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
摘要:应用型人才重专业、强技能的内在特性必然强化专业教育在整个教育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但这样无疑会在某种程度上弱化学生的人文知识及外语能力的水平。而新时期对高校人才的要求,则是既要专业强、素质过硬,又要在外语水平过关。所以,作为高校必修课的大学外语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要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加大改革力度,着力培养学生英语的听说能力,构建新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校园英语文化则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校园英语;人才培养;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6001002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4年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此次会议主要是解决当今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同时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学校转变。此次会议点明了,国家发展及强大取决于国家对于人才的培养,而有创新意识、有进取精神、有专业素养且知识全面的人才更是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软实力。但是如何能够培养出知识全面的人才,大学则毋庸置疑地承担起这样的使命。
虽然大学费尽了心思,但事实确不容忽视。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习得与外语水平的获得有时并不呈现正相关。实践证明有很多专业素质过硬的学生,外语则成为了他们的软肋——会写,但不会说;会做题,但不会应用。究其原因,有主观因素但更有客观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1]确实,在外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初步获得语言的音、形、义后,通过外界环境的刺激与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其语言掌握的情况。但在英语为非母语国家的大学校园中,如何创建这样一个适合英语学习的环境;如何让学生走进校园便能感知到外语学习的氛围;如何让学生分分秒秒、时时刻刻碰撞到外语的火花,让英语逐渐成为师生们交流的一把利器,这需要教育者们的认真思考。因此,本文从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出发, 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 探讨新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
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2]
上述的要求说明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要打破现有的教学态势:要改革仅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要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听和说的能力。但从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是很难达到这一目标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内容多。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对于外语的教学也越来越重视。虽然如此,但是大学对于外语教学的课时量却没有增加,现有的授课数量已稍显不足。雪上加霜的是:素质教育要求减少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数,更加突显了大学外语教学的课时量不够的问题。从而造成了教学内容多与课堂教学时间紧迫之间的矛盾。
(2)教室人数多。大学英语教学目前仍以大班授课、课堂学习为主,教师往往因为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必须减少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及提出问题的次数。因此,课堂上,学生们不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而课下,由于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及操练的机会,更是大大地削减了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作为民办院校,其生源为三类本科生,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水平也良莠不齐。况且,民办学院的学生大多家庭境况较好,叛逆心较强,依赖性较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那么,如何善加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弥补课时的不足,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本文认为创建良好的校园英语环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克拉申的“语言假说”理论
环境的创建是提高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举措。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的“输入假说”认为:“语言在输入的过程中应该遵循‘此时此地的原则,即,在语言输入中所输入的语言信息都应当是真实的,语言习得只有在真实的语境中才能产生。只有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语言交流才能够排除母语的干扰,达到音、形、意等各个层面的一致,从而体现出有效的意义。这一原则可以使学习者不再有意识地考虑所学语言的形式,不再花更多的时间和气力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和互译,更容易使学习者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3]
三、主要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目标
校园英语主要以校园作为外语学习的主要阵地,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教师的“教”为主导,以“英语信息”为辅助内容,充分利用学生在学校的每一分钟,开展能够满足学生心理所需的多姿多彩的英语文化活动。因此,通过我院校园英语文化的建设和研究,可以取得以下目标:
(1)使英语教学能够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拓宽其教学的阵地,重视校园英语文化对于学生外语学习的辅助作用,构建一个学习氛围浓厚、层次多样、文化活动多变、参与人数更多的语言学习环境,从而锻炼学生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
(2)促进校园英语文化和课堂教学环境的有机结合,改善教学效果。
(3)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由“有意学习”发展到“无意习得”。
2.研究内容
校园英语文化环境的建设应着眼于全面规划。既要体现我院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语言习得的规律等方面。英语文化建设要与学校的总体建设相适应,还要迎合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因此,我院的英语文化环境建设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营造统一和谐、快乐的英语环境。将现有的学校广播站、晨读、英语沙龙、第二课堂、晚自习等形式及活动进行安排设计,创建一个充满英语的校园环境。让学生走在校园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领略到英语的魅力。能够随时随地使用英语交流,让英语成为母语之外的又一便利的交流工具。
(2)不断开拓及创建新的校园英语文化版块,完善校内各文化版块的建设及运作管理,发挥教师及学生在校园英语文化建设中的能动作用,从而实现校园英语文化与学习者的交互推动作用。
(3)促进校园英语文化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改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 “被动接受” 的局面,使其在校园英语的大环境里参加、学习、感知一系列和英语有关的活动,没有时间的限制,没有心理的束缚,在愉快的语言环境里自由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从而达到英语综合技能的提高,特别是语言交际能力。
(4)推进“听”“说”教材的建设。结合民办高校及学生的特点,适时编写适合学生实际的教材。教材既要体现思想性、趣味性及娱乐性,又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也能使学生学到许多跨文化的语言知识,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实现语言学习的目的。
四、具体实施计划
前期准备阶段(2014.5—2014.9):设计该项目的实施方案,拟定具体步骤项目,相关的理论学习与研究,调查当前我院学生英语的实际水平、英语教学现状以及现有的教学资源等。
校园英语文化建设阶段(2014.9—2015.12):总结阶段成果,发表论文,相关“听”“说”教材的编写,英语广播站、晨读、英语沙龙、英语广场等的建设、完善与使用。
总结成果阶段(2016.1—2016.4):总结项目结果,发表论文,从师生两方面反馈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包括:态度、动机、成绩等,总结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情况。
总之,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学习英语的平台,为学生创造一个尽可能说英语的空间,从而使学生养成用英语去思维的习惯、用英语去交流的能力,从而达到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虽然上述思考还不尽完善,某此细节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地修正、改进,但期望通过对我院校园英语文化的建设能够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能够使专业与英语有机结合,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语言应用能力,使英语教学在实现学生职业发展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喜梅.隐性课程发挥德育功效的心理学基础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2.
[2]王景.应用性本科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4).
[3]戴明忠.克拉申“输入假说”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2).
[4]李娟.让英语教学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阵地[J].东方青年,2011,(10).
[5]杨正翠,王军.略论外语学习者目的语文化意识的培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