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黄乐园
摘要: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我国迈向公民社会的步伐也在加快。公民社会不仅需要建立一套与之相应的民主建制,而且还要不断培育该机制运作所必需的公民意识。在公民社会中,公民意识是其最主要的标志。作为公民社会的特质,公民意识的培养有着不同的方式,在当代中国,主要是通过公民教育来引导疏通。就公民教育来讲,又有很多内容,其中包含的公民意识培育是公民教育的核心。
关键词:公民意识;公民教育;公民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6018302
公民意识培育就是培育出具有公民意识的良好公民。这个所谓的良好公民,最起码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公民角色,并且能够自觉地履行公民责任。只有这样的社会,才是公民社会。
一、公民教育中公民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公民意识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总体上还是属于偏低的水平。当前的公民教育中,主流是普及公民意识的教育,但也出现了一些过度化的现象存在,例如狭隘的民族主义,尽管有这种过度的现象存在,但还是掩盖不了我国整体公民意识缺失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还长期困扰着我们。笔者在这里要研究的是公民教育中的公民意识现状,而现阶段公民教育又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通过访谈调查,除了公民道德意识普遍高以外,其主人翁意识、自由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均很低。这表明公民意识还很薄弱,总体状况不是很乐观[1]。绝大多数的人还不了解公民角色,还处于被动的不自觉状态,而不是理性自觉。
公民教育中公民意识的缺位,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意识不强。普遍人都认为自己左右不了政治行为,或者认为政治与自己没关系。只有当自己的权利受到威胁时才会关注自己的利益,才会去考虑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在剩下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一种互不干扰、相安无事的态度。二是公民的责任意识不强。公民很少认识到自己的公民角色所代表的深层内涵,更不要说去怎样履行自己的公民责任,只是一味地向社会索取,坐享其成,搭便车,不想奉献,公民的理性化意识基本为零,公民在公共领域和公共事务方面的责任更体现不出来。
二、公民教育中公民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1.历史原因
对自身的认同是公民意识形成的基础,也即是我们所说的主体意识。当前我国公民的自我认同意识尚待提高。这也难怪,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的国家,公民意识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全世界都属于国王,在世界各地都是国王的仆人”,所有人都是封建帝王的奴隶。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就成为一种顺应天命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到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状态,但是很不彻底。根深蒂固的专制思想还是占据主导地位,专制主义时不时会出来兴风作浪。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但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我们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是盲目跟风走了很多的弯路,社会控制达到了最顶级的状态。我国一直是个农业大国,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造成了公民缺乏自我认同,不认识自己身为现代公民的角色。在实际生活实践中,封建的臣奴思想依旧很多,民众无法真正认识到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对自己作为社会主体地位的认识不明确[2]。而我们目前只重视思想政治和素质教育,对公民意识教育虽有强调,但在实践上仍然没有开展落实。
2.现实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迅速发展,这是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实行市场经济,为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契机。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条件影响下的一些不良现象的渗透,表现为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丧失社会公德,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思想受社会控制强,且人们思想比较单纯,依靠高度严密的思想教育工作就可以弥补思想意识的不足,提高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实行市场经济后,人们的思想变得灵活起来,国家也倡导创新,人们的思想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再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来改观公民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不足,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并没有收到实际效果。同时还由于我国立法落后,公民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不是立法空白就是公民不懂法,法律宣传不到位。
三、强化公民教育对公民意识培养的对策
1.加强综合管理与协调家庭环境
每个人都生活在家庭中,家庭是一个人一降生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是每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在长期的家庭环境的作用下,父母的处世态度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子女。在家庭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公民的个人人格、价值态度等会受很强的引导力。可以说,家庭是我们每个人最先接触的地方,也是最早对我们实施教育的地方。所以,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榜样,以身作则,提高孩子的公民意识。要想正确提高子女的公民意识,家长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公民意识素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为孩子树立榜样,肩负起第一任老师的职责。为了更好地让家庭发挥作用,我们应该对家长进行关于公民意识的培训,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同时,家长还要配合好子女在学校所接受的公民意识教育,使公民意识可以真正地得以培养。这样加强学校和家庭的综合协调,笔者相信子女的公民意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也为以后在社会接受公民意识教育奠定了基础。家庭教育是公民意识教育的启蒙,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3]。
2.改进学校教育中公民教育的方法
与家庭相比较而言,学校所进行的公民教育更加的专业化、系统化,它是公民教育的专门培训机构。学校可通过系统的公民教育,塑造学生对于公民意识的初步规范认识。学校公民意识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其主要特点也就是专业与系统。通过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可以使学生掌握身为一个社会公民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参与社会的基本能力,也即作为公民的基本角色认知。就我国当前的公民教育来看,问题在于过于死板,只注重单方面思想灌输,而不注重对方的接受能力,所以我们要加强学校教育的创新和灵活讲授。现在我们有很多学者都提出了所谓的生活中的公民教育。
3.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
大众传媒是我们现代社会接触最多的一种传播渠道。它是以现代通讯技术为依托的,它在传播文化和信息符号的同时,也引导了文化的发展方向。它就是通过新闻报道、舆论宣传等方式,传播讯息,达到吸收公众注意力的目的,可以增加公众对此的了解和关心程度。要实现公民教育的预期目标离不开有利于公民教育的社会环境。大众传媒在这方面起着更加直接并且有效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传媒的这种直接特性来引导民众的公民意识。最终的目的是能够让民众自觉地履行自己的公民责任,这样才能让整个社会笼罩在浓厚的公民社会的氛围中。
4.相关的政策规制使公民意识培养规范化与良性化
公民教育的进步很慢,这一现象与缺乏系统支持密切相关。博登诲默指出:“那些被视为是社会交往的基本而必要的道德正义原则在一切社会中都被赋予了具有强大力量的强制性质。这些道德原则的约束力的增强,是通过将它转化为法律规则来实现的。”同理,公民意识的积极作用只有在一定的制度条件下才能发挥出来。目前,公民意识的积极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没有可靠的制度保证是一个重要原因。
民主、法制、科学是当今社会的主要标志,也是现代人类文化的重要成果。“其中,法治秩序的确立,有赖于法治意识、法律规范两个层面的共同推动。法治秩序在构建现代文明社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人类的实践活动离不开制度规范,教育活动更加需要制度规范为其开展提供基本要求、规则和保障。公民意识作为上层建筑反映着经济与政治的状况,并且是由其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以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为公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根本保证,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在国家经济社会管理当中的主人翁地位并赋予公民广泛权利及基本义务,为我国公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基础,这极大提高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4]。
通过对公民教育对公民意识影响的研究,发现了公民教育中尚存在不利于公民意识发展的问题,公民的公民意识还不足以承载一个国家的兴旺,这主要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造成了我们现阶段公民意识培育的落后。公民意识培育关乎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是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公民的公民意识增强了,将使一个国家更为强大,因此我们务必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作为培养公民意识的出发点,家庭在对年轻一代进行公民教育的过程中起着紧要的作用;作为实行公民教育的最重要场合,学校肩负着最为全面的使命;而传媒作为最广泛的传播方式能让公民教育触及每一个角落,为公民意识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推动公民意识可以更加规范化地进展,这样的公民教育也可以深入加强社会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秦树理.国外公民教育概览[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66.
[2]肖扬.聚焦公民意识访谈[N].光明日报,19951123(1).
[3]袁庆华.论青少年公民意识培养的意义[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6).
[4]黄稻.论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时代意义[N].光明日报,20011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