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服饰考略

2015-07-04 09:07袁芳霞
中国包装工业(下半月) 2015年4期
关键词:汉代服饰文化

袁芳霞

【摘 要】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历时长,国力强盛,文化发达,对外交流活跃的一个时期,是中华民族多文化要素的定型和发展时期。汉代服饰上承战国和秦,下启魏晋隋唐,构成了长期以来人们对服饰美的审美及表现基础,在整个服饰发展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汉代 服饰 文化

服饰作为人们“衣食住行”基本需求之一,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文化及审美观念的发展变迁,承载着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生活习俗等社会文化精神。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时代社会发展水平和意识形态的反映。

汉代是我国服饰和服饰制度的大发展时期, 汉代最早确立了中国完整的服饰制度,在中国传统服饰史上独具魅力,是我国古代服饰艺术的第一个高峰。为以后历朝历代的服饰制度奠定了基础,树立了典范。

汉代统治者认为服饰的颜色和形制与政权的巩固和颠覆有着至关紧要的联系。因此,对当时的官服、民服等都做出了各种规定。但汉代服饰制度的确立颇费周折, 用时漫长。班固《叙传》记载:“汉初定,与民无禁。”颜师古注,谓“汉不设车旗衣服之禁”。可见汉初无服制规定。当时,富商大贾的穿着服饰与王室无大异,在贾谊看来,“易服色”成为维护国家等级的当务之急。他曾上书曰:“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东汉明帝永平二年又发布了“舆服令”,全面系统地规定了官服制度。这些规定与民间习俗逐渐变通融合,使汉代服饰在质量颜色、形制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风采。下面从六个方面进行阐释。

1 首服

古代人们把系在头上的装饰物称为“首服”。首服有三大类别:一类为冠、一类为巾、一类为帽。三种首服用途不一:扎巾是为了敛发,戴帽是为了御寒,戴冠是为了修饰。巾、帽二物注重实用,冠则注重饰容。

冠作为服饰之一,在汉代称“头衣”或“元服”。男子到20岁行冠礼。当时贵族与平民的头衣区别十分严格,一般情况下,贵族戴冠、冕、弁,庶民百姓则戴巾帻。“冠”是专门供贵族戴的,《淮南子·人间训》曾云:“冠履之于人也,寒不能暖,风不能障,不能蔽也。然而冠冠履履者,其所自托者然也。”可见,冠这种首服首先满足的是装饰作用。戴冠为成人的标志和贵族身分的象征,是区分等级差别的基本标志之一。因而汉代人对戴冠十分讲究,凡官僚入朝和参加大型社会活动,必须戴冠,以表示敬重之意;职务不同,处理公务时所戴之冠也不尽相同。当时帝王、诸侯、朝官的礼冠称冕旒。冕旒的多少和质料的差异,也是区别贵贱尊卑的标志。

百姓不戴冠,用布包头称“巾帻”。《汉官仪》曰:“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戴冠时束发之布也。”巾帻有:平巾帻、介帻、空顶帻等。职位大小不同,帻上颜色各异,绿帻为苍头所戴,尤为卑贱者所戴。群吏春服戴清帻。武吏戴赤帻,以其色有威慑之故。未成人童子则戴空顶帻。

2 深衣

古代人们把上装叫衣,下装称裳。《释名》:“上曰衣,下曰裳。”衣裳连在一起叫做深衣。汉代深衣是由楚服发展而来的。汉发源在楚地,其文化中也带来了楚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深衣的发展在历史上大致以两汉为中心,上承战国,下启魏晋南北朝。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曲裾深衣和直裾深衣两大体系,再到后来的杂裾等形式。

2.1 曲裾深衣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曲裾深衣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曲裾深衣的一大特点是将衣襟接得很长,穿时在身上缠绕数道,每道花边显露在外。束裹绕体数周的深衣,形成了楚风浓郁的汉代鱼尾式“三绕膝”深衣。深衣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直到东汉末至魏晋,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兴。

2.2 直裾深衣

直裾深衣是直襟衣,其形制是衣长比曲裾深衣短,从领部曲斜至腋下的前襟直通于衣摆。直裾样式出现于西汉,盛行于东汉。直裾深衣不绕襟,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漢代男女均可穿着直裾。直裾深衣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汉初的裤子(胫衣)为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敬的事情,所以外面要穿着曲裾深衣。后来,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这时,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从经济角度和实用角度看直裾更加适应汉代人群的生活需要,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成了深衣的主要样式。

汉代深衣主要以宽衣广袖为美。无论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深衣,还是作为朝服的禅衣以及当时知识阶层普遍穿着的儒服,无不体现了这一审美特征。《史记·范唯蔡泽列传》韩子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曹植《洛神赋》:“扬轻挂之绮靡,璐修袖。”修袖,说明袖子不但长,而且宽大,也可称为“广袖。曹植所描绘这位超然绝世的美神形象不仅体现了汉代深衣长袖飘逸若仙之态,还进一步说明了深衣服饰的审美特征。袖大的另一个功能是作为储物的口袋使用。如女子日常使用的香袋、手巾等东西都可以放在里面。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深衣,也体现出长袖是深衣的一个显著特征。

3 襦裙

襦裙出现在战国时期,兴起于魏晋南北朝。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叫做“襦”,长度较短,一般长不过膝,下身则叫“裙”。可见,“襦裙”其实是两种衣物的合称。1957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了襦裙实物,襦以浅蓝色绢为面,中纳丝棉,袖端接一段白色丝绢。裙子也纳有丝棉,质料用黄绢。这一时期的襦裙一般上装窄袖右衽,矩形交领;下裙以素绢四幅连接合并,上窄下宽,腰间施褶裥,裙腰系绢带。

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到了汉代,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却很长,下垂至地。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明朝,前后2000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4 裳

因和上衣相对,故有“下裳”之谓。裳在最初,只是将布裁成两片,前后围在身上,有长短之分,前后之分。其内长外短,两片都有分褶,并前后呼应,系于腰间。其造型类似于裙装。裳的作用不在于御寒,而在于“障蔽”,即遮羞。在商周时期,人们用于御寒的下体服装为胫衣,是一种只有裤筒,没有裤裆的裤子。穿着时套在双腿膝部,用绳子系在腰间,隐私部位没有遮挡,所以要用裳来掩蔽。汉代人所穿的裤子分为腰、腿、口缘三部分,中缝两边对称,后腰臀开口,不闭合(即为现代人所说的开裆裤),称胯。这种长裤在汉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沿用。

后来,汉时期的北方百姓逐渐兴起采用满裆之裤,为了区别开档的“袴”,他们把满裆的裤子称之为“禈”。禈被缝合后,也就具备了蔽羞的功能。因此,在穿着时可不必加罩裳、裙。但受到传统习俗的影响,上流社会的人多不喜欢这样的装束,只有军人及社会地位低卑的奴婢、走卒,为图活动便捷,才肯单独着禈。

5 履

从考古发掘出土的履及其画像上可以得知,汉代的履不管是从式样、色彩、制作面料都非常丰富。古代常用的鞋头之式,有圆头、方头、尖头、平头、尖翘头、宽头、凤头等;鞋身、鞋跟形制有平底高帮圆口履、上翘平底无跟履、圆口平底无跟履、平底宽头薄型履、平头高帮履、尖翘头方麻履、双平底形制的尖头大履等。在制作面料上材质多样,有丝履、麻履、布履、锦履、棉履、革履、绳履、草履等。 在制作工艺的颜色上丰富多彩,有青丝履、素丝履、红色圆头履、黑履等。

在汉代以前,丝织技术就为人们所掌握,但人们所穿的鞋履却很少用丝帛制作,原因之一是当时的丝织品有欠牢固;另一个原因是当时丝织品较为珍贵,只有贵族及上层女性才有能力穿着。在当时,人们把贵妇人穿的丝履称之为“文履”,这是说在它上面布满了花纹,而且是用绣花的锦缎所做成的,价格不菲。相对而言,广大下层劳动人民,却只能穿着用草或麻皮编织的履。在甘肃省居延的汉代遗址中曾发现过当时的草鞋。在陕西省咸阳出土的汉代陶俑中也有脚上穿着草鞋的人物形象。

6 汉代服饰的色彩

汉朝尚火德,所以主红色和黑色。汉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皇权,建立了一套等级森严的官吏佩绶制度。佩绶又称印绶,所谓“绶”就是官印上的丝带。汉朝制度规定:皇帝、太皇太后、太后、皇后的佩绶是赤黄色,侯王的佩绶是深红色,诸国贵人、相国的佩绶是绿色,公、侯、将军的佩绶是紫色,紫色以下的佩绶分别是青色、黑色、黄色。在汉朝官场里印绶及其色彩是官阶的重要标志。汉代朝服的服色一年四季按五时着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红色;季夏用黄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普通老百姓的服饰色彩只能用正色调出来的间色,如茶褐色、黄棕色、棕色、灰色、银灰色和粉绿色。

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织物实物中,仅凭视觉能够辨识的颜色就有一二十种之多,如朱红、深红、绛紫、棕、黄、青、褐、墨绿、灰、白、黑等。充分显示出汉代服饰的色彩极为丰富。在新疆民丰东汉墓还出土了迄今最早的蓝印花布。

在汉代,服饰的色彩在汉乐府中时有体现。《陌上桑》:“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由文中可以看出羅敷穿着紫色文绮制成的上衣,浅黄色文绮制成的裙子,头上挽着时髦的“倭堕髻”,耳边垂着耀眼的“明月珠”,提着用青色的丝线系着的竹篮,在彩霞印染天空的清晨去城南外采摘桑叶。在这幅生动的画面中,罗敷衣着色彩的鲜亮、艳丽极为引人注目。同时在无形中向我们解释了《说文》中为何会有那么多表现服饰色彩的原因。

汉代以前服饰的资料较少,因而对汉以前的服饰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而汉代之后,无论是紧承东汉之风的魏晋服饰,还是略显开放之美的唐代服饰,或是以素雅为尚的宋代服饰,亦或是融入满族风格的清代服饰,都不难看出汉代服饰的影响。汉代服饰统领了中国2000多年传统服饰发展的方向,奠定了中国服饰发展史的基调。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1年.

[2]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991年.

[3]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服饰》.学林出版社,1983年.

[4]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名物考》.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5]黄能馥,陈娟娟.《中国历代服饰艺术》.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年.

[6]陈高华,徐吉军.《中国服饰通史》.宁波出版社,2002年版.

[7]黄佩贤.《汉代墓室壁画研究》.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

猜你喜欢
汉代服饰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谁远谁近?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
论汉代女乐繁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