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曦 龚敏杰 谈雅皓
摘 要:对联是中华语言所特有的文学形式。《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涵盖了大量优秀的对联。文章根据杨宪益夫妇及大卫·霍克斯两个版本的英译《红楼梦》,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视角,通过对联中自然意象的作用来分析翻译的文化缺失现象和相应的补偿策略,对如何翻译文中的对联,使其中的意象能为译语读者理解而又保留原文的美感进行讨论。
关键词:自然意象 功能对等 补偿策略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310320021Z,项目名称:以《红楼梦》为例对中国古代典籍中自然意象的英译研究
一、引言
《红楼梦》中的大量对联是经过作者精心构思的上乘之作,与小說情节结合可谓是珠联璧合。然而,由于对联在小说中主要起衬托作用,且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在英语作品中难以对应,在翻译时往往会被译者忽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信息、意义、语用功能、文化因素、审美形式及其功能的丧失(夏廷德,2006)。不能真正体现原作的精髓。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对联翻译的“三美”标准,但忽略了对联在小说中的作用,对自然意象的研究也略有不足。本文将从对联中的自然意象这一重要载体在全文的作用出发,将原文与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以下简称杨译)和大卫·霍克斯的译本(以下简称霍译)进行对比,探讨翻译过程中的缺失与补偿现象以及一些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体会。
对联中的自然意象通常有以下作用:
二、烘托人物性格
大观园中的几处住宅各有特点,作者预先描写它们各具不同风格的景色,大家按各自喜好挑选,从侧面烘托每人的典型性格,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潇湘馆的竹林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杨译:Still green the smoke from tea brewed in a rare tripod,Yet cold the fingers from chess played by quiet window.
霍译:From the empty cauldron the steam still rises after the brewing of tea,By the darkening window the fingers are still cold after the game of go.
此联的中心意象是庭院之竹。上联写煮过茶的宝鼎上绿色的蒸汽还未消散;下联写窗边的棋局已结束,可手指仍能感到丝丝凉意。绿“烟”和“凉”意显然是翠竹荫蔽之故。此联将视觉与触觉二者结合,不着“竹”字而把竹林写得让人身临其境。虽然“竹”所象征的高洁之意在译文中难以体现,但两个译本都考虑到了视触觉结合,并且前后两句句式统一,已属不易。不过quiet window仍有待商榷。
三、呼应地名
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泻竹桥。
杨译:Magnolia oars shatter the reflections of lotus;Caltrops and lotus-root scent the bamboo bridge.
霍译:Lotus reflections shatter at the dip of a lazy oar-blade,Lotus fragrances float up from the swirlround a bamboo bridge-pile.
上联诗意全从造句表现。先写水上芙蓉的倒影“破”,再道出“破”的原因,即“归桨”,给人以画面感。在文学语言中,寻常之景也能妙笔生花。作者通过“对标准语言的偏离”,将读者的注意力“重新吸引于语言表达上”(申丹,2001:115)。如果写成“兰桨归破莲影”就平淡无奇了。杨译打破了原有的倒叙手法,使原文的曲折韵味丧失;而霍译保留原文语序,更胜一筹。下联则使用了“分嵌”的修辞手法(李铁范,2009),即把人名、地名等拆开分别嵌入两联。下联“菱藕香深泻竹桥”中分别嵌入了“藕”“香”“泻”,正与“藕香榭”呼应,每个字又各自独立,可谓精妙。这正是汉字所独有的黏着性特点,然而这种修辞是字母文字所难以企及的。可见翻译时既要能传达原作的风格美、文体美,又要保留形式美、音韵美(屠岸,2005)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
四、典故运用体现文化深蕴
与自然意象密不可分的是文学典故,属于文化意象。而在翻译过程中,往往出现文化意象的空缺和错位,文化的缺失现象就在所难免。典故英译一般采取三种方法:省典、化典和注典,但无论运用哪种方法,最根本的是要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刘雪芹)如:
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杨译:The green tide fills the creek where clothes are washed.Clouds of fragrance surround the girls plucking water-cress.
霍译:Emergent buds swell where there washerwoman soaks her cloth.A fresh tang rises where the cress-gatherer fills his pannier.
上联的“浣葛”出自《诗经·葛覃》“言搞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浣害浣否,归宁父母。”照应元春省亲的情节;下联的“采芹”则出自《诗经·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暗指贾兰。这个典故与李纨恪守妇德相符。然而这类典故对于中国现代的读者来说尚且陌生;即使加以注释,西方读者仍然难以理解。因此两个译本均省典。然而笔者认为此处可以采取化典的手法,参考古英语中对“学子”的称呼,以求意义上的功能对等。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让清客和宝玉在文才诗思方面作了一个讽刺性的对比。譬如同是写蘅芜苑,清客所写的就不如贾宝玉高明: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清客)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酴醿梦亦香(宝玉)。然而,不同作品的高低优劣在翻译作品中却难以体现。如何在翻译时针对一本小说内不同角色的性格、文风,使其各自的作品呈现层次性,对译者来说是另一个巨大挑战。笔者认为,除了修辞手法的运用差异之外,可通过注释繁简的对比来加以体现。
五、烘托气氛为下文的发展作铺垫
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
杨译:Coolness wraps her dream, for spring is chill;A fragrance assails men, the aroma of wine.
霍译:The coldness of spring has imprisoned the soft buds in a wintry dream;The fragrance of wine has intoxicated the beholder with imagined flower-scents.
作者在这里杜撰了许多擺设,如武则天的宝镜,赵飞燕的金盘,寿昌公主的卧榻,同昌公主的珠帐等,暗指秦可卿在宁国府这个大染缸里已经堕落了。此外,宝玉此时已十三岁,正值青春萌动,卧室里这一切对他也是一种朦胧的暗示。因此此联也为下文宝玉游太虚幻境、会警幻仙子的梦境这一重要情节作了很好的铺垫。上联中的“嫩寒”意为“微寒”,但“嫩”字妙在更显轻佻。杨译“chill”略显简单,而霍译“the soft buds”则属无中生有。下联中,杨译将“袭人”照字面译成“袭击男人”,属于对原文的扭曲,相比之下,霍克斯发挥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巧妙地采用补偿策略,将原文的意思很好地呈现出来,基本实现了功能对等。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考虑原文语序,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美感。笔者认为,正如原文中作者列举的一系列物体意象,对于秦可卿卧室氛围的烘托,主要依靠对这些意象的翻译。这里应当通过注释说明加以补偿。
六、结语
对联是中国先人留给今人的巨大的文化遗产,在当今的生活中也是一种常见的文化形式,可以陶冶情操,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在与各国文化的不断交流中,保护、继承和发扬我们的对联文化尤为重要。与诗歌一样,对联对形式和内容都有很高的要求,翻译对联时更是受到格式、内容上的种种限制。对此,我们只有尽可能地追求功能上的对等,以期在减少译本读者的阅读障碍又能更好地将原著的语言魅力传达出来。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2] 李铁范.红楼梦对联的修辞分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3] 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4] 刘春芳.对联翻译的方法与策略[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5] 刘雪芹.红楼梦对联中的典故译介[J].红楼梦学刊,2002.
[6] 刘雪芹.谈《红楼梦》对联翻译中三美的再现[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7] 夏廷德.翻译补偿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8] Hawkes,D.The Story of the Stone[M].London:Penguin Books,1973.
[9]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A Dream of Red Mansion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