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漫霞
本文中的开学工作指的是包含有教育因素的开学准备和入园初期的引导。根据笔者的体会,开学前的准备包括三步:识名、家访、美家,第四步则是入园。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开学阶段,只要奏好“识名、家访、美家、入园”这四部曲,就能为以后的教育与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部曲:识名——初识新同学
认识并记住新入园孩子的姓名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做的一件事。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对“识名”有几点深切的体会。
第一,“识名”的意义重大。在与孩子初次见面时,教师大方的自我介绍,并亲切地询问孩子的名字,用心地記住名字,也是一项有礼貌的表现,更是建立朋友关系的第一步。
识名的意义之一: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尊重。在开学前几天,家长带着孩子来参观幼儿园,熟悉教师,参与新生适应性活动,或者在开学第一天,你能直呼其名地接待孩子,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会倍感亲切,许多家长会认为你特别喜欢他的孩子或特别关注他的孩子而增加信任度。
识名的意义之二:能够从容应对新生的繁多求助。许多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开学头几天,不少孩子流着鼻涕、掉着眼泪向你求助,“老师,我的抽屉在哪里?”“老师,我的椅子不见了。”“老师,我没有地方睡。”初入园的孩子哪怕再小的问题都会成为他哭闹不休的导火线。如果你没有记住孩子的名字,便会疲于应付,如果记住了孩子的姓名,则会从容得多。
第二,“识名”的工作多样。在我看来,“识名”并不是记住名字那么简单,而需要做一系列工作达到“识人”的目的,同时记名还需要讲究方法。
识名的工作之一:按需排名。开学前几天,带着期待,每位教师都收到了自己班级的幼儿名单,随即打印“幼儿名册”、分学号、分动物卡片、贴标签等工作一一展开,大多数时候这样的工作是随机的,即哪个孩子分到哪个学号或动物标签没有采纳孩子或家长的意愿,更多的是结合教师的一种喜好而定,比如按孩子的年龄从大到小排列,按姓氏笔画排列等。到了开学时,难免会有个别家长会提出各种异议,比如孩子不喜欢这个动物了,动物和孩子生肖反冲了,某个数字不吉利了,如此等等。这些事虽小,却极其重要,教师要注意及时调整。
识名的工作之二:按人记名。如果排名取号都是事务性的工作,那么记住名字便需要感情投入。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在开学的第一天就记住孩子的名字,对此许多年轻教师很吃惊,这怎么可能?其实这事并不难,只是其中有奥妙。用纯粹背诵文本式的方法来记名字,自然枯燥而低效,但如果带着感情,同时结合孩子的特点、喜好去识记,定能快速识别。在识记名字的时候,不仅要记大名,更要把孩子的小名、学号、动物一一对应起来。写名册、贴标签、排椅子的时候都要用心记一记。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孩子的名字自然会熟记于心。有些记名有困难的教师,则可以为孩子制作一张小名片,正面写大名和小名,反面画动物标志,学号等信息,也能便于你和孩子的沟通。
第二部曲:家访——走近新同学
新生入园前的第一次家访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良好的“第一印象”将使后续的家园合作事半功倍。为提高家访的质量,需要关注家访的过程和结果。
第一,优化家访的过程。优化家访过程,这就要在家访前就对家访工作有一个规划,根据家庭地址或父母单位安排好路线,提早预约家访时间,做好家访准备。
送:有的教师很有心,家访时会把写有学号、姓名、贴有动物的卡片送给孩子,让孩子认识属于自己专有的标志。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孩子对幼儿园的向往之心,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取:有的教师别出心裁,家访时会向家长收取孩子照片,绘画作品,以用于布置教室,或收集孩子特别喜爱的玩具用来充实活动材料,或收集孩子爱听的音乐和动画碟片让孩子一入教室便有家的感觉。
聊:主要是向家长了解有关孩子的一些情况,比如孩子饮食问题、接送问题、生活自理能力等信息。现在信息发达了,早早地就加了微信和QQ,把教师自身的生活活动、开学准备状况都用照片和文字的方式与家长朋友交流,和孩子们互动,用“朋友”、“同伴”的身份让孩子逐步适应和依赖。
第二,梳理和应用家访的结果。许多教师容易重过程而轻结果地梳理和应用,使得家访效果大打折扣。有些教师在家访时收集到很多信息,比如哪些孩子食物过敏,哪些孩子床位有要求,哪些孩子接送有问题,哪些孩子容易攻击等等,可回校后就丢开了。等到家长第一天、第二天反复和教师沟通后,教师才想起这些,这样家长必然失望。“家访不是为访而访”,而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孩子,并服务于孩子的需要。
第三,要做好后续跟访。校讯通是促进家园沟通的有效途径,但是也存在许多弊端。例如,简讯不易过长,许多细节问题都不能详细地表述,不能有感情地传递。这就需要用“温馨提示”来补充。报名注册当天,教师们忙着在大活动室收费开发票之余,无力照顾班级教室、午睡室、盥洗室等各个地方,不能解答家长心中的种种疑虑,如果能在教室门口的家园栏贴一张“温馨提示”,则会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提示内容除了适当表达对孩子假期的问候和新学期寄语外,还应该将需要配合的事项加以仔细说明。
第三部曲:美家——迎接新同学
创设一个孩子喜欢的环境,如家里一样温馨舒适,孩子能够找到自己熟悉的物品,有孩子的照片、孩子喜欢的毛绒玩具、孩子喜欢的物品小标签或者不离手的小毛毯。照片、小标签等可以通过教师家访向家长收取。每一位教师都很注重“家”的建设和美化,关于“家”的美化要注意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要重视教育价值的挖掘与渗透。在美化家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偏向的问题,如一些年轻的教师常常忙于选美、比美,她们思考和关注的是“怎么样能让教室更美?”我以为美固然重要,但是教育价值挖掘与渗透更重要。我们一定要把理念从“怎么美?”转向“怎么用?”例如,小班教室通常用“糖果”来创设环境,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下列教育目标:用包糖果的活动促进孩子的动手能力,用分糖果的过程帮助孩子交到更多的朋友,用搅拌糖水体验让孩子感知糖的溶解,明白小实验操作和记录方法。设计方案和布置教室时,就以上述教育目标为指导。只有这样,教育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利用。
第二,要与家长事先沟通。由于孩子年龄较小,许多准备活动都需要家长的支持和帮助。通常许多教师的做法是简单地给家长布置任务。这种做法有许多弊端:一是家长不了解教师的教育意图,会影响配合的积极性,二是对家长不够尊重,从长远来说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家园关系。以小班教室用“糖果”来创设环境为例来说,如果没有做好家园沟通,许多家长会误认为“现在的老师也没有什么本事,和以前的托儿所阿姨一样,只会用糖来哄孩子。”但是如果你把创设的“糖果超市”向家长介绍,并把上一届孩子们用橡皮泥、棉花、面粉、皱纸、亮光纸等制作糖果过程拍摄下来让家长欣赏视频,从而让他们了解活动的意义,家长朋友们肯定会被教师的智慧所感动,会更乐于配合收集糖果礼盒,糖果海报,糖果节日等信息。
第四部曲:入园——引领新同学
孩子新入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教师要以平常心面对,稳住自己的情绪,用更好的状态面对孩子,积极和孩子一起度过焦虑期。
第一,以孩子喜欢的方式礼貌问好。开学第一天,教师是十分忙碌的,无论你在做什么,看到幼儿和家长来园时请起身迎上去,请以站立的姿态热情、主动地招呼家长和孩子,微笑着说“早上好”。问候是有顺序的,一般要先问候孩子再问候大人。问候时态度要热情、阳光、尊重,边打手机边问候,边干活边问候都是有失尊重的。孩子靠近你时,不妨蹲下身子,伸开手臂给他一个热情的拥抱。你的拥抱会让孩子感到亲切与温暖,也会让家长的心暖暖的。除了得体的问候外,还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对情绪稳定的孩子,教师可引导他们与你分享心情;对情绪不好的孩子,教師应向家长问明原因之后给予安慰。年龄小的孩子,教师可以抱一抱或亲一亲,用游戏或其他转移法稳定孩子的情绪,对年龄大的孩子,则可采用单独谈话等形式进行交流沟通。同时还要观察孩子的衣着和仪表是否整齐、干净、合适,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和所带的物品等。根据孩子的特点,找到孩子情绪异常的症结所在,采用不同的方式应对,让每个孩子开心入园。
第二,以孩子喜欢的游戏吸引孩子。开展入园适应的亲子活动,即用一周或者更多的时间允许家长和孩子一起入园参加各种活动,可以是每天上午半天时间。主要目的是让孩子熟悉教师,感受幼儿园快乐生活、一日作息制度,初步建立教师和孩子、孩子和孩子共同生活的意愿,同时也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生活和教师,对幼儿园放心,更好地做好协助工作。
孩子独立入园后,教师不能因为孩子的哭闹而让孩子呆坐着,这样做只能让孩子觉得幼儿园无趣,不喜欢幼儿园。教师要设计和开展丰富的活动,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来吸引孩子,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喜欢幼儿园,喜欢自己的教师。
实践表明,如果能高质量地做好上面这四项工作,就能使孩子较快地适应教师,适应幼儿园生活,同时能较快地得到家长的信任,让他们放心把孩子托付给教师,信赖我们的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