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联理论看汉语叠词的英译

2015-07-04 15:10李璐
校园英语·下旬 2015年8期
关键词:声声慢关联理论

李璐

【摘要】本文以李清照《声声慢》的四个英译本为例,并以Sperber和wilson所提出的关联理论框架为基础,对原词中不同汉语叠词的英译进行研究,从而探讨了不同的翻译方式在关联性方面的得与失,以期实现宋词中汉语叠词英译与读者的最佳关联,并能对今后的叠词翻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声声慢》 叠词英译 关联理论

一、引言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巨钻,并且与唐诗并称为“双绝”。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有女词人李清照。她的文体流畅,词风清新淡雅,因此被誉为婉约派的词宗。国内对李清照词的研究起源于八十年代初冰心先生写的关于李清照词英译的硕士论文,然而她那首脍炙人口的“叠音绝唱”《声声慢》也是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每次一出新译文,必定引起学者新一轮的研究和点评。有的学者从功能对等理论出发,有的从美学对等的角度出发,而有的是从文体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诗中18字汉语叠词的翻译。但是从关联翻译理论来分析这首诗的叠词还属少见。因此,本文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不同于以往其他学者的研究,奉某个译本为尊,而是根据最佳关联的原则,研究不同译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用以验证关联翻译理论对汉语叠词翻译的解释力。

二、关联理论

丹·斯珀伯(Dan Sperber)和迪尔德丽·威尔逊(Deirdre Wilson)在1986年他们合著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了关联理论(Relevance)。这一理论是在格拉斯(H.P Grice)提出的语用学相关原则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联理论起源于认知语言学,发展于语用学里的交际理论,然而翻译也是一种交际活动和认知活动。因此,五年后,也就是1991年,他们的学生格特(Gutt)出版了《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在这本书里,Gutt首次把关联理论和翻译结合起来,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关联翻译理论把翻译看作一种认知—推理活动,包含两个明示—推理的过程:一是作者向译者明示其交际意图,译者则根据原文的信息,逻辑以及自己脑海中的知识,以读者的身份经认知获得的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二是译者以交际者的身份,在译文中向译文读者转达原文作者的意图,而译文读者则要根据译文所提供的信息,逻辑以及知识进行推理,以最小的推理努力获得最佳关联。也就是说,译者从原文交际者明示的交际行为中寻找最佳关联性,之后在译文中将其再现给译文读者。

三、《声声慢》及其四个英本

众所周知,宋词是用来吟唱的,因此,词的韵律性非常重要。其中尤以开头的七组叠词,极具音乐美,被稱为文学史上“叠词之绝唱”。这首词中包括了动词叠词,形容词叠词和量词叠词。其中“寻寻觅觅”属于动词叠词,是对词人的一种动态描写,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则属于形容词叠词,是对词人内心的一种静态描述,也是前面“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有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其程度由浅入深。如今,这首词受到了国内外文人的广泛赞赏,并被国内外的翻译学家译成了不同的版本。笔者从众多译本中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四个译本,他们的译者是林语堂,许渊冲,Kenneth Rexroth,和朱纯深。

四、从关联翻译理论对《声声慢》四个译本中叠词的分析

1.从关联翻译理论对《声声慢》四个译本中动词叠词的分析。这首词的重叠动词为句首的四字叠词“寻寻觅觅”。其格式为“AABB”式。其中“寻”和“觅”为同义,都是“找”的意思,相当于连续找了四次,加重语气,强调了对所找事情的渴望。

林语堂:So dim,so dark,

Rexroth:Search,search,/Seek,seek,

许渊冲:I look for what I miss; / I know not what it is,

朱纯深:Searching seeking endlessly

从音韵上来讲,许译本中采用了短音押韵,译本中的miss/ mis/的发音正好和原词当中觅/mì/一词的发音相似。另外,许译本中刚开始用的都是饱满的元音,到最后突然转成了短促的辅音。如句首用了I/ai/,for /??/ what/?/,等这些词都是饱满的元音,到了句末则用了miss/mis/这样短促沉闷的辅音,前后音效反差之大更加突出了词人忧愁沉闷之情,同时也为后面的形容词叠词做了很好地铺垫。这与原词趋同度较大,是读者付出有效的努力就可以轻易获得原诗的语境效果。

从形式上来讲,Rexroth的译本最为工整,采用了英语单词的重叠来极力模仿原词汉语动词的叠词,从这一方面来讲与原词是相符的。

从意义上来讲,朱的译文采用了两个动词的现在分词形式,突出了词人寻寻觅觅的一个动态的过程。然而林的译本却没有把寻寻觅觅这一动词叠词翻译成动词,而是从环境入手,采用了两个so加两个形容词,重点强调了当时词人的心情,做到了语意的递进,使读者能够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再者,众所周知,古诗词大多是缺少主语的,但是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及对原诗的理解和领悟,推敲出词中描述的正是词人自己的所见所感。因此,许译本中增加了主语“I”。

所以许译本在这一点上很好地阐释了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并传递给了译文读者。

2.从关联翻译理论对《声声慢》四个译本中形容词叠词的分析。这首词中有两个形容词叠词,一个是“冷冷清清”,另一个是“凄凄惨惨戚戚”。前者格式属于“AABB”式,这种格式是由双音节词 “AB”式转换过来的,例如“冷清”,重叠后程度加强,相当于“很”,“非常”之意。从词人内心的感受和国家的命运两方面来看,一个“冷清”不足以表达诗人此时真正的内心感受,因此,用了“AABB”式“冷冷清清”来加深程度。另一个形容词叠词“凄凄惨惨戚戚”属“AABBCC”式。这种叠词的格式不管是在以往的古诗词中,还是在当今的书面语中,这种用法都很少见。其实仔细研究会发现,这种格式也是由“AABB”式演变过来的。三个形容词属于递进关系,程度由浅入深,强调了词境的凄凉和词人内心的悲戚之情。

林语堂:So dense,so dull,/ So damp,so dank,/So dead!

Rexroth:Cold,cold,/Clear,Clear,/ Sorrow,sorrow,/ Pain,pain.

许渊冲:I feel so sad,so drear,so lonely,without cheer.

朱纯深:Alone,lonely,/ Moody,gloomy

从音韵上来讲,关于这组形容词叠词,原词用了舌音和齿音,把那种肝肠寸断,欲言又止的内心微妙感情表达的惟妙惟肖。这种汉语在发音上的关联很难在英语当中找到对应。许的译本选用了cheer正好和原词最后的“戚”字发音相似。然而在林的译本中,采用了双声和头韵,用了五个so加上五个以d开头的形容词,d属于齿音爆破音,正好符合了原诗中的舌音和齿音交替进行的音响效果。读起来让读者倍感压抑,充分再现了原词作者压抑愁苦的心情。

从形式上来讲,林的译本都用了单音节词,共十个,与原文相符,因此也体现了一定的形式美。相比之下,Rexroth的译本要相对弱些。可以看出Rexroth用了英语单音词的重叠力图在形式上与原文接近,但是这只是八个形容词的简单罗列,形容词与形容词之间毫无层次感,显得支离破碎。

从意义上来讲,Rexroth的译本中把“冷清”生硬地翻译成了“cold”和“clear”似乎太过牵强。林译本连用了五个押头韵的形容词,程度是由浅到深,层层递进,到了最后竟用了“dead”一词收尾,生动再现了当时黄昏阴雨,清幽凄婉的气氛,体现了当时时局动乱,词作者孤苦无依的绝望之情。使译文读者产生了古境关联。

3.从关联翻译理论对《声声慢》四个译本中量词叠词的分析。这首词的量词叠词是位于句末的“点点滴滴”。“点”和“滴”都是强调个体,表达的是“多”的含义。细致勾画了一幅毛毛细雨,均匀洒下的情景,但是并未让读者感受到浪漫之气,生动形象地把词人的“愁思”比喻为“细雨”,说明了此刻词人的烦恼忧愁像天空中的毛毛细雨一样多,剪不断理还乱。

林语堂:Keeps on droning; / Pit-a-pat,pit-a-pat!

Rexroth:And drips,drop by drop,through the dusk.

许渊冲:a fine rain drizzles/ As twilight grizzles.

朱纯深:In a drizzle so light / Dripping dropping into the oncoming night.

关于这组量词叠词的翻译,笔者认为林的译本最好。首先林译本中用了一个“drone”表示低沉单调的声音。随后用了一个表示进行时的短语“keep on doing sth.”表示动作的持续,最后采用了一组拟声的叠词“Pit-a-pat,pit-a-pat!”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听到了雨滴的声音,拉近了词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审美音效。许的译本当中用了表示毛毛细雨的drizzle一词,正好与后面的表示形容天色的形容词grizzle押了尾韵。另外,朱的译文当中用了dripping dropping,动词的现在分词形式表状态,细致描述了细雨不断滴落的场景。最后,Rexroth的译文中,用了一个表程度的副词短语drop by drop,强调了重复性。

五、结语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运用了关联翻译理论对比分析了《声声慢》的四个英译本对原词中的经典叠词的翻译,发现了语境是动态的,原词中的叠词具有丰富的关联假设,译者的首要任务就是使译本达到最佳关联。关联翻译理论对古诗词的翻译得失有较强的解释力,因此为今后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薄振杰,孙迎春.国内关联翻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9):57-59.

[2]朱纯深.宋词英译[J].中国翻译,2002(3):35-36.

[3]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現代外语,1999,(3): 273~295.

[4]叶湘,李建华.宋词《声声慢》英译的关联理论评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6):61~66.

[5]翟晓丽.《声声慢》英译本的关联理论解读[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84~86.

[6]Dan Sperber & Deirdre Wilson.关联性:交际与认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7]Ernst August Gutt.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声声慢关联理论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声声慢 》的两种英译本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讨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声声慢》——李清照的词里人生
《西游记》中幽默语言的英译研究
新高考改革下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关联理论解读新闻标题修辞手法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关联理论探析
基于语用学的虚拟语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