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帆
摘 要:隨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进一步增加,一线城市对毕业生落户政策的紧缩。高校应届毕业生在一线城市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回原籍就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究其原因,除了国家政策和社会舆论的影响,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也成为重要因素。此外,高校毕业生的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逐渐形成;大城市意识淡化,自身定位趋于合理;就业价值取向多元化;自主创业意识逐渐增强也是大学生回原籍就业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当代经济;大学生;原籍就业;原因探究
自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出未就业毕业生“回原籍”的概念后,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回原籍地就业。未就业毕业生回原籍是指毕业生回到原籍地的县级以上城市。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难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而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趋于缓慢,高校毕业生不得不面对“毕业即失业”的残酷现状。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已经意识到面临的就业压力,这让学生在就业时不仅考虑个人意愿,更多的会结合社会需求,自身条件,发展前景等因素做出正确的贴合自身的选择。就业不再意味着找到一份简单的工作养家糊口,更是意味着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随着一线城市生活成本越来越高,户籍政日益紧缩,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到二三线城市就业。以北京为例,2014年落户政策进一步紧缩,除了对学历的要求外,对年龄也设定了限制,这就严重打击了一批人留京工作的热情和动力。此外,随和二三线城市的日益崛起,工作机会越来越多,更多的毕业生流向了二三线城市。回原籍地就业成为回到二三线城市就业的最理想选择。此外,以下几点也是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会原籍地就业的原因:
1、国家政策导向和福利进一步增加,社会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增强
国家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进一步优化了就业政策。如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服务,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以浙江省为例,早在2009年就建立了相应的见习制度,见习期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且不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规定指出,浙江省各县市负责回原籍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见习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且要求有针对性的选择企业事业单位建立1000家相应规模的见习基地。浙江省政府还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到对各级政府的就业总体规划中,并且将回原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情况列入到各级政府领导班子的年度考核目标中。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来自政府、社会、高校、企业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其中社会舆论越来越起到正面积极的影响。进一步引导了大学生择业的新方向,改变了家庭成员对就业观的定义
2、社会环境影响,独生子女占得比重越来越大
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观念。父母更希望子女能够在身边工作,家庭因素在就业、择业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也大,价值取向在面对就业选择是基础。回原籍就业在这一方面有一定优势,而且随着二三线城市户籍政策的放宽,能够帮助配偶到原籍地居住,落户,也是吸引大学生回原籍就业的有效途径。同时,大学生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存在感日渐增强,原籍地的公共服务和社会资源有了较大提高,在教育、住房保障、医疗、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3、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逐渐形成
一直以来,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观念守旧。在一次就业时容易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个人定位和社会需求不符。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逐渐趋于合理。个人生存,人职匹配,发展前景等日益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回原籍地就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应届毕业生的这一诉求。
4、大城市意识淡化,自身定位趋于合理
由于受到长期以来精英化教育的影响,大学生自认为与其他人相比高人一等,而且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在能力,人格和知识技能的积累让他们对于社会就业有了更高的心理期望。同时由于涉世不深,认为自己应该比别人有更高的平台和工作起点。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难,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到来,这种现象已经明显好转。目前多数学生已经淡化了对城市阶层的追求,自身定位明显趋于合理。广大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城市时越来越务实和理性。
5、就业价值取向多元化
由于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多元文化日益融合,使得当今大学生对就业和价值的衡量标准有较大差异。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就业时把社会和个人、国家结合起来。还有大部分的学生在就业时除了考虑职业地位,经济收入,更多的会考虑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比如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和区域发展的后发优势。
6、自主创业意识逐渐增强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业”时代的到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宣传力度也越来越大。回原籍地就业创业能够更好的整合自身资源,社会环境更加熟悉。大学生回原籍地创业的意识已经越来越强。
参考文献:
[1] 郭石磊.高校学生的户籍管理制度 湖南大学硕士论文.湖南:湖南大学 2008
[2] 贾晓燕.京外生源高职生会原籍就业 北京日报2011.01.07第010版
[3] 柴天资.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是外力助推还是内力驱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年第五期
[4] 吴迪.大学生就业:愿景与现实——教育经济学的视角 高教探索 2014年第4期
[5] 李翰林.大学生就业环境 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辽宁:沈阳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