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飞歌音乐特征及其社会功能探析

2015-07-04 13:40董潇潇
北方音乐 2015年6期
关键词:音乐特征社会功能

【摘要】苗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且能歌善舞的民族,它有着非常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飞歌”作为该民族民歌中的一种典型文化形式,萌生于山间且体现着苗族人民的喜怒哀乐,生动形象地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时期苗族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感情等风貌,是该民族文化与精神的载体和积淀。

【关键词】苗族飞歌;音乐特征;社会功能

苗族是具有丰富民族艺术与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苗族在古代是一个没有系统文字的民族,但是却有着让民族本身的历史文化传承下来的办法,那就是苗歌,是世世代代传唱的苗歌,苗歌是苗族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苗族民歌中苗族飞歌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与个性,它在苗族音乐中是一种重要的抒咏性山歌种类,具有代表性,故有“苗山无处不飞歌”之说。作为苗族民族音乐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苗族飞歌近几年来受到学者和专家们的普遍关注。苗族飞歌是苗族一种非常古老的歌腔。也是苗族人民在生产活动中创作的一种把音乐和苗语相结合的演唱形式。它在贵州,尤其是在黔东南的苗区得到非常广泛的流传,深受苗族和各族人们的喜爱。苗歌的曲调十分悠扬悦耳,演唱内容多姿多彩,表演形式多种多样,苗歌蕴含着苗族的精祌文化内涵,从而使独特的民族艺术魅力经久不息地绽放着。

一、黔东南苗族飞歌的文化特质

“苗族飞歌,“飞歌”是汉译,苗语称之为‘恰央(HXak Yangt),‘恰即歌,‘央即飞(‘飞字在苗语中的原意就是‘喊的意思),意为飞扬的歌声。” 黔东南的苗族有大多数人民是在半山腰上居住。为了反映生活状态和感情抒发,让开阔环境中的听者在较远距离能听得清晰明了,因此造就了这种高亢嘹亮、曲调明快、奔放豪迈、缭绕远方、感染力强的歌种。20世纪中页,在北京的中南海演唱苗族飞歌《毛主席来了》的苗族歌手阿泡,也因此跨上北京的文艺舞台,苗族飞歌也因此传遍祖国大江南北,在各个地区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如今,在苗族聚居地的山间田野到处都可以听到传来的山歌,人人都爱唱歌,人人都会唱歌,苗族人们会情不自禁的把飞歌的旋律融入到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例如划龙舟、过苗年、送客、歌颂祖国或者男女之间表达爱慕之情等。

二、黔东南苗族飞歌的音乐特征

苗族飞歌是一种高声演唱的歌,声音(演唱者)高亢洪亮。苗族飞歌在苗区各地旋律也都不同,但不同变化都是通过同一旋律发展来的。飞歌演唱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大多在节日、喜庆的酒宴上和男女青年游方时演唱,平时,亦在野外劳动生产中隔山对唱,互抒情怀。比如一首“送客歌”这样唱道:

“客人已走远,

犹如河上船,

顺水划下去,

木钩钩不转;

客人翻过坡,

无人来对歌,

留妹一人唱,

心里很难过。”

在山坡上唱飞歌,互抒情怀:

“登上高山头,

看到河水流,

山寨多青秀;

阿妹嫁过去,

成双无忧愁。”

游方散场时,男女青年互相道别时唱:

“母鸡孵蛋不离窝,

哥妹分别心难过,

分开去了场地冷,

久不来玩草成窝,

草木长高难行走,

草木长多路淹没。”

飞歌的歌词,一般在每首三十句左右。一首歌里,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八字句等最为普遍,这其中又以五字句居多。演唱形式多为单声部的独唱或二至四人的齐唱,如果两人两人高歌,则女用真声、男用假声演唱。曲调是基本确定了的谱子,拍节的长短与快慢也是基本确定的格式,但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挥有时也可以。一首歌曲以较慢的速度开始,第一句节奏先快后慢,拖音漸渐拉高并且拖长,第二句的节奏则是先快后慢,但拖音渐渐拉低并拖长,从第三句或者第四句起,用中速节奏唱下去,逐渐加快,当歌唱到主体部分的时候,用快速的节奏连唱。高潮演唱完之后,开始渐渐慢节奏以拖音唱一小段,随即接近尾声。当唱到最后一句或二句的时候,拖音渐渐拉低并且拖长。开头一二句,中间高潮前几句,最后收尾的一二句,一般都会有拖音。歌唱者可以根据自己一口气的长短来决定拖音的长短,这一个没有限制。飞歌整体特点是歌唱节奏非常自由、悠扬起伏,长音可自由按照歌唱者气息长短延长,句与句之间可以随意延长和休止,句内好用滑音级进,句尾收腔时习惯采用甩音,终止时常附带一声高昂热情的呐喊。

飞歌的曲调有20余种,调式不一,各有其特点,但相同点也非常的突出。多是以高亢激昂的格调,多为上下二段体的曲调结构。歌头就是上段,组成通常是由两个乐句,节奏非常自由,宽广而舒缓;下段是收尾,节奏鲜明、跳跃感十足并且气氛活跃,作为陈述歌词的主体部分。在结束歌尾之前,常以速度渐渐放慢作为拖腔,与上段的节奏自由相呼应,构成完整的曲调。其主要有挂丁、凯棠、湾水。挂丁飞歌在巴拉河流域比较流行,民歌是四声微调式,体现性格刚健,爽朗、热情、奔放。凯棠飞歌主要在凯棠、翁项、地午一带较为流行。民歌属于四声音阶羽调式,采用大致一样的一个旋律,两个声部以一先一后出现,摹仿式二部重唱、合唱。在任意延长位置是高音区,高昂明亮,开朗激扬。湾水飞歌,在湾水、万潮、炉山这些清水江北面地区比较流行,民歌属于四音阶宫调式。旋律进行连续四度、五度大跳,音型贯穿全曲。乐曲终止时音渐低。

特殊的旋律是飞歌的组要特色,产生于五度相生律制的飞歌旋律调式,同时也是属中国五声音阶体系的一个分支。徵调式用得较多,其他调式相对用的很少,更甚有些歌曲出现调式交替现象,但是最后一般都会在徵调式上结束。这样的歌曲调式结构和苗族的语言声韵以及演唱风格有关联。旋律以DO、MI、SOL(1、3、5)三音腔成曲者最为典型。另有一种四声微调式,调式音列为“5613”,但是,“6”音较少出现,并且处于弱音位置,只起装饰和过渡作用。例如,解放初期,土生土长的苗族优秀歌手阿泡、阿桑等的一首《毛主席来了》以其独特的魅力传遍了大江南北,后来被评为苗族民歌的标志性歌曲种类。这是一首典型的徵调式苗家飞歌,全曲总共出现四个音:“1”“3”“5”“6”。

整个旋律中用一个大三和弦音“135”,音域里分解进行这三个和弦音在“5—1”11度宽广的时候,性格明朗,大调色彩浓重,因其惯于在“1”上停留。“3”音常常以不太稳定的变化音的形式出现,但是往往出现在强拍上,且时值比较长,上行时采用缓慢的速度上滑进入主音“5”,下行时仍采用缓慢的速度渐进到主音“5”,产生半音的感觉。这个“3”音的上下滑进,均解决到主音,起到了中心枢纽的作用,使整个旋律集中、紧凑。其中“5”是整首曲的稳定音,即是主音,同时也是整首歌曲的核心音。其次“1”是仅次于主音的稳定音,在整个调式中起支柱性作用,“3”是不稳定的音级,但有向稳定音级倾向的特点。整曲的点睛之笔在从“3”走向到降“3”,这一段最具色彩的音,并且充分表现了苗家豪爽、洒脱、粗犷中带有几分细腻的性格。给人以即现代又古扑的美感,其独特的个性无以伦比。这种曲调进行、上下连续使用跳跃手法,给人以棱角分明之感,这就是飞歌音的浮动性。可以将每一音划分成音头、音身、音尾三部分。音头可能出自音身的上方小二度、大二度、大三度甚至纯四度而到达音身,在到达音身之后都惯有一个小二度或者大二度的音尾,一些收腔音的音尾是宽音程。另外,在速度徐缓时值较长的一些乐汇之中,上行“3”到“5”的小三度的连续前进,下行“3”到“7”的连续前进,构架成音势的增长与退落,可以说这种装饰型表现形式是运用在歌唱中的一种夸张手法的结晶。通过对飞歌的音和旋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看出,“凯棠飞歌”属“6135”四声音阶羽调民歌,以基本相同的一个旋律二声部一先一后摹仿式二重唱为主要演唱特征,旋律进行中常以五度、八度大跳跃出现,使其更加明朗,奔放。“黄平飞歌”属“1256”四声音阶宫调式,旋律进行连续使用四度、五度大跳跃,“265252”音型贯穿全曲。此外,挂丁、雷山、施洞、反排等地“飞歌”在音阶调式、旋律进行等方面虽各具特色,其共同特点有曲调流畅、情调开朗、手法精炼、用音单纯、手法精炼、曲式完整等,苗族人民开朗豪放的性格特点和真挚流露的思想感情被充分体现。

三、黔东南苗族飞歌的社会功能

苗族飞歌与苗族人民的风俗活动紧紧相扣,它不仅带来的是听觉的享受,更是苗族人民精神的寄托,几乎覆盖到他们的全部生活。喝婚酒,立新房,庆孩子诞生等等喜事,都会有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主人家摆上许多道拦门酒迎接客人的到来,客人们在喝递来的酒时,妇女端着拦门酒需要唱颂飞歌:“放排浪水涌,見客心激动,端杯酒敬客,情在酒杯中!”住了一两晚后的客人们,要返家时,主人还需要摆上几桌送客酒,妇女任然端酒唱颂飞歌送别客人:“客人要返家,请喝酒一杯,主客情意长,情深不忘怀!”飞歌与苗族人民的聚居区文化和谐共生,但学者请教他们歌唱气息的运用和发声技术时,他们的回答却是:“她们唱歌时从来不去想自己的声音好坏与否,只是真实情感的流露。”这种古老的歌种贯穿于苗民各种活动中,表面上看,飞歌只是一种民间演唱方式,但在“以歌养心”的苗族人民心里,飞歌的意义决不仅仅限于“歌唱”和音符的跳动, 更是用来表现和反应原生态“情由心生,声由情寄”的淳扑民风和劳动人民的情感、生活体验以及精神世界的。无论从音乐、语言、历史、民俗等方面苗族文化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而苗族本土特色民歌及其所代表的该民族的文化需要有继续壮大的基础。虽然飞歌的曲调显得纯粹和简扑,但是给人带来强大的震撼力往往是意想不到的。也许正是因为具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的飞歌,不仅限于苗族人民喜欢飞歌,飞歌美妙的韵律也使各地各族人民为之倾倒,在世界民歌大家庭中飞歌甚至也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不仅歌唱家为之歌唱,演奏家也为之进行演奏,就连作曲家们同时也都为之痴迷,流连忘返,进而获得灵感创作出了大批采用飞歌为素材的各种作品,并且中间一部分广为流传,成为经典。同时,飞歌也为黔东南地区的旅游经济提供了很好的媒介,许许多多国内外游客来到黔东南地区,必须要欣赏一曲正宗的苗族飞歌才会感到真正深入到苗族的本土,也才感受到苗族人民的热情豪迈;中国最大的苗寨—西江,一座代表着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故土,渲染了大量优秀的苗族文化,其苗族飞歌也成为了西江苗寨的重要特色之一,在西江的鼓场上,当地的苗族姑娘们也会在此给游客们展示苗族飞歌,让游客们欣赏到最具著名的苗族荟萃。如今,黔东南苗族飞歌也正走出贵州,走出国门,最终更要走向世界,带给全世界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各族人民们苗族的精华和多彩贵州绚烂的画廊。

四、结语

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是陈钢于1975年改编,这首音乐作品我们耳熟能详。飞歌这一“种子”因素在它每一段旋律都有表现。音乐一开始就根据飞歌旋律作引子,速度自由、嘹亮,一瞬间让人如同身临山峦起伏的苗家寨子。《山林》钢琴协奏曲,刘敦南作于1979年,作品是大型套曲,由三个乐章组成。品鉴这部音乐作品,一些重要的位置飞歌的主题从始至终占据着,有时甚至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乐曲想要体现的“山林”的形象更加生动、明确、清晰。苗族飞歌常常以片断的形式使用,但也许起到的效果更是意想不到的。积极地发展专业的音乐创作,这是在保护传统音乐遗产的同时更应该做的,这样不但音乐作品的量甚至种类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同时又适应了时代潮流的变化,使其赢得的受众面更为广泛。这样才能确实的符合“双百”方针的要求,并且也仅有这样。在飞歌保护以及传承方面《苗岭的早晨》和《山林》的成功创作与流传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参考文献

[1]滕非.苗族飞歌的意境美[M].群文论坛,2011.4.

[2]邓康明.关于苗族飞歌、情歌的简析[M].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1.

作者简介:董潇潇(1991—),女,苗族,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民族艺术(少数民族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音乐特征社会功能
论莫扎特咏叹调音乐特征和演唱方法
基层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探析
理性中的即兴随想
壮族(布偏)天琴文化的社会功能探微
浅谈爱德华·邦德《李尔》中的“布莱希特式”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探讨
浅析陇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中国当代古风音乐曲式形态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