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大学生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借词使用情况调查

2017-05-24 08:40卢凡刘晨红公瀚卿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4期

卢凡+刘晨红+公瀚卿

摘 要:以北方民族大学宁夏籍的回族大学生为例,通过田野调查、访谈法,调查研究该言语社区中回族大学生对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的知晓情况和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回族大学生的语言认同、语言态度、民族认同等问题。

关键词:借词 回族大学生 语言态度

一、引言

回族选择汉语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同时,融入大量的阿拉伯语、波斯语的词汇,本文把回族话里的这些阿拉伯语、波斯语词语统称为“借词”。借词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现象,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语言的文化的底层遗存。

戴庆厦指出:“语言使用情况是民族特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可以认识到作为民族特征之一的语言在民族特征中的地位。”[1]借词是回族语言中具有明显民族特征的组成部分,对借词使用情况的调查,可以进一步了解回族语言及回族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普及、普通话的推广,宁夏地区回族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具有民族特色的借词的使用率如何,借词的使用数量是否有所变化,是否依然保留对自己民族语言文化的积极认同,都是一个值得思考并关注的问题。

二、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回族语言,有关研究主要涉及回族语言概念的确定、回族语言的收集整理、回族语言的发展历程、回族语言的特点、回族语言的文化内涵等等。20世纪90年代后,学者日益关注回族语言中的借词。

杨占武在《回族语言文化》中,从语言学的族际语言关系理论视角,梳理和勾勒回族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其中专章分析了回族话中的外语词汇。何克俭、杨万宝著的《穆斯林回族常用语手册》对回族特殊的民族用语进行了详细的收集整理。丁克家在《回民语言及其文化属性》一文中,对回族语言中的阿拉伯、波斯借词及回族自造词语的文化内涵进行了详细阐释。李生信在《回族话中借词的特殊性》一文中,从回族话中借词的本源、基本特征、与现代汉语一般借词的区别等方面论述了回族话中的借词的特殊性在于其特殊的民族心理文化的需求,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其他论文还有马晓玲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借词在年轻回族人中的使用调查——以沙湾县东湾镇西地村回族为例》;马媛的《语言接触视域中的回族话借词研究——以昌吉回族话为例》;马利章《试析云南回族穆斯林语言中的波斯语词汇》等,这些论文多是用描写语言学的方法描述借词的音义面貌、构成方式、构成特点、词汇意义及相关用法,并追溯其文化渊源。

从笔者收集的资料看来,对大学生对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借词的使用情况没有相关研究,本文试图从这一方面探讨回族大学生借词使用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设计

(一)调查地及调查对象选择

本次以北方民族大学宁夏籍的回族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据统计,北方民族大学2012级—2015级所有在校本科生18843人中,回族学生总数为2653人,占14.08%,是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民族。其中,宁夏籍的回族学生1739人,占9.2%。

回族大学生是回族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对阿拉伯语、波斯语等借词的知晓程度、使用情况、语言态度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族语言文化的继承与传承。

(二)问卷设计与发放

本次调查于2016年3月进行,根据杨占武的《回族语言与文化》,何克俭、杨万宝著的《穆斯林回族常用语手册》,参考王蓉等的《阿拉伯语借词在回民汉化中使用情况的研究》中调查的借词,抽样选取了阿拉伯语借词35个,波斯语借词16个,调查宁夏籍回族大学生对这些借词的知晓及使用情况。共发放120份问卷,收回118份,其中有115份为有效问卷。

(三)样本构成情况

本次调查的115份样本中男生34名,女性81名。大学生来源地主要有六个市县,即银川市、吴忠市、固原市、石嘴山市、同心县(属吴忠市,样本中来自同心的人数,远大于吴忠其它地区,故把它单列出来)、海原县(属固原市,样本中来自海原县的人数,远大于固原其它地区,故把它单列出来);其父母文化程度分为五个层次:没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以上。具体样本构成情况详见表1、表2。

表2显示:在被调查者中,父母学历普遍较低,但父亲的文化程度普遍要高于母亲,其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父亲有30%,母亲仅有11%;而母亲中没有上过学的达38%,父亲中仅有5%。

四、回族大学生借词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根据回族大学生来源地不同,我们将大学生对阿拉伯语借词、波斯语借词的知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一)回族大学生阿拉伯语借词、波斯语借词知晓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阿拉伯语借词中,“色俩目”(问候语、祝你平安)、“穆斯林”(顺从真主者)、“主麻”(公历星期五)、“乜贴”(举意、施舍)、“伊玛尼”(信仰)、“安拉”(真主)、“穆民”(信仰者)、“埋体”(亡人、遗体)等借词,调查者对其知晓度均超过了70%,这些词语回族经常在日常生活与宗教生活中使用,因此,知晓度比较高。但是,类似于“舒迷”(倒霉、不幸)、“绥拉妥”(道路)、“舍希德”(烈士),等等,这些词却有30%—45%的人“完全没听过”。

调查统计:波斯语借词中,“阿訇”(清真寺的掌教)、“胡大”(真主)、“乃麻孜”(礼拜)等有关宗教信仰的词语知晓度达到85%。但是,“盼闪白”(星期四)、“杜闪白”(星期一)、“斜闪白”(星期二)、“巴巴”(长者)、“别麻日”(疾病),这些借词却50%左右的人表示“完全没有听过”。

回族大学生对于那些经常在日常生活与宗教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借词知晓度较高,对于其他的借词知晓度较低。

(二)回族大学生性别因素与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知晓及使用情況

不论是生理、心理方面,男性跟女性都有很大的差别。语言中亦是如此,普遍地存在着性别差异。“男子和女子在语言习得、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中都有一定的差别。两者的差异是有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2]性别差异对语音、语词、话语风格方面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将性别因素与借词的知晓情况作对比,分析性别差异对借词知晓度、使用度的影响。

表3显示:总体看回族大学生对阿拉伯借词“相当了解”的占总人数的45%,“大概了解”的有17%;男生对阿拉伯借词中“相当了解”的有55%,女生“相当了解”的有41%,可见,男生比女生对阿拉伯语借词的知晓度更高。女生对很多借词,诸如“舒迷”“遂拉妥”“扎米尔”等“完全没听过”,比率达25%。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回族大学生对阿拉伯借词的使用情况,只有47%的人会经常使用;女生更倾向于在家庭生活中使用,比率达28%,男生则更倾向于经常在宗教活动中使用,比率达29%。

表4显示:总体看来,被调查者中对波斯语“相当了解”的有34%,“大概了解”的有11%,“听过但不了解”的有15%,“完全没听过”的达到40%。其中,男生对调查的波斯语借词中“相当了解”的占到59%,女生中仅有23%的人“相当了解”;男生表示“完全没有听过”的有15%,女生调查的波斯语借词中“完全没听过”的人达到51%,超过了一半。回族大学生对波斯语借词的使用情况跟阿拉伯借词的使用情况相似,女生亦更倾向于在家庭生活中使用,比率达21%,男生则更倾向于经常在宗教活动中使用,比率达26%。

综合表3和表4,不论是阿拉伯语借词还是波斯语借词,男生都比女生的知晓率高。在家庭生活中,女生对借词的使用频率更高些;而在宗教活动中的使用中,男生对借词的使用远高于女生。“中国传统社会对男女的活动范围有不用的规定……女子的活动范围被限定在家庭范围内,她们的话题肯定会受到生活内容的影响。现代的情况虽然大大改观了,但仍然摆脱不了传统观念与习俗的影响,家庭仍是女性最主要的‘战场。”[3]因此,女生更倾向于在家庭生活中使用。

但就总体而言,大学生對这些带有民族色彩的特有的词汇使用度偏低。其中,阿拉伯语的使用率为47%,波斯语的使用率为37%。

(三)回族大学生生源因素与阿拉伯语借词、波斯语借词知晓及使用情况

1.生源因素与宗教信仰程度的关系

调查回族大学生对借词知晓情况,我们将学生父母及大学生的礼拜情况做了相关统计分析。因为回族群众为了表达自己的宗教信仰,在实际行动中,履行五功,即“念、礼、斋、课、朝”。[4]我们选取礼拜情况用来判断学生父母宗教信仰程度。

表5显示:总体来说,学生父母每天都礼拜的总人数为142人,占总人数的62%;只在重大节日礼拜的父母人数为63人,占总人数的26%;很少礼拜的只有25人,占11%;没有人不礼拜。也就是说,89%的人都积极礼拜,体现了回族居民浓厚的宗教信仰色彩。

其中,同心、吴忠、海原、固原四个地区的学生父母每天都做礼拜的人数均在61%以上,银川、石嘴山地区的学生父母超过60%的人选择在古尔邦节、开斋节等重大节日礼拜。

2.生源因素与阿拉伯语借词、波斯语借词知晓度的情况调查

如表7所示,来自同心地区的大学生,对35个借词中,非常了解的达到22个,占63%。海原的大学生,非常了解的有18个,占51%;而来自银川、石嘴山的学生,却有12个—14个常用的借词,表示完全没有听过。

如表8所示,来自固原、同心、海原的大学生对波斯语借词的知晓程度也远高于银川、石嘴山市。而来自石嘴山的学生有一半的波斯语词表示完全没有听过。

据表5—表8显示,回族大学生的来源地、回族大学生家庭的宗教信仰程度与回族大学生对借词的知晓度有密切关系。这与生源地回族的人数及聚居状态关系密切。回族居住最突出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吴中、同心、固原、海原四个地区就是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吴忠的人口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1.76%[5];同心县人口截止2012年底,回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5.6%,是我国回族人口最多的县。[6]固原回族人口71.88万人,占总人口的46.6%(据固原市政府网);海原县回族占户籍总人口的70.85%。[7]

因此,受地域、宗教信仰的影响,同心地区的大学生对阿拉伯语借词的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同心、固原、海原的大学生对波斯语借词的知晓程度也远高于其他地区。由于宗教信仰的关系,他们在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用语中,使用一定数量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借词。

另外,来自银川、石嘴山市的大学生对许多借词表示完全没听过,其中石嘴山的学生为甚。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石嘴山市汉族人口占79.68%;各少数民族人口占20.26%,其中回族人口为占19.44%。由于石嘴山市回族人口比率偏低,大学生在借词的知晓程度方面远低于其他几个地区。

五、回族大学生的民族语言认知及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

(一)对回族语言的认知

“根据回族的族源情况来看,回族先民使用的母语至少有以下几种语言:阿拉伯语、波斯语、突厥各语言、其他语言。”[8]随着语言的不断接触与融合,回族的语言经历了“不同民族来源的回回人操持各自母语的阶段、双语之阶段、采用汉语阶段”。到明朝初期,回族基本完成了共同使用汉语的历史进程。“回族通用汉语,但在其使用的汉语中仍夹杂着很多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这种以外族语借词为特色的回族汉语变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回族通过语言对民族的认同。”[9]

回族大学生对回族语言的认知情况本文设计了3个问题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问题1“您认为回族的民族语言是什么?”提供5个选项“A.汉语、B.阿拉伯语、C.波斯语、D.三者兼而有之、E.无民族语言”。

调查数据显示(图1),115位被调查者中,63人认为回族的民族语言是阿拉伯语,占53%;18人认为没有民族语言,占16%;14人认为是汉语,占12%;14人认为三者兼有,占12%;6人认为是波斯语,占6%。

问题2“您认为,您家乡所在地的回族话和汉语有无区别?”提供4个选项“A.有很大区别、B.有一些区别、C.没有区别、D.不知道”。

调查数据显示(图2),115位被调查者中,有16人认为回族话和汉语有很大区别,占14%;71人认为有一些区别,占61%;28人认为没有区别,占25%。合并认为回族话和汉语“有很大区别”和“有一些区别”,那么认为回族话与汉语有区别的共87人,占总数的75%。

针对认为回族话与汉语有区别的共87人,我们通过问题3进行了进一步调查。

问题3“如果您认为回族话与汉语有区别,区别主要表现在那个方面?”提供4个选项“A.语音、B.词汇、C.句子、D.说不清”。

调查数据显示(图3),87人认为回族话与汉语有区别的被调查者中,44人认为回族话与汉语的主要区别体现在语音方面,占51%;21人认为区别在词汇方面,占25%;20人说不清两者的区别,占23%;只有2人认为区别体现在句子方面,占2%。

综合问题1—3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被调查者认为回族的民族语言是阿拉伯语,绝大多数调查者认为回族话与汉语有区别,并且认为最主要的区别体现在语音方面,词汇其次。

(二)对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的学习情况的调查

回族大学生对这些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的学习途径、使用和保留的期望程度等方面的情况如何,我们进行相关调查。

本文调查了回族大学生学习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的途径,设计的问题是“你是怎么学会一些阿拉伯语、波斯语词语的?”提供4个选项“A.听长辈说,在家里使用学会的、B.在清真寺里学会的、C.在经学院专门学的、D.其他”。

如图4显示,被调查者中有65%的都是听长辈说,在家里使用学会的,28%的是在清真寺里学会的,5%的人是在经学院专门学的,2%的人是通过其他方式学会的。很显然,多数回族大学生学习借词的途径都是跟随长辈和在清真寺学会的。其中,与长辈交流是最主要的学习途径。

关于回族大学生对于借词学习态度的调查,设计了四个问题,每个问题有三个选项以供选择。

問题一“自己作为回族人,是否应懂得以上提到的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这个问题设计了四个选项,即“A.应该、B.懂得一些常用的就行、C.无所谓、D.其他”。调查结果如如图5所示,67人(58%)认为应该懂得上述借词,46人(40%)认为懂常用的就行,2人(2%)认为无所谓。

问题二“你希望年轻的回族人对以上词语的学习程度怎样?”提供的选项是“A.应熟悉并会使用、B.有机会应学一学C.不知道也没关系 D.没用,没必要学”。

调查结果如图6所示,52人(45%)认为年轻的回族人应该熟悉并会使用上述借词,61人(53%)认为年轻的回族人有机会应该学一学,2人(2%)认为不知道也没关系(此2人系5题中选C的人),没有人认为没用,没必要学;

问题三“希望老一辈传授以上词语吗?”提供的选项是“A.应该、B.传授一些常用的就行、C.无所谓、D.不用”调查结果如图7所示,93人(81%)认为老一辈应该传授上述借词,20人(17%)认为传授一些常用的就行,2人(2%)认为无所谓(此2人系5题中选C的人),没有人期望老一辈不用传授。

综合上述三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回族大学生绝大多数人对学习这些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的态度积极,在借词的传承使用方面他们希望年轻的回族人能积极学习,并希望老一辈能更多的传授。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回族大学生对回族话里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成分的保持、继承、发扬的强烈民族愿望。

六、结语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及定量分析、统计分析之后认为,回族大学生在借词知晓、使用情况、语言态度、民族认同方面呈现出一些规律性的基本特征:

1.回族大学生的性别差异跟借词知晓率有一定的关系。其中,不论是阿拉伯语借词,还是波斯语借词,男生比女生的知晓度都更高些。就借词的使用方面,不论是阿拉伯语还是波斯语借词,男生都更多地在宗教生活中使用,女生则经常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使用。2.生源地与借词知晓度基本呈正相关,生源地处在回族聚居区,由于聚居区回民信教比例要高于杂居区,受居住地环境的影响,这些地区的学生借词知晓度要远远高于居住在城市中分散的回族学生。3.家庭宗教信仰程度与大学生借词知晓度也呈正相关,宗教信仰程度越高的家庭,借词知晓度越高,反之,越低。4.回族大学生对回族的语言认同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虽然很多人认为回族语言是阿拉伯语,这种想法有失偏颇,但绝大部分回族大学生都能够意识到回族有自己的语言,并认为与汉语有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对自己民族的语言认同。5.回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的语言态度很积极。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自己应该懂得、懂得常用的,在借词的传承使用方面他们希望年轻的回族人亦能积极学习,并希望老一辈能更多的传授,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情感。6.回族大学生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受宗教信仰的影响,回族学生在对自己未来另一半的选择时,也更多倾向于回族和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但是,对回族的历史、文化却并不是非常了解,这些还需要大学生以后更多的关注、学习和了解。

宁夏地区回族大学生借词使用情况调查研究表明,回族大学生对本民族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在对借词的使用与学习方面,大学生依然希望能够更多的学习和使用,使得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宁夏回族社区语言调查研究”[编号:11XYY006];北方民族大学2016年研究生创新项目,[编号:YCX1622]。)

注释:

[1]戴庆厦:《语言调查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6月版。

[2]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6页。

[3]赵蓉晖:《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145页。

[4]王正伟:《回族民族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2页。

[5]http://baike.baidu.com/link?url=6_ZE0ltpGguqn23fN0urG1jNtGTuYTswD6722V-R9v0vB2-Yi3t0dK0uRJ1QhatcscHyAG3A9cFVY8QV5LVcIXa9FHGQjhTgI27pJtdT4rm#6。

[6]吴建华:《西北回族伊斯兰教育的历史与当代变迁——以宁夏同心县为个案》,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7]http://baike.baidu.com/view/135526.htm。

[8]杨占武:《回族语言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8—49页。

[9]宋启元:《从回族语言看其民族认同》,陇东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卢凡,刘晨红,公瀚卿 宁夏银川 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 7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