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东
摘要:赫伯·里德是英国著名的艺术理论家与艺术教育家,他出版了被人们称作为工具论的《通过艺术的教育》这本著作,该书的核心理念就是认为艺术教育活动应该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与自然特性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精神,进而养成和谐的人格。里德的这种和谐创造的人格艺术教育思想对于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有很多值得借鉴与发扬的地方,给予高校艺术教育非常有价值的启示,能够更好地解决当前高校艺术教育中一些不足之处,从而促进我国高校艺术教育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赫伯·里德;艺术教育理念;高校艺术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6001202
一、赫伯·里德的艺术教育思想
1.形成背景
赫伯·里德的艺术教育思想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背景,即社会教育背景与学术背景。就前者而言,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的完整性发展,在人性受到压抑的情况下开始探寻根源,试图以教育的手段来促进个体的独特性与自由性发展。加之当时的教育体制也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所压制,并暴露出不少矛盾,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于教育的重新研究与探寻,很多教育家开始呼吁要发展自由、个性以及和谐的教育模式。从后者方面来看,里德的艺术教育思想主要受到了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和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理论的影响,而且现代艺术观也给予其极大的影响力[1]。这些都使得里德的艺术教育思想重视个性发展,重视原创精神的发挥,在他的眼里,优秀的艺术家必须是具有创造力的个体。
2.理论依据
里德的艺术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主要有这么几种: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格式塔心理学、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以及荣格的心理学。就柏拉图教育思想来说,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这本书的开篇中就提到了探讨的主题并不是创新的主题,即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柏拉图早就对该主题进行了系统且明晰的解说。从这个方面来看,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显然对里德的艺术教育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柏拉图是一个思想家与教育家,他提倡基本素质教育理念,认为人的德、智、体、美应该协调发展,而且非常重视文艺教育,认为审美教育可以让人变得更为平静与和谐。而里德由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也追求人心灵的平静与人格的重塑,且认为文艺可以起到维护心灵健康发展的作用。这显然是受到了柏拉图教育观的深刻影响[2]。此外,里德的艺术教育思想还受到了格式塔心理学、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以及荣格的心理学等的多重影响。其中,里德从格式塔心理学中获得了艺术教育可以弥合与统一分裂的人格这种教育观,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中看到了统合的潜意识形式,从荣格的心理学中对人类心理结构进行了更为透彻的分层,并认为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实现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的统合,是一切平衡与智力统合的基础所在。
3.主要内容
里德的艺术教育思想中,主要是指通过一定的艺术教育活动或借助于艺术工具和手段来保护儿童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从而实现其人格的统合与和谐。在里德看来,艺术教育活动并不单纯局限于其艺术本身,而应该要包含对个体人格与个体心灵的人文关怀。艺术教育应该以人性观作为根本基础,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独特潜能,要能够让学生进行自然且自由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只是一个旁观者,学生才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所在。教师应该避免受到自己主观意志的影响而要立足于学生本身来让学生表现出最大化的个性特征,这样的艺术教育教学将会减少或避免艺术教育中的技术性因素对于学生创作的压制,而让学生能够放开胆量地进行自由创作。教师应该弱化艺术教学的统一化要求,从而促使学生表现出最大化的个性创造能力。因此,里德的艺术教育思想中就包含了这样的教育目的,即要通过改变既定的教育制度来解除人性受到压抑的状况,要让人通过接受教育来实现本来的自我,并在发展个性的同时,也能够具备一定的社会意识与相互性,并具备健康的心理状况。换言之,里德的艺术教育宗旨就是要把人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让个人独特性与社会统一性实现协调发展。
二、赫伯·里德艺术教育思想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启示当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处于主动教学的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教学现状严重压抑了高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在整个教学双边活动中处于劣势地位,过多地重视艺术技能方面的培养,难以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因此,我们必须改进高校艺术教育模式,有选择地借鉴里德艺术教育思想中的精华部分,适度调节师生间的主动与被动关系,弱化传统意义上的单向教授,引导并刺激学生进行主动式学习,从而成为艺术教学中的主体群体。促使学生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不断拓展自己的艺术创作空间,彰显自己的个体化特征。
1.高校艺术教育要尽量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传统的高校艺术教育体制下,学生们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将会逐渐丧失对于艺术的学习兴趣。究其原因显然是既定的教育模式让原本较为热爱艺术的年轻大学生在技术性教学的压制下,慢慢感觉这种偏重于技能的艺术教学活动乏味而枯燥,他们个人的感受被严重忽略了。这实际上是把艺术教育进行了艺术与科学的人为分裂,即让艺术教育成为了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的分割体。高校很多艺术教育中十分强调学生要能够掌握艺术技巧,但是,却把他们作为个体人的情感与创造力等严重弱化了[3]。长此以往,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将被慢慢消磨掉。这与里德所处的时代中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的分离是类似的,他认为艺术教育能弥合二者间的裂缝。那么,我们就应该从里德的这种艺术教育思想中汲取精华,要重视人文关怀,努力促使被分割为感性与理性的艺术教育再次实现统合。事实上,中共十七大报告上就已经提出了人文关怀这个词,并认为其核心理念就在于肯定人性与尊重个体的主体地位,要关心个体的内心需求来激发出他们的创造力,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艺术教育必须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特征,让艺术教育在教会学生基本技巧的同时,重视起人文修养的培养与提高,这将有利于创作出更为优秀的艺术作品,因为只有凝聚了浓郁人文气息的作品才可以算得上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这就要求我们的高校艺术教育活动中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重视其主体地位确立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其进行感性教育,让他们体会到内心情感的最大化满足感,并通过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亲近自然、感受事物来让他们获得感性和理性的和谐发展,从而培养出学生能够把艺术直觉与科学理性相互平衡与相互强化的能力,实现人格的健康发展。应该说,里德的这种艺术教育思想在客观上降低了艺术教育中的技术难度,但是,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由想象力与创新创造力。另外,高校艺术教育中还应该注意到在尊重学生个性自由的同时要做到适度恰当,避免给予学生自由变成了放任自流。
2.高校艺术教育要努力促使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里德的艺术教育思想中有一个非常核心的理念——艺术教育能够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整合。那么,高校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充分重视挖掘出学生个性化特征的同时,还不能忽略掉学生社会性的一面,要努力让他们成为满足社会要求的人才,在社会上能够发挥出创造和谐人生的能力。这是因为人并不仅仅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自然人,更是处于某种社会环境中的社会人,因此,人的情感与健康等与社会和谐稳定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那么,高校艺术教育活动中,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艺术熏陶,帮助学生排解不良情绪,引导学生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确保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灵。这要求高校艺术教师应该尽快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知识的局面,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权利让他们进行自由选择性的学习,把他们原本被压抑惯了的内心情感能够很好地宣泄出来,在艺术作品中能够表达属于自己的情感与情绪,一方面,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来自于不同家庭背景与社会背景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另一方面,还有可能让学生的个体性艺术创作风格表现出来,让具有差异性的学生在艺术教育中都有展示自己的平台与机会。换句话说,高校艺术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进行因材施教,让他们的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和谐化发展,实现个性与社会的有效整合。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保护好学生的个性,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性,还可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与感受能力。此外,高校艺术教育中还应该根据里德的艺术教育思想尽快改革旧的评价标准,要营造出一种民主、开放、和谐的学习氛围,设定符合每一个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充分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并给与学生个性化的教学指导,使其更好地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从而让学生通过这种艺术教育活动来获得潜移默化的心理辅导,最终形成健康的人格品性,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范希琴.赫伯特·里德美术教育观评述[J].艺术教育,2005,(5).
[2]许家德.论美术教育与健全人格的培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5).
[3][英]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吕延和,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