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多维训练模式构建

2015-07-02 23:47刘樊德白景永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思辨能力构建

刘樊德 白景永

【摘 要】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结合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实际问题和改革趋势,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以形成性评价为保障、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思辨能力训练有机结合起来的多维训练模式,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思辨能力 多维训练模式 构建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144-03

思辨能力亦即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简称CT),作为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的能力。国内研究表明,个人的思辨能力不同于智力,不一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获得,但可以通过有效训练而获得。近年来,学生的思辨能力发展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同仁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国内外专家对各层次学生的思辨能力研究与日俱增。如文秋芳侧重于本科外语专业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及思维能力的思维模型和层级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有关专家、学者从各学科的不同侧面进行思维能力培养及其可行性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者试图通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所指的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等。《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强调: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思辨能力虽然不能等同于思维能力,但也能反映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由此可见,在外语教学中将学科教学内容与各种能力训练相结合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保证。

本文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集中关注高职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训练的理论依据、训练策略和训练路径,试图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以形成性评价为保障、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思辨能力训练有机结合的全新教学模式,为高职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对于思辨能力这一术语的理解和翻译,2009年以前国内专家如罗清旭等普遍翻译为“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2009年,国内著名专家文秋芳从词源的角度,经过认真考证和咨询,接受有关专家的建议,认为将这一术语理解和翻译为“思辨能力”更确切。文秋芳认为,思辨能力虽然不等同于思维能力,但涵盖了北伦敦大学校长Brain Roper提出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效推理能力和论据评价能力。思辨能力由认知能力(cognitive skills)和情感特质(affective dispositions)两个部分组成,是认知和情感的统一体。认知技能包括分析、推理和评价三种核心技能;情感特质包括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和坚毅五种性格特质。此外,文秋芳还提出了五条衡量标准:清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和灵活性。

(一)国外相关研究。西方国家对于思辨能力的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60年代。文秋芳认为,近20年来西方国家的研究,尤其是美国,大致分为几类:(1)界定思辨能力的分项能力;(2)构建思辨能力的量具;(3)探索高等教育中思辨能力培养的路径及其有效性。

1.思辨能力的界定。清晰界定思辨能力是研究思辨能力中各种分项能力的前提。在界定思辨能力的各种分项能力方面,比较著名的是“特尔斐”项目组提出的“双维结构模型”和Richard Paul提出的“三元结构模型”。“特尔斐”项目组经过两年时间,多轮讨论,求同存异,最终将思辨能力界定为认知能力和情感特质两个维度。他们认为,认知能力包括阐释、分析、评价、推理、解释和自我调节六项能力,其中分析、评价、推理为核心技能。情感特质包括好奇、自信、开朗、灵活、公正、诚实、谨慎、善解人意等方面的内容。“三元结构模型”主要由思维元素、思维标准和智力特征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思维元素包括目的、问题、信息、概念、假设、视角、推理等八种;思维标准包括清晰性、相关性、逻辑性、精确性、重要性、完整性、理据性以及深度、广度十项标准;智力特征(intellectual virtue)包括谦虚、独立、正直、勇敢、自信、坚持不懈、富有同情心、公正无私八项特征。然而,无论是“双维结构模型”还是“三元结构模型”都集中停留在判断、推理等逻辑层面,可操作性不强,显得有些抽象和空泛。

2.思辨能力的测量。为了测量大学生的思辨能力,了解大学生思辨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国外专家研发了多种量具,如“特尔斐”项目组研发的“加利福尼亚思辨倾向问卷”、“加利福尼亚思辨技能量表”,剑桥评估集体研发的“剑桥思维能力测试”,等等。这些量具虽然经过了多年的检验,其信度、效度较高,但任何一种量具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需要不断完善、测试和调整。

3.思辨能力的教学研究。国外专家围绕着思辨能力是否能教、如何教等问题,展开了系列研究,不仅研究了各学科(包括医学、生物学、护理学等)共同的思辨能力,也研究了各学科特需的思辨能力。2000年,Pithers 和 Soden总结了英国高等教育界在该领域的研究状况,指出了高校教学在此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影响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包括学生的智力因素、学生的学习环境因素等。

(二)国内相关研究。有关思辨能力方面的研究根植于西方,移植到东方。虽然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进步较快,成果颇丰。

1.理论实践研究。国内关于思辨能力理论研究最具影响力的是:林崇德的三棱结构模型和文秋芳的层级理论模型。2006年,林崇德提出了“三棱结构模型”,该模型中,思维的目的、思维的材料和思维的过程是思维的主要因素,此外还包括思维的自我监控、品质、认知和非认知因素等六个组成部分。文秋芳认为:“该模型的一个优点是将自我调节置于顶部,具有统管全局的能力。”2008年,在借鉴“双维模型”和“三元模型”的基础上,文秋芳提出了层级理论模型。该模型中,作者主张把思辨能力分为两个层次: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元思辨能力指对自己的思辨计划、检查、调整和评估的技能;思辨能力指与认知相关的技能和标准,以及与思维品质相关的情感特质。

2.思辨能力培养研究。国内有关思辨能力培养研究主要从微观教学手段为出发点,通过语言教学的各个侧面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如文秋芳、刘润清通过学生的议论文分析大学生的思维特点;韩少杰、王小英通过精读教学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李莉文通过压缩技能课的课时比例、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等。随着有关思辨能力的研究不断纵深发展,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都充分认识到,影响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就思辨能力培养而言,单从语言教学的各个侧面进行研究是不够的。韦晓保构建了一个多维培养模式来提高外语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刘晓民则从营造课堂气氛、依托课程内容、加强自主学习等方面构建一个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

二、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需要指出的是,高职教育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一,目前政府虽然已经加大了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无论是政策上还是资金上都大大地超越了以往,但各所院校在落实政策上还有待加强。比如,校企合作仅仅是学校为企业解决“用工荒”的问题,学生的实习成了“打工”,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其二,学校的职证教育与企业培训分离,这方面社会科学类高职院校表现得最明显,具体地说就是学生虽然持有职业资格证,但不能实现零距离就业。其三,高职教育质量监控不到位。高职教育的质量问题虽然引起了普遍关注,但由于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不同,办学水平良莠不齐,其教育质量也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教育质量只能由各学校把关,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育质量的监控主要通过教学评估来实现。因此,高职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以语言基础知识学习为主线。到目前为止,高职英语教学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包括课堂学习、课堂实践,辅以各种各样的课外实践,比如英语演讲、英语角活动、英语夏令营、英语视听说实训,企业能提供的实训机会少之又少。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只能以学生实际情况,包括语言水平、个人喜好和个人需求等进行教学。由于高职学生语言水平参差不齐,语言基础相对薄弱,课堂教学只能以基础知识学习为主,在帮助学生掌握一定语言知识的同时,辅以适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以上做法虽然没有违背语言教学的规律,但学生语言知识的欠缺,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约束,学生奔命于完成各种学习任务,缺乏对所谓“权威”的质疑和挑战精神,以致师生间难以实现平等交流,教师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的培养就难以顾及。

(二)以语言技能训练为核心。从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高职英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包括基础阶段和专业阶段。基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好语言基础知识,加强语言基本技能训练,为专业阶段打好基础。专业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好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英语知识,掌握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语言沟通技巧,为职业服务。高职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所谓“实用”就是在高职阶段学习的英语知识适合于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所谓“够用”就是学生掌握的英语技能能满足未来职业的需求。以技能训练为核心,就是在英语教学中训练学生表达流利,包括口头表述和书面表达,能进行有效交流,能促进各种目标的实现。因此,高职英语教学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无可厚非,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以职证考试通过率为标准。如上所述,我国高职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尚不完善,但事实上,任何一所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都受到多方面的无形监控,如来自企事业用人单位的人才质量反馈、学生就业率、学生就业满意度、学校办学的社会美誉度,等等。就用人单位而言,它们首先考虑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学历,是否具备执业资格,至于能否胜任所从事的工作只能看学生的工作能力;学生的就业率可以通过数字体现,一般情况下学生拥有的证书越多,就业的可能性就越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可以通过就业后的薪级水平、工作条件、晋升机会等方面来衡量;学校办学美誉度主要来自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成就,成才的学生越多,学校的美誉度就越高。就学校教育而言,实行双证或多证教育无疑成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换言之,学生持证率越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就越高。同样,高职英语教学无形中以学生通过各种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的通过率、以学生拿到各种英语职业资格证书的比率来衡量高职英语的教学质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模式决定人的行为模式。高职阶段的教育,时间紧,任务重。学生的认知、分析、评价、推理等能力不可能短期内培养起来,思辨能力的提高无从谈起。

三、思辨能力多维训练模式构建

高职学生虽然在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评价能力、推理能力等方面不能等同于普通本科大学生,但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取向、能力要求、服务面向等方面与普通本科大学生并无二致。因此,高职阶段,特别是英语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

(一)以就业为导向。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了“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基本原则,其目的在于“重点提高青年的就业能力”。在英语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就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还要适当增加语言背景知识、职场相关知识,不断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推理等能力,培养学生敢于交流、敢于质疑、敢于挑战的精神,培养学生自信、勇敢、好奇、正直、谦虚等情感特质。自信源自个人对事物的了解;勇敢源自个人的能力;好奇心源自个人的探究精神;正直源自个人对事物的评价;谦虚源自个人的知识面,等等。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个人成长历程和未来发展空间。

(二)以技能训练为核心。高职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以技能训练为核心,就是在教学中围绕这个核心,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分析技能、评价技能、推理技能、沟通技能、合作技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不排除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间平等交流,通过话题导入、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分组讨论,综合评价等手段,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无意中得到提升。

(三)以形成性评价为保障。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亦称过程性评价,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详细记录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作业成绩、测试成绩,参与课堂活动情况,并以学生的个人记录和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科成绩。这种评价方式与单以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学科成绩的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assessment)相比更具有科学性。形成性评价模式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克服各种不利于课堂学习因素的干扰,有效促进师生间的平等交流,确保各项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为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保驾护航。

(四)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思辨能力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思辨能力的训练与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是有关专家验证并提倡的有效方式。就国外有关思辨能力训练而言,美国曾在高校里开设专门的培训课程,效果不错,学生也很喜欢;到目前为止,在我国绝大部分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思辨能力培训课程。以学科教学内容为依托,在学习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训练的过程中,通过话题导入、项目研究、任务驱动等方式,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思辨能力各种核心技能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各项情感特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做到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两不误。

综上所述,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外语教学中,根据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通过话题导入、小组学习、互助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创设语言环境、任务驱动、场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信、勇敢、质疑等情感特质;通过形成性评价模式,全程记录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及时提出有效的个人提高建议,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率,从而促进师生间的平等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以形成性评价为保障,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思辨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全新的多维训练模式,将有效促进学生思维模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Paul R , Elder L. Critical Thinking: Learn the Tools the Best Thinkers Use [M]. New Jersey.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6:20

[2]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理论及测评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3]文秋芳,等.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

[4]韦晓保.促进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多维培养模式构建——基于一份调查报告[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8)

[5]林崇德.思维心理学研究的几点回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6]文秋芳,刘润清. 从英语议论文分析大学生抽象思维特点[J].外国语,2006(2)

[7]韩少杰,王小英. 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2009(6)

[8]李莉文.试析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J].中国外语,2010(6)

[9]刘晓民. 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外语界,2013(5)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A276)

【作者简介】刘樊德(1965- ),男,广西大化人,博士,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亚太地区国际问题;白景永(1964- ),男,广西宾阳人,研究生学历,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外语系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及应用语言学。

(责编 吴 筱)

猜你喜欢
高职英语教学思辨能力构建
大学英语写作思辨教学策略研究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高中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谈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英语教学研究
克拉斯沃尔分类法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及其应用
初探交际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原声电影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辅助功能分析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