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锋
【摘 要】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选材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联系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并还源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生活情境;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 创造力 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选材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联系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并还源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教学中,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推动力。课堂教学中,我们都希望学生学习主动些,能自主学习,自愿学习。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创设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情境。这样在老师的指导下,诱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乐于学习,从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拿出人民币放在桌上,同学们感到很奇怪,接着又拿出课前准备的商品:糖果、玩具、苹果、香蕉、尺子等,大家更好奇了。有个同学问老师:“这是干什么呀?”老师说:“你们想拥有它们吗?”学生听了老师这么一说,甭提多高兴了。老师拿出学具人民币并选两名学生当售货员,开始购買商品,这时同学们兴趣高涨。当教学进行一段时间后,老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同学们争先恐后提问题,解疑教学进行得很顺利。
二、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观察是思维的眼睛,学生通过观察获得表象,又通过观察进行比较,进而掌握知识本质。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让其自己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在教学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时,我拿出一个带把的茶杯,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把观察的结果画下来。学生们有的将茶杯把儿画在左边,有的画在右边。有位同学画出一个圆圈紧连着一根小棒,其他学生哈哈大笑,说画错了。于是我让全体同学参与观察,讨论为什么他画得不一样。学生很快发现,从上面看,这位同学画得没错。这样让学生经历了从立体物体到平面图形的转换过程。
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感知、表象进行分析、概况、归纳而获得事物本质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多动手动脑,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5的分成”时,我提问有几种分法。学生都回答有两种分法:5可以分成1和4,5可以分成2和3。于是我拿出5块糖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分,学生相继说出还可以分成3和2,4和1。另外学生还可以用教具自己拼一拼,摆一摆,分一分,使所学知识内化为结构,起到转化作用。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动手操作,使学生思维处于主动状态,学生学习兴趣高,乐于思考,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联系生活,培养创造力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如:教学“认识物体”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物体,谁是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接着再让学生依次看一看、摸一摸每类物体,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说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的表象。再组织讨论,使学生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表面是平的,圆柱有的面是曲的,球面是曲的,以感受不同形体的特征。让学生自行操作,自行探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自主研究活动,思维得以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我们更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用感官去施教,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我特意把学生带到操场,画出坐标和几个固定点,让学生亲自测量,说出各点的位置与方向,让学生知道数学与生活紧紧相连。当然,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如购物、测量长度、按比例缴费、计算储蓄利息等问题均发生在身边,都离不开数学。教学“平均数的问题”这一内容时,让学生测量本班级学生的身高,看男、女生的平均身高各是多少?像这样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走向生活。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要注入生活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样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而且给学生带来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更加紧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学要与生活接轨,我们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提出在生活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欲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