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花
有“趣”、有“动”、有“情”的课堂,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课堂,是学生所追求的课堂。因此如何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变成具有活力的课堂,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怎样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呢?我认为必须还给学生“四权”。
一、开拓视野,还学生“观察权”
解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的机会。数学是对客观的高度概括,这些概括了的数学知识不能原封不变地塞给学生,而应当通过适宜的展开,使学生看到各种结论的来龙去脉。眼睛是思维的窗户,观察力是人们正确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够成人的智力的一个重要成分。要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品质,切实强调新课改的身体性参与,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促进其观察力的发展。
例如,在进行研究《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系列民间艺术剪纸图案,问学生漂亮吗?你们想剪吗?激起学生的兴趣,组织他们四人一组观察讨论,然后请学生说说它们的方法,再由小组长分配任务小组内每人剪一个图形,比比哪组剪的好。剪好后展示,教师略加评价后鼓励学生通过对这些图案的观察和研究,自己总结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这种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总结出来的结论,比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的知识更加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也是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的前提。
二、刨根究底,还学生“探究权”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在数学教学中实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他提倡的是在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引路人和倡导者。它一改以往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死读”与教师的“死灌”,而是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究与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正如多元智力理论所指出的,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要让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采取“满堂灌”、“一刀切”的做法,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是不对的,并不能作为衡量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标志,也不能产生有效的思维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在独特的思维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理解和内化学习内容。学生对课本所述与教师所将采取的应该是“怀疑”态度,他们总是按自己的个性,从自己的角度彻底的搞明白“是什么?为什么?
例如,平行四边形性质一节的授课时我设计成如下形式: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CD,AD∥BC,对角线AC,BD交于点O,可得出哪些角相等,哪些线段相等,让学生在限定的条件下,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自己的独立思考及证明得出的结论是:①∠A=∠C,∠B=∠D;②AB=CD,AD=BC;③AO=CO,BO=DO,最后再让学生用语言概括,最终归纳得出定理,即平行四边形:①对角线相等,②对边相等,③对角线互相平分。这比过去教师一人讲,学生被动接受效果好,学生的主动参与可极大的增强学生的自信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耐心倾听,还学生“发言权”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头脑中思维的外化,堵住学生的嘴巴,无疑就是桎梏学生的思考。因此,教学法中应让每个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如解放学生的头脑,提供思考的机会。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进行在教师指导或引导下的“数学化”过程,“在创造”过程。要真正地实现师生互动,则必须让学生开口说话。数学课中的一题多解,不要仅限于教师自己所认为的最好的方法,要广开言路,让学生自己讲解自己的作法,让其他同学评价,不论学生回答得对与错,都不要轻易的打断学生。老实说,通过听,我发现学生真的多才多艺,有很多奇妙的想法和很好的解题方法;通过听,我真的被他们思维的敏捷和睿智的回答所折服;通过听,学生进步提高的同时,我也在进步。
例如,在圆的切线的习题课教学中,我出了这样一道例题:“如图,△ABC是直角三角形,以直角边BC为直径画⊙O交斜边AC于点D,AB的中点为E连接DE,求证:DE为⊙0的切线。”
学生已经掌握切线的判别方法,自然想到连接OD去证明OD⊥DE,但大家发现并不能直接证得.这时学生一般会连接BD,利用直径BC去证明。但没有想到一位同学却脱口而出:连接OE,这虽不在我们的预料中,但还是应该鼓励他继续说下去,它通过相似证得OE∥AC,然后得到∠C=∠EOB,∠CDO=∠DOE,∴∠EOB=∠DOE,∴△BOE≌△DOE(SAS),∴∠ODE=∠OBE=90°.说完,全班同学立即为她鼓掌。可见,在课堂上应该把发言权还给学生,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充分尊重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存在学习上的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四、積极鼓励,还学生“动手权”
解放学生的双手,提供操作的机会。动手操作不仅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而且符合他们的思维发展特征。学生天生好动,通过动手操作,可使学生的手、眼、脑等协同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也离不开动作思维的重要支柱与过渡。许多数学门题,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容易理解、记忆牢固、而且运用自如。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动手,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让学生测量计算一下任意不同两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通过对比,学生就发现“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相等并且都是180度”。这时老师提出疑问“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分别用课前剪好的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纸片做实验,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结果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动手过程中,得出结论。这样,把课堂研究的阵地还给了学生,学生在操作中,手使脑得到发展,脑又使手得到发展,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思维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教学是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准确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所拥有的观察权、探究权、表达权和动手权,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实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新世纪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让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时时凸显着生命的张力,处处闪烁着创新的火花。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