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新春
摘要:良好的人文素养对于中职生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阐述了应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并结合园艺学课程教学提出提升中职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中职生;园艺学;人文素养
一、中职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
(一)社会层面: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心理日益加强
当今,全球化、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功近利和网络快餐文化逐步蔓延,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各种利益相互摩擦、斗争,使当前人们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市场经济中很多人想方设法做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事情,缺乏责任和担当;只讲权利不讲责任;很少人能自我反省、道歉、认错。面对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文化冲击,面对打工就业的实用主义现实需要,使得中职生无暇顾及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
(二)学校层面:应试教育,唯考独尊
学校本来是增加学识、提升修养、净化心灵的场所,长期以来,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在教材上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战略安排,而且教育方法也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前者导致文化知识体系不健全,文化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后者致使人文教育流于形式,步履艰难。我们通过对中职生“床头书”种类的调查发现,现在中职生读的书除了专业课本外,就只是电脑、武侠、魔幻、情色、搞笑类以及如何面试、如何社交等方面的书籍,至于提高自身素质的人文类书籍则鲜有人问津。学校对中职生教育主要是培训和考证,人文素养培育好像是没有必要的。
(三)家庭层面:期望过于功利
对来到中职学校读书的学生来说,大多数是因为初中学习成绩不好,考不上高中,升大学无望后才来的,家长也认为儿女考不上大学不能成龙成凤了。家长和中职生求职的心态都非常“务实”,把读书和求职赚钱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考虑的是如何适应这个社会,如何为将来谋得高薪水的职位打下基础,急于掌握各种工具知识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经济管理知识和人际交往知识,人文素养培育也就缺乏家庭的支撑。
二、在中职校园艺学课程中渗入人文素养教育的意义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园林文化里,许多被拟人化的植物象征着人们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情怀、思想的情趣,表达出激情和友情的理念,含意深远。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始终是看重事物的意义与内涵,而不是事物的外在形式。这种观点反映在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配置上就是注重植物的意境和象征意义,而不是单纯欣赏植物的形状、颜色和香味。
一方面,中国古人对植物具有深厚的感情,甚至把树木看作是民族、江山的象征。另一方面,随着传统文化思想的发展,把植物性格拟人化,赋予其某种品格特征,并把自己的感情、思想寄托其上,使植物具有了人的情操,使园林环境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人文意境美。屈原在《离骚》中就以香草比喻君子,作为人格高洁的象征。
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园林植物成为表达造园者思想和意志的一种载体,反映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抒情意味,也深化了园林的意境,升华了园林艺术的感染力。如若能够挖掘传统园林植物中蕴涵的丰富人文精神,并应用于景观设计的实践之中,充分展示景观中的文化与哲理,即使观赏者不能像古人那般整日赏花饮酒,细细体味个中奥妙,也必能产生更多的共鸣,感悟到景观所蕴藏盼情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超脱与自由,享受审美的愉悦。
三、在中职校园艺学课程中渗入人文素养教育的途径
(一)促进中职生改善思维方式
人文素养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对于促进中职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强的渗透力。这不仅表现在提高中职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上,还表现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由汉、晋至今,我国形成了中式园艺、园林、盆景、赏石、赏花的民族审美习惯和理论,在长期的实践中留下独特、优美、丰富的园艺艺术珍品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和中国书画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如宋朝的黄庭坚题“云溪石”说到“造物成形妙画工,地形咫尺远连空。蛟龙出没三万顷,云雨从横十二峰。清座使人无俗气,闲来当暑起清风。诸山落木萧萧夜,醉梦江湖一叶中”的赏石与高情雅趣的天人合一道家风骨,有“试看千寻松,直干无柔媚”的浩然正气,有“试观烟雨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间”的雅致等,这些都能作为人文素养的精神题材。“未学做事,先学做人”,人文素养的培育对于中职生形成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冲破狭隘功利主义意义重大。
(二)在园艺实践教学中感受自然美
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不仅把植物作为生产和生活资料,而且还赋予植物不同的文化内涵,使植物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如以罗汉松盆艺制作为例:雀舌罗汉松是罗汉松的变种,叶细尖短,四季翠绿;树干色泽古朴,形体清秀,人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创造和劳动,用棕线攀扎,树冠三分,郁郁葱葱,有爪形爬根、顿节和“茶壶嘴”,树片成“鲫鱼背”,树冠呈“馒头顶”,树干苍劲古朴;正看则左倚右倾,顶部端正;主枝干疏密有致,错落有序;背看则高低起伏,层次分明,庄重丰满;侧看则潇洒自然,融诗情画意为一体。诸如此类的园艺作品造型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文化的烙印,大大丰富了美丽的自然界。
(三)传授民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
笔者所在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地处喀斯特岩溶地区,植物种类多样,在大石山区,往往形成独有的树种和树根缠石奇观,加上仫佬族文化中有树神崇拜的传统,还有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习俗,如壮族、仫佬族、侗族乃至于汉族对神山、水源林和珍稀动物的禁忌,保护森林以培育风水等等,这些民族文化对促进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一些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正在被主流文化所淹没,保护民族文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样受到严峻的挑战。喀斯特生态系统复杂但十分脆弱,一日遭到破坏,恢复起来十分困难,因此,传授各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知识,不但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社會发展,而且有利于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