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言社会功能视角探究陕西居民对陕西方言使用态度

2015-07-05 15:30王琳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5年3期

王琳

摘 要:语言使用反映语言态度,语言态度影响语言使用。继Keith Dede在西宁居民对地方方言的语言态度探究之后,本文基于双言制理论与语言态度理论,以西安市区父母人群为样本,探究两代父母人群对陕西方言的态度差异,从而探究陕西方言在西安地区的走向。

关键词:陕西方言;父母人群;双言社会功能;语言态度

引言:语言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语言态度,而个人语言态度之间相互影响。父母对子女的语言浸染会影响到其语言态度与使用,子女的語言使用与语言态度影响语言的未来趋势。本文以双言制与语言态度为理论支撑,调查两代父母双言语言态度差异,从而分析在诸如西安的省会城市中,方言是否会在普通话的冲击下渐趋走向衰落甚至消失。

一、文献综述

1. 双言研究现状:

Ferguson(1959)提出双言,指并存于同一语言社区的同一语言的两种不同的变体,有其各自社会功能,在特定交际场合中使用。即,其中一种变体被视为高功能变体,通常用于正式场合和书面语;另一种为低功能变体,通常口语式,用于非正式场合。周有光(1992)双语言在中国有两种含义:第一指汉族在方言以外能说共同语。第二,指少数民族在民族语以外能说共同语。共同语指普通话。语言变体选择可能会因语言变体的社会功能及人们对不同变体的语言态度差异而变化。在西安地区,高功能变体即普通话,低功能变体即陕西方言。

2. 语言态度研究现状:

Williams(1974)指出语言态度的定义往往被扩展到某一语言或方言的人的态度, 甚至其他的态度, 如对语言维持和语言计划的态度。郭熙(1992)看法类似,语言使用对语言能力有决定作用, 语言能力决定语言使用频率, 而语言使用频率又对语言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而形成语言态度。而语言态度又通过语言使用表现出来。

国内基于语言态度与双言制理论的实证研究多以学生或少数民族双语者为研究对象,针对父母群体的语言态度研究与对比几乎未能看到,而父母语言态度对子女语言使用及语言未来发展趋势至关重要。本篇论文以当代社会中的西安市区中青年两代父母群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对比其在陕西方言使用方面的态度异同,从而探究在当代普通话普及全国大中小城市的背景下,方言在省会城市中使用及使用态度的演变趋势。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分别为60后及80后已有家庭及子女的西安市区居民,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展开。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西安市区和60后及80后父母群体对陕西方言使用的语言态度展开定量研究。通过问卷收集与面谈采访,了解语言态度背后的语言社会功能因素,经对比解释两代父母对于双言的态度差异。

三、数据分析

在语言态度问卷中主要包含对情感与认知方面的调查,其中“好听”“亲切”属语言态度的情感范畴;“实用”“有社会影响力”属认知范畴。情感与认知满分各为10分。

Paired Samples Statistics

数据显示,82位受访父母对于陕西方言的情感态度均数为8.00,认知态度为6.87;其对普通话的情感态度为8.33,认知态度为8.96. 总体上,父母人群对于普通话的评价高于陕西方言。尤其在认知态度上,陕西方言的实用性与社会影响力被认为远低于普通话。这种现象或许正是普通话大力推行的当代人对于语言认同的缩影。

面谈采访中发现,但相比60后父母,80后的年轻父母对陕西方言的认同感更高,认为陕西方言说起来更亲切,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学说方言。从教育程度变量出发,对陕西方言持有积极语言态度的年轻父母大多数为大专及以上学历。认为陕西话的实用性高的60后父母与接触到的人之间以方言交流居多,从职业变量来看,多为服务业或商业从业者。

四、结论

语言态度方面,相比于普通话,陕西方言在年轻父母眼中更具亲和力。而在双言社会价值认知方面,60后父母对于普通话的社会影响力认同更高。年龄变量之外,职业与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也是语言态度研究不容忽视的因素。年轻父母对于陕西方言的认同或许会有利于陕西方言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郭熙.对苏南地区河南话变化的初步考察[J].南京社会科学,1998(8).

[2]邬美丽.语言态度研究述评[J].满语研究,2005.

[3]周有光.中国语文纵横谈[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4]Dede,Keith.Language Attitudes in Xining, Qinghai[J].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2004,5.(3):543-557.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