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娟 王斌
摘 要: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机制已经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运用,这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在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都是如此。隐喻认知模式在新词新义的产生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现代英汉词汇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然而,概念隐喻并不能解释所有新词产生的机制,这也是研究新词的局限性所在,因此,必须结合其他认知机制来探索语言发展规律。
关键词:隐喻 相似性 新词
一、隐喻的本质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 而且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Lakoff & Johnson 在1980年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来解释另一种事物(The essence of metaphor is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ing one kind of thing in terms of another)。隐喻涉及两个概念域,即原始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图示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让我们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葛本仪,1999),也就是说隐喻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跨域映射,而映射产生的基础就是相似性(identity),如功能相似、特征相似等。
二、隐喻机制产生新词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使用网络上流行的新词新语,比如硬盘、小鲜肉、脑洞大开、心塞等。然而,我们在使用这些新词的时候是否想过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呢?新词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社会、经济、科技等因素都促成了新词的不断出现,这里我们将从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的角度对其产生机制进行解读。
在概念隐喻视角下,人们会根据自己的体验认知把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件事物经过大脑有机地联系起来,在这种映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词新义。例如“硬盘”一词,原意是指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储存器,由一个或者多个铝制或者玻璃制的碟片组成,碟片外覆盖有铁磁性材料,而目前流行的“硬盘”或其拼音缩写“YP”的引申义笼统来说是指非上海人。“硬盘”一词引申义源自上海本土民生论坛宽带山,由于中国大陆论坛采用敏感词关键词过滤系统,论坛中经常引发冲突的“外地人”一词被屏蔽,随后论坛网友借用“硬盘人”,如今一般以“硬盘”的拼音首字母“YP”出现。乍一看,“硬盘”与非上海人似乎毫无关系,但在概念隐喻看来两中含义却有着相似之处。在原始域中,主要包含计算机和硬盘两元素,主体是计算机,硬盘是计算机的储存媒介,属于后加入电脑的一种装置,而在目标域中包含上海人和外来人员两元素,上海人是主体,外地人是后来涌入上海的人,属于非上海人。两者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属于后来加入主体的成分,因此可以用“硬盘”来代替非上海本土的外地人,它们只见到映射关系如下图所示:
再例如“小鲜肉”这个词,鲜肉原意为新鲜、味美的肉类食物,其引申义为年轻靓丽的女孩或帅气可爱的男孩。首先原始域包含元素有:肉类食物,新鲜/嫩的,味美的;目标域包含的元素有:男孩/女孩,年轻的,长相帅气/靓丽的。目标域的主体男孩/女孩对应原始域的主体肉类食物,目标域的形容成分年轻的对应原始域的形容成分新鲜/嫩的,目标域的修饰成分长相帅气/靓丽的对应原始域的修饰成分味美的,因此这也属于两个概念域基于相似性的映射。另外还有脑洞大开、心塞等词也是类似的映射结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们会基于体验认知以及这两个概念域之间的相似性,从原始域向目标域映射而产生新词,当然我们也可以利概念隐喻和其映射关系来分析这些新词的由来和构成机制。
然而还有一些新词产生的机制不能用概念隐喻来解释,例如,“高富帅”、“羽毛”、“我也是醉了”、“暖男”等新词,它们是根据借代(Metonymy)或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机制而产生的,因此,仅靠概念隐喻不能解释新词产生的多种机制,还需要概念整合等其他认知语言学理论来分析阐释,探索语言发展规律。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了隐喻的本质以及隐喻机制对新词构成的阐释力,这为我们理解构词规律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认知语言学中,人类发挥其本身的主观能动性,是隐喻形成的关键(王红孝,2004)。因此,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借用隐喻机制创造新词,反过来,我们可以借用隐喻机制来研究新词构成机制,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也有利于语言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概念隐喻机制有一定的局限性,传统的概念隐喻框架系统是静态的,而人们的语言运用则是灵活多变的(孙毅,2007),因此概念隐喻对有些新词产生机制的解释力是不够的,因此需要借助更为动态、阐释力更强大的概念整合理论来进一步探索新词产生的其他机制,探索语言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 葛本仪.语言学概论(修订本)[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2] 孙毅.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中隐喻机制的劝谏性功能[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 王红孝.隐喻的空间映射与概念整合[J].外语教学,2004(6).
[4] Croft,W.The Role of Domain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3(4).
[5] 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6] Fauconnier,G.&Turner,M.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7] 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5-40.
[8] Ungerer,F.et al.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外語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