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若
在书店遇见“大学者随笔书系”的几种书,不觉眼前一亮。大学府的大学者,是令人神往的;大学者的小文章,更是使人备感亲切的。
有人说过,读“大家小书”,就像吃补药,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我读“大学者随笔书系”,也是这样的感觉。
“大学者随笔书系”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丛书,已出版三十余种。有王佐良的《心智文采》,冯友兰的《理想人生》,周一良的《书生本色》,顾颉刚的《人间山河》,朱自清的《文明素养》,林徽因的《和平礼物》,许地山的《空山灵雨》,郁达夫的《伤感行旅》,闻一多的《历史动向》,顾随的《诗书生活》,胡适的《再造文明》,还有蔡元培的《新人生活》,徐悲鸿的《中西笔墨》……每一部都汇集了一位大学者最隽永温馨的短章。书名虽非作者自定,却是编者精心把握的杰作,所以最能反映各位大学的个性特色,无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我边读边写下一些话,而后又连缀成篇,虽然不是画龙点睛,却都是流自心中的真感受。这样,便等于每读一本书写一篇随笔,合集后取名《师者》。
有人问:凭什么将一本书浓缩为一篇文章?我的回答是:凭着感觉和感受。更何况,不管是何种方式,只要有接触,就会有感觉和感受,写出来,便是文章,更何况是读大学者的心得,近距离感受大学者的心灵呢。
“丛书”中收入的大学者,有的我神交已久,可以说是老朋友了,比如胡适、冯友兰、叶圣陶、郑振铎、朱自清、徐志摩、林徽因、朱光潜、沈从文、许地山、郁达夫、顾颉刚、顾随等,多年来不断读他们的书,有几位的书几乎是读完了的;也有的接触不多,甚至是初次接触的新朋友,比如王佐良、周一良、赵鑫珊、徐梵澄等,认识他们是一大收获,好像在面前又展现出一片新天地。比如,读徐梵澄先生的随笔《古典重温》之后,又搜求到他的《五十奥义书》翻了翻,还读了可谓其弟子的杨之水的《梵澄先生》,而且引着我读了杨之水的好几本书。我对徐梵澄先生既有一种老神仙、老佛爷的感觉,又有一种很朴实的普通人的感觉。我只写了他朴实的普通人的一面,题目是《梵澄先生名下》,或者以后还会写写对他的老神仙、老佛爷的感觉。
我多次看到和听人说过,在书房里读书,是一个最自由的世界。可以随意看这一本,或者看那一本,读这一篇,或者读那一篇;可以随心所欲地与书中的古今人物、天上地下、人与非人进行广泛交流,由此享受最惬意的享受。我经常这样享受,在享受的同时,还随意在书上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次读“大学者随笔书系”,开始是无意识地随时写几句所感,朋友看到后说有点意思,后来又较有意识地写下较长甚至成篇的话。再后来,又抄出移到报上去发表,反映还算热烈。再后来,送给朋友的小册子在《山西日报》和《经济日报》刊出一些,许多朋友看后来电话和短信鼓励,而且不乏激动者。比如合集在《师者》中的还有读郭沫若的《李白與杜甫》,韩毓海的《五百年来谁著史》。北京的一位朋友来信说:读了“谁著史”札记,想起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说自己被杜林牵着鼻子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各个方面,你是被这本书拖着论述了对世界的思考,走遍了世界和历史的各个角落。他接着说,更喜欢讨论“李杜”的那一篇,文字更凝练,思考更深刻,喷薄着真挚的情感,才思是奔涌而来的,令人不忍掩卷。再后来,大学者随笔书系的责任编辑王炜烨先生也成为我的朋友,也多有鼓励。有了这些鼓励和几位朋友的建议,这才生出正式出版的动意。
要出版了,编辑希望前面有几句算作序的话,才写下这样几句赘言,就此交卷吧。如果将我的感受集中为一句话,就是:各位大学者都是值得感受的,大学者每一篇随笔都是值得品读的。
【豆 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