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安德鲁·洛伊德·韦伯的音乐剧《歌剧魅影》的介绍,以及对其中的咏叹调《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和《The music of the night》的本体及其演唱的分析,笔者发现作曲家不仅具有高超的创作技术,而且还具有把爵士、摇滚等现代流行音乐结合一起的能力,从而使乐曲更富有新鲜感和活力。
【关键词】韦伯;《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The music of the night》作曲技法;演唱;音乐表现
安德鲁·洛伊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1948年3月22日出生于英国伦敦南肯辛顿的一个音乐世家。他从小便学习钢琴、小提琴和小号,16岁获得牛津大学奖学金,19岁进入皇家音乐学院学习管弦乐编曲。1967年创作了成名作《约瑟夫和神奇彩衣》。20世纪70年代早期,韦伯曾为英国电影《侦探》和《奥他萨纵队》谱曲。不久他与蒂姆·莱斯合写《耶稣基督巨星》。他们最后一次合作是《艾薇塔》。20世纪80年代,韦伯陆续写出了《猫》《星光列车》《歌剧魅影》《日落大道》《微風轻哨》等作品,其中1983年韦伯制作了戏剧《卓越人物将它赶走》。随后他在伦敦皇家歌剧院制作了《被雇的人》《把你的嗓音借给我》,与理查德·罗杰斯、劳伦茨·哈特合作《足尖上》。此后他为父亲写的《安魂曲》和他的《变奏曲》合起来制成的专辑成为销量最大的专辑,以及日后的《首演集》专辑销量超过六百万套。1996年韦伯还为巴塞罗那奥运会创作会歌《生命之友》,由莎拉·布莱曼和卡雷拉斯演唱。
一、音乐剧《歌剧魅影》
(一) 创作背景
20世纪初,法国小说家盖斯顿·勒罗克斯(Gastom Leroux)前往巴黎歌剧院参观,看到歌剧院底下令人叹为观止的人工湖,于是他写成了小说《歌剧魅影》。韦伯看后觉得这是个音乐剧的绝佳题材,于是谱写出了这出著名的音乐剧。这部音乐剧的作词是由当时还是新人的查尔斯·哈特润所完成,他和韦伯恰如其分的用音乐的语汇塑造了片中不同的人物性格。《歌剧魅影》这部音乐剧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最受欢迎的音乐剧之一。2004年这部影片开始正式拍摄,并于2005年底在伦敦公映。《歌剧魅影》这部电影一经推出便引起轰动,获得了2005年美国电影“金球奖”音乐及喜剧类最佳影片提名,及2005年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和最佳原创歌曲三项提名。
(二)故事情节
本片描述十九世纪发生在法国巴黎歌剧院的爱情故事。在歌剧院的地窖深处,传说住着一名相貌丑陋、戴着面具、却学识渊博的音乐天才,多年来他神出鬼没,躲避世人惊惧鄙夷的目光,被众人称之为 “魅影”。在无意间,魅影发现小牌女歌手克莉丝汀拥有不凡的天赋美声,让他倾慕不已。激赏之余,魅影决定不计一切代价,将年轻貌美的克莉丝汀调教成首席女高音,与此同时,克莉丝汀与她童年时代青梅竹马的好友劳尔子爵再次相遇并相爱。隐匿在剧场内不见天日的“魅影”对克莉丝汀的移情别恋怒不可遏,最终他绑架了克莉丝汀,劳尔追踪至地下,和魅影展开对决,却被魅影用绳索勒住藉此要胁克莉丝汀答应求婚。克莉丝汀为了保护爱人劳尔,狠狠吻着魅影那张仿佛被地狱诅咒的脸。至此,这场爱情的胜负已定。绝望的魅影送走紧紧相拥的这对恋人,在警察和群众闯入地下密室前,悄然隐去,只留下一张似笑非笑的凄凉面具……
二、歌曲《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分析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在影片中是魅影和克莉丝汀两人一唱一合诉说着各自心中的渴望。电影中的此曲韦伯做了长度与调性的修改,现以钢琴原谱为例分析此曲。全曲共123小节,在小快板的速度下进行,但快速却有生气。力度强。节奏一直持续在4/4,最后一小节变化节拍成6/4。调性变化丰富,从开始的d小调依次经过了g小调——e小调——f小调——g小调直到最后的a小调。和声结构是转调,曲式结构特点是反复。
(一)作曲技法
1.半音阶式动机
这首作品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半音阶式的动机由下行到上行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庄重而急促的音响效果,在管风琴的演奏下更增加了浓厚的色彩。
2.低音部的持续、固定的八分音符节奏
全曲的低音声部基本一直保持着连续的八分音符,仿似定音鼓在持续一个固定的节奏,音高根据和声的不同发生改变。
3.尾声的连续高音
本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出现了多次high C音,及最后一个高音,到达了high E, 这就对演唱者的演唱技术做了极高的要求,也充分体现出了演员的歌唱水平及作者的写作能力。连续的high C音是将全曲的高潮点做进一步的推动与延伸,为了更好的走向最后的高潮。由于有了前面长时间的高音的铺垫和准备,因此high E这个音出现的则很顺畅、自然与生动,使歌曲高潮呈缓缓、稳步的攀升到最高点。
(二)音乐表现
电影中的这个唱段类似歌剧中的咏叹调,两个主人公都用歌声替代语言来表达情感。当这个标志性的半音化动机出现时,定音符急促的敲击,音乐的风格突然转变,交响乐队与强劲的摇滚节奏及电声乐器的结合方式使音乐更加富辉煌、有力量,表现出非凡的气质,与魅影此刻对克莉丝汀强烈的占有欲望的情绪非常贴切。克莉丝汀引吭高歌表达对魅影在音乐才华上的亲昧,而魅影则视克莉丝汀为天使,是他自己的专有财产。两种不同的情绪在这里相互激烈碰撞,形成音乐上强烈的对比,使之更具有戏剧性。
三、歌曲《The Music Of The Night》分析
《The music of the night》在影片中是魅影对克莉丝汀深情款款的演唱,魅影唱出了在黑暗的地下,倾心于音乐渴望克莉丝汀能在自己的统领下实现成为歌唱家的梦想。这也是全剧最优美的段落。全曲共66小节,在行板的速度、弱力度下进行。节奏持续在4/4拍上,中间穿插2/4拍节奏。调性稳定,基本保持在bD大调上,中间、转到B大调,但很快又转回bD大调。
(一)和声结构
本曲从bD大调上开始。
持续音:
本首歌曲仍然采用持续音进行,但是其中增加了双持续音的使用。低音声部采用T和D两个持续音做低音基础,T在D的下面确定了它的主功能性。高音声部的和声在T—D之间交换,也再一次强调了主、属的功能性。第4小节属持续音停止,由主持续继续一小节后,进行到和声功能则偏向于S—T的第5、6小节,使旋律富有了向前发展的推动力。
(二)曲式结构
《The music of the night》也是一首曲式结构为三部曲式的歌曲。A部是一个由两句体的单乐段构成的乐部。第一句由两个两小节的乐节组成,第二句由5小节组成。B部是由自身带反复的A、B两段构成,其中的A段与A部的A段在结尾处稍有不同,变为了6小节。紧接弱起进入B段。而再现部又是由A段加自身变化反复的段落构成的乐部。
(三)作曲技法
这首优美的旋律由六度与五度的跳进音程引入,跳进过后接入上行音阶式的八分音符,又一个三度下行、四度上行的小跳音程,使旋律线条的起伏感平稳而灵活。14-16小节韦伯采用了同音反复的写作手法,将小字二组的D重复三遍。而15小节重复14小节的旋律。16小节同音反复后出现了一个音程由二度到三度到四度逐渐递增的旋律下行。随着旋律线条的起伏后,进入了短暂的转调,使音乐顿时新鲜了起来,出现了一个小的高潮。然后调性回归到bD大调,旋律经过一个八度大跳逐渐平缓了下来,紧接又是连续六个连续八分音符的同音反复。从第50小节开始到61小节全部用的是柱式和弦(众赞歌)的伴奏形式。声音表现更加丰满有力度,音乐的渐渐高涨,最后达到全曲的最高点,这也是这首歌曲最吸引人之处。随着旋律结尾处一个持续12拍的长音,低音声部的旋律线直线下行解决到T,高声部与低音声部进行的方向相反,大二度连续上行进行同时解决到主和弦,形成了两个相反的音阶式线条。这样的用法使得旋律在攀升的过程中更有根基感,不空洞、单一,而变得更有推动力。
四、音乐表现
《The music of the night》这首歌曲是魅影深情款款的唱出的全剧最优美的段落。由跳进音程引入的优美旋律在弦乐轻柔的和弦伴奏下,魅影唱出了在黑暗的地下,倾心于音樂渴望克莉丝汀能在自己的统领下实现成为歌唱家的梦想。圆号短小的连接句后进入第二段。随着旋律线条逐渐上升,音乐情绪渐渐高涨,更多的铜管乐器加了进来,最后达到全曲的最高点,这也是这首歌曲最吸引人之处。随着旋律结尾处一个持续12拍的长音,魅影拉下黑色帷帐,将克莉丝汀罩在其中。在半音化的变化和弦衬托下,黑夜神秘莫测的气氛被渲染的淋漓尽致。
五、结语
在《歌剧魅影》这部电影音乐剧中,韦伯将爵士、摇滚等现代流行音乐结合到古典音乐里,同时又保留了古典音乐优美绵长、极具韵味的唱腔。这些歌曲旋律简单、琅琅上口,却又能恰如其分的表达片中不同角色的内心独白。这也是整部电影中所有音乐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李贞华.音乐分析与创作导论[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3]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7.
作者简介:丁倩(1985—),女,山东泰安人,硕士,山东管理学院培训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