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建中拥有自己独特的钢琴创作技巧,他能将我国传统音乐元素,欧美古典音乐乃至现代音乐的曲艺技法在钢琴中完美结合,并且在他钢琴作品中体现出特有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价值的欣赏性。本文从钢琴元素里的五声音调和极具名族特色的多声性创作方面做出了研究,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其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性。
【关键词】王建中;钢琴作品;名族特色
前言
王建中,祖籍江苏省江阴市,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上海出生,他是我国近现代闻名的钢琴家,杰出的作曲家,音乐界的精英教育家。他一生主要创作钢琴作品,总共二十几部,另外还有艺术歌曲等其他不同体裁的作品若干部,他的作品融合了中西不同音乐特色元素,但是中国名族特色十分明显。王建中在我国现代音乐的作曲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在音乐教育上也带来了突破性的发展,不仅如此,他的钢琴改编曲也被人称赞不已。
一、王建中的钢琴曲介绍
王建中至今共有二十六部作品,其中二十三部钢琴曲,一部协奏曲,两部四重奏。具体创作年代如下:《云南民歌五首》-1958,《红旗渠畔》-1976《走进新时代》-2001,《小奏鸣曲I II III》-2000,《渔舟晚唱》-2003等。依据王建中作品的创作时间,可以大概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中期为一部分,这段期间使王建中的创作开始走向成熟。第二部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时代背景的影响,他的作品水平慢慢提高了,达到成熟期,第三部分为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这期间他的作品涉及邻域比较广泛,典型的体现出我国民族特色。由此可见,王建中是一个有思想的音乐家,担忧民族。
二、音调中的五声性民族特色
所谓音调中的五声性,就是以一个大二度音调与一个小三度音调所构成的三音组分为核心部分,并且这三音组是音乐的基础部分,有些人误以为五声性就是单纯指五声音阶,实际上音调五音性是指音调的基本运动规律,在我国古典音乐的体系中,也有六音阶和七音阶之说,但是五音阶还是骨干部分的,即音乐的主要旋律还是前面的三音小组,其他部分根据这些来拓展的,这也是我国音乐体系跟西方音乐体系所不同的地方。 在王建中的钢琴作品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感受到他对于我国五音性特色的运用掌握,他注重的是作品必须在五音性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而且可以简单的通过我们民族特色来区分欧美风格的钢琴作品。将民歌改为钢琴曲的时候,必须以民歌音调为主,或者直接采用民歌音调改变,更有可能在民歌音调的基础之上提升,比如在民歌《浏阳河》的五声C调改变为钢琴曲的时候会升到五声E调曲谱如谱例1所示。
谱例1 《浏阳河》的主题音调
民族乐器演奏的《百鸟朝凤》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典型的五声性音调,但是钢琴改编时运用E调作为装饰音,这充分体现了选择题材对五声性的影响。《梅花三弄》的引子部分既采用了分解式的主调,又运用了琵琶音韵,很好的体现出我国民族特色。《百鸟朝凤》曾经被誉为“我国历史上最具中国风的钢琴作品”,因为这首曲子主调式与我国传统音乐五音色的特点相符合,装饰音选择上体现出王建中作品的民族特色。
《情景》更是运用了八声音阶的组合模式,还采用了音型逆行的手法等,达到声音由远及近传来的效果,充分突出了民间音乐的传统风味。就目前钢琴作品来看,大多不遵循传统的音律特征,从而不容易这些作品的骨干音。但是创作者必须遵循五音性,甚至可以用苛刻来形容,所以在《情景》中还是可以感受到极具民族风味音调的五音性。目前,很多钢琴作曲家改变了传统的音调规律,尤其是运用很多的变化音和节奏错位的手法,还有五音性的倒影和逆行模式等,音乐主题相对以往转换更多,节奏对比也有所增加,因此现代音乐作品更具民族特色。目前,很多作品还添加了五音性的装饰音,甚至使其感觉类似古筝弹奏,名族特色性更强。
三、音乐作品节奏体现出的中国民族特色
所谓音乐的节奏,也就是我们日常中常说的拍子。作品的小节和标记可以体现出这种规律,但是在实际演奏的时候,不一定非要机械的按照这种节奏,还应该根据艺术效果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节奏中最重要的是重音部分,因为重音无论是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还是强调的程度不同,都会使音乐的节奏不同。节奏在狭义来讲有等节拍,自由节拍和复节拍这三个部分。自由节奏往往在音乐表演的快慢变化和我国古典戏剧散板中体现出来。在我国传统音乐中,均分律动的非功能性被大量运用在我国传统音乐中,在西方的音乐中又能体现出均分律动的功能性,这就是我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在节奏上的不同之处。而王建中在钢琴创作时,十分注重融合我国的名族音乐特色,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既有均分律动的功能性,又有非均匀律动的功能性,主要是运用两分法和三分法规则将两者融合并用的。规整拍子和变换拍子交替运用的方法经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因此音乐的节拍功能性和重音可以改变,使它们规律出现在演奏中,拍子也会频繁变化,最具经典的有《蝶恋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完美的改变节拍的功能性律动和重音的位置与强度,具体曲谱如图1所示。
图1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曲谱
现如今很多作曲家根据自己的个性改变作曲技法,更加创造性的运用节拍,例如,通过频繁变换乐曲节拍,附加节拍到演奏中,与偶然音乐结合,附加时值等等手法体现出音樂的节律感和不一般的表现力。就《情景》这首曲子来讲,因为重音做过处理,并且改变固有的节奏分组,变换拍子演奏,使得节奏对位多次出现在演奏中。而《歌五首》中,运用了拍子变换,节奏划分和不同节奏之间的变动的方法,尤此可见王建中对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十分出色。变换拍子的做法在《渔家傲-记梦》中运用得更加频繁,具体曲谱如图2所示。
图2
四、音乐作品中的音调多声性体现中国民族特色
多声性在狭义上讲就是复调音乐,在广义上讲,多声性包括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两种,也就是具有多个声调的作品,而我们在这里所说的钢琴作品的多声性是指广义上的。由于西方音乐的立体思维因素,使得音乐具有多声性特点,而王建中在创作时,非常注重音乐的优美旋律与立体感受融合在一起,于是形成了他作品中的多声性名族特点。在《云南民歌五首》和《跟哥》这两部作品中,都模仿了卡农的经典方法,充分表达出了两个年轻人相互爱慕,原想厮守的美好感情主题。在作品的前一部分主要运用的手法是局部模仿,而在后面主要是采用的手法是弦法衬托和声。王建中在自己的作品里很多都运用了不同音调的互相搭配手法;例如在《猜调》里,前面主打和弦陪衬手法,增强旋律的层次感,还将复调手法运用在低音部分,在后面旋律显然有所改变,即在D调旋律中加入A调和弦,当实际演奏时慢慢回荡复原调。《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中A调的使用,与F调行成了完美的复合调式,具体的曲谱如图3所示。
图3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中A调与F调完美复合
《军民大生产》中,将左“B”声与“F”声融合使用,并且很好的运用和弦音与“F”音的交替,最终达到旋律的复合调式配置效果,其曲谱具体如图4所示。
图4 《军民大生产》中,将左“B”声与“F”声融合
在钢琴曲改编时,要娴熟运用五音性与和声,通过钢琴将民族音乐中不能表现出来的和声效果展现出来。由此可见,王建中的钢琴创作与我国传统文化有补课分割的关系,完美的运用了西方作曲技法和传统音乐的结合,即具有智慧性,又具有艺术性,运用的装饰音更是在听觉上犹如古筝等中国传统乐器。
五、结语
王建中的钢琴作品完美的将音乐美与我国民族文化充分相融合,追求音乐美感和文化涵韵两者的内在统一,注重钢琴作品中的中国名族特色元素,在他的创作中很好的运用了音调中的五声性的特点和音乐的多声性特点,提高了钢琴音乐的意境美。他将我国古典音乐中的线性特征与欧美钢琴音乐中的立体思维融会贯通,将我国民族音乐元素和欧美乐器的音质相互补充,最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参考文献
[1]罗钢芹.王建中钢琴作品名族性风格分析[J].艺术研究,2013(02):71.
[2]雷蕾.王建中钢琴作品之名族风格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06.
作者简介:李莎(1982—),女,山东德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