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应凸显知识形成过程

2015-07-02 19:18吴新华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移项统计图例题

吴新华

一位知名教师执教一堂观摩课,只用了5分钟就把新课上完,接下来就是大量的例题和练习。因其“题型新,题面广”,“学生在不断地动手,课堂有思考点,学生紧跟老师”,听课的师生都比较满意。

上述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有其必然性。一是时代的产物,凭分数升高中,中考的命题知识点来源于教材,而初中有限的知识点经过这样的磨练,初中教师可以向学校、家长、社会交一份优秀的答卷。学生却苦了,极度不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二是从教学的过程看,削弱了数学知识点的产生、发展过程,过分膨胀其应用的过程,过分强调“框题型、对套路”,企图强化思维的定势,结果却使学生思维陷入单一的状态。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一定要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归纳,从而形成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自然接受知识。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加强知识探究过程的教学,充分暴露师生的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停留在表面上,或只看其最后结果是否正确。要全面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必须了解学生解题时的思考分析过程。如七年级学完“移项”的概念后,教师让学生解方程X+7=8,学生解得X=1,答案对了,但教师不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的。于是,教师问这个学生,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学生说X与7的和等于8,那么加数X就等于8减去另一个加数7,所以X=1。结论正确,思维的过程也不错,但是这种思维却仅停留在小学认知水平上,没有真正理解“移项”的意义,思维水平未提高。因而教师应调整教学思路,多把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暴露自己的思维,展现自己的思维,从而关注他们的思维。

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向学生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比较,看到教师思维过程中的失败,以及怎样从失败的困境中挣脱出来的过程。这样训练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注重真实情境的引入。合理的情境会让学生积极思维,增强学生的悟性,丰富学生的思维。笔者在2个班的教学中设计了对照实验,A班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形时,制作了课件,通过多媒体生动地展现这两种立体图形的侧面,而B班则没有使用多媒体,以讲解为主,教学效果明显不一样,B班学生答题的正确率明显低于A班。笔者又在B班引导学生动手进行实物操作,他们的理解障碍很快消除,学生在反思中说实物操作能最清晰地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注重知识结构的建立。概念的教学要注重把概念放在更大的框架内考察,公式的教学要注重公式的推导过程,例题的教学要注重题目中的分析思考、方法的多样化等,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如七年级“描述数据”的教学,要教学条形图、扇形图、拆线图,让学生学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就要让学生知道要制作不同统计图需要的数据,计算的繁简,对三种统计图的优缺点了然于心,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具体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三类统计图的直观效果分析讨论,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图的认识,达到教学目标,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

(作者单位:云梦县电教装备站)

责任编辑 林云志

猜你喜欢
移项统计图例题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要点过关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初试锋芒
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检测题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检测题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何选择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