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年段寓言教学的“四化”

2015-07-04 04:20刘玲玲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5年5期
关键词:铁罐陶罐四化

刘玲玲

在教学寓言课文的过程中,笔者一直局限于“生吞活剥,讲故事、背寓意”的模式中。所以,笔者针对这一现象对中低段寓言教学的现状和策略展开了相应的探究和思考。

中低段孩子的认知领域狭窄,对深刻的道理理解较难,所以教学效果不能很好地体现。因此,笔者针对这一现象展开了相应的探究和思考:

一、目标单一化

一些教师在学生还没有研读文本时就急不可待地追问其寓意,一味追求“教”寓意的目标非常单一,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这是来自网络上《陶罐和铁罐》一课的教学片段。

1. 默读课文,边读边批注。

2. 思考:从铁罐和陶罐的对话中可以得出什么样的想法?陶罐在听了铁罐的话之后有什么样的表现,这又意味着什么?

3. 教师小结:同学们了解了陶罐一直都很谦虚有礼,而铁罐骄傲自大,所以我们应该向陶罐学习。

这样的教学设计,忽略文本品读,只求掌握寓意,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应对策略:趣味表演助理解

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我做了以下调整和尝试:

师:我们把这篇课文改成课本剧来表演好吗?请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出课文中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并在书中找出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白等内容。

师:你们对这几位演员有什么建议吗?

生:你们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时,特别要注意感叹号所表达出来的语气,要通过语气将铁罐傲慢的态度和自大的神情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教师要对学生的表演予以一定的表扬,让学生的智慧火花得以闪现,并得到展示自己的机会。

二 、事理割裂化

很多教师偏向于对于寓言的讲解,而把故事本身和道理之间分割了。

以下是笔者试教《守株待兔》时的片段:

师:同学们,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哪位同学愿意来读第一自然段?

生:一个种田人在田里干活时意外的看见一只兔子撞在了树桩上,而且死掉了。

师:“忽然”这个词你读得很好,让我们感觉到这件事是很意外的。

师:种田人“白捡”到野兔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类似于这样的教学方式很明显会破坏寓言故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让学生很难理解和记住。

应对策略:紧握主线求整体

为了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又修改了《守株待兔》教学过程:

1. 自己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按要求填空。

2. 带领学生根据上表阅读课文,一起讨论。

让学生读这一句:“他乐滋滋地走过去,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教师要让学生在读这一句时,展现出种田人翘首企盼的心情。

最后,守株待兔的结局是什么呢?“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要求学生读出对这一结果表示惋惜的心情。

3.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种田人的做法正确吗?

學生经历了获得新知的过程,对新知识掌握得也更牢固了。

三、过程模式化

寓言教学中领悟寓意越来越趋于模式化。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大部分教师会走入这样一个误区:

师:开篇哪个小朋友给我们解答一下,坐井观天的含义是什么?

生:坐在井里看天。

师:“观”就是看的意思。除此之外,还告诉我们要多用眼睛去看一看,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应对策略:教法灵活敢创新

以下是特级教师朱柏烽带来的《坐井观天》片段:师:我们现在帮助这只青蛙跳出井外。运用多媒体,青蛙跳出井外,然后站在井沿行,嘴里不停地呱呱叫)瞧!青蛙从井里跳出来了,嘴里不停地说话,它说些什么呢?

生:呀!山真高,田野绿油油的,公路像一条带子……我不跳出井,怎能知道这么多。

师:老师希望所有的小朋友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积极参加活动,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同时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么大家都会成为见多识广的人。

所以,寓言的教学应当以文本为依托,利用寓言人物鲜明、适宜朗读的特点让学生尽情地思考。

四、思维被动化

这是一则非常令人深思的案例:

一位教师在讲完寓言故事《坐井观天》之后,让学生将《青蛙跳出了井口》作为话题进行讨论。一位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说,青蛙从井中出来以后,觉得外面的世界不如井里好,又回到了井里。其他同学听后都笑起来,教师也打断了他的发言,还说了句:我看你就是那只青蛙!

后来在批阅同学们交上来的作业时,这位老师看到了那位被自己称为“青蛙”的同学写的故事:青蛙跳出井口,它来到一条小河边,它累了想去喝口水。突然,它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它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和它说话。它刚要说声谢谢,就听一声惨叫,一柄钢叉已刺穿了那只老青蛙的身子,那只老青蛙正在痛苦地挣扎。青蛙吓呆了,这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它急忙赶回去,又跳到了井里。

此时的老师后悔极了,在这个孩子的作业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一句话:“对不起,老师是一只青蛙。”我们怎样避免自己也成为这样一只“井底之蛙”呢?

应对策略:放开想象试改编

在教学完《亡羊补牢》后,我引导学生,可以试着以寓言故事为依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寓言中的形象增添新的“血肉”,如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改编成课本剧,让故事形象更丰富,情节更生动。再让孩子们演一演,对于寓意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寓言教学需要教师在不断的琢磨与实践中带领学生走进妙不可言的寓言世界,一同欣赏寓言无所不在的美。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启智”中“育人”,在“表演”中培养语文素养,是寓言教学的目的,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
铁罐陶罐四化
陶罐会呀会跳舞
河南三门峡西周墓出土器物
写好人物神态,彰显人物性格
故乡是你心中的那只陶罐
对话显“品格”
铁罐帆船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四化”建设初探
古代遗址的陶罐
《陶罐和铁罐》告诉了我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