]永瑢.集部三十八·别集类存目十二,四库全书总目[M].中华書局,2013.
[2]吴鼒辑《八家四六文钞》各卷卷首《题词》,清嘉庆三年较经堂刻本.
[3]邵齐焘《玉芝堂文集》,乾隆刻本.
[4]洪亮吉《卷施阁文乙集》,清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5](民国)金秬香《骈文概论》第126页,商务印书馆,1934.
[6]李兆洛撰.《请故翰林院庶吉士孙君墓志铭》,《天真閣集》,嘉慶五至十七年昭文孫氏刻本.
[7]孙原湘.《天真閣集》,嘉慶五至十七年昭文孫氏刻本.
[8]罗志田导读,徐亮工编校.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2014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资助、清代中叶苏州骈文研究201410332040Y。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