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标准的哲学内涵及其当代意义探究

2015-07-01 22:39张志杰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检验标准

张志杰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实践标准的哲学内涵及其当代意义探究

张志杰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是哲学史上的难题。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大多从纯粹的主观精神出发,或从纯粹的客观对象出发来建构主客体之间的一致性,其理论存在程度不等的偏颇。马克思从主客体的辩证关系出发,以实践为中介和基础,探究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这一重大的天才发现对哲学理论和当下现实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真理;实践标准;哲学内涵;当代意义

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于无声处地惊醒了理论界,不久发展为一场关系当代中国前途与命运的思想解放运动。强大的“纠正效应”让实践成功挑战了任何理论教条,人们将自己脖子上的意识形态枷锁放了下来,而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序幕由此拉开。现如今,实践标准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依然有其当代意义。

一、思想跨越:实践标准的逐步确立

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是哲学史上值得探讨的问题。一部哲学史,就是一部探讨认识真理性检验标准的历史。以往的哲学家,或坚持主观认识标准论,或坚持感觉经验标准论,或认为无客观标准,其理论存在程度不等的偏颇。马克思以实践为“桥梁”,探究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完成了哲学使命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思想跨越。

(一)主观认识标准论

这一论断以唯心主义为根基,从纯粹的主观精神出发,强调理智、观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苏格拉底思想中包含着“合乎的道理”是检验认识真假的标准这一观点,托马斯·阿奎那把“上帝的理智”作为区分真理与谬误的标准,笛卡尔认为观念自身的清楚明白就是真理的标准,斯宾诺莎提出真理的“外在标志”——真观念与它的对象相符合。”但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强调是仍是“内在标志”——真观念本身。莱布尼茨认为“天赋的内在原则”是判断其真理性的标准。这些哲学家虽有一些进步的元素,但仅仅是在主体内部探讨真理的标准问题。

(二)感觉经验标准论

这一论断以唯物主义为根基,从纯粹的客观对象出发,强调感觉、实验、感性直观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从伊壁鸠鲁的“感觉、预见、情感”、卢克莱修的“感觉”、达芬奇的“感觉经验”、到伽桑狄的“我们的感觉”,从罗吉尔·培根把实验引入认识论到弗兰西斯·培根把“实验”范畴纳入唯物主义经验论,在一定程度上看到实践在认识检验过程中的作用。狄德罗以“实验拷问对象”,关于实验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思想是十分宝贵的,但还不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还不懂社会实践的意义。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是当时条件下唯物主义的最高层次论述。

(三)无客观标准论

这一论断多出自怀疑论或不可知论的哲学家,坚持不作任何判断。皮浪的“不作任何判断”是晚期希腊怀疑学派的典型代表。贝克莱使经验论由唯物主义转向了唯心主义,而后休谟彻底走向了怀疑论与不可知论。

康德是近代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探讨实践问题的哲学家,但把实践仅仅看做一个单纯的伦理道德概念,费希特突出了实践的能动作用,谢林的真理是“表象与它的对象之间的符合”思想,说明自我意识已经由观念活动进入现实活动。黑格尔把实践概括为理念活动的一个环节,且包含有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光辉思想,只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代表了实践标准的最高成果。

总之,马克思在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上具有天才的发现,从主客体的辩证关系出发,以实践为“桥梁”,探究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生活中处处体现着这一深奥的哲理,比如“泡一碗香喷喷的面”,不能主观认为水热就去泡,不能一摸认为水凑活就泡了,也不能无标准的瞎泡,只有面与热水结合后实践的结果,才能证明好不好吃,实践的“桥梁”作用不容忽视。

二、哲思之光:实践标准的哲学内涵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呢?这是早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1]“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决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种现实生活的任务。”[2]可见,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实践的“桥梁”,才能解决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后解决认识的任务。马克思开启了实践标准的哲思之光,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断加以发展。

(一)客观唯一性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3]这一经典论述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即从唯物论的角度,主观必须在实践中见之于客观并同一与客观,思维必须反映现实的存在并符合发展规律。“自己思维的力量”即从辩证法的角度,去改造世界,坚持主体对现实的能动作用。“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即从认识论的角度,指事物的现象,亦指可以被认识的部分。至此,马克思在真理标准问题上达到了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三者有机统一。

“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4]关于实践标准,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并加以精辟论证。列宁指出,理论须从实践出发,勇于接受实践的检验,“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5]列宁也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6]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是主观之所以见之于客观的“公正审判官”,是实践成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内在依据。毛泽东指出:“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7]从真理的本性——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判定,社会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除了实践以外,逻辑证明是否可以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答案是否定的。逻辑证明不仅不能代替实践检验,而且它本身的前提、所遵守的逻辑规则、完成以及结论都依赖于实践。同时,我们不能否定逻辑证明在一定范围内对某种认识是否正确起着判定作用。有些学科,像数学、逻辑,其中有一些十分抽象的命题,无法直接用实践检验,只能靠逻辑证明。但是这也只是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特殊情况,一旦要运用于生活,还须经社会实践进行检验。总之,逻辑证明回答的是结论是否符合逻辑的问题,不能回答结论是否符合事实的问题。只有通过实践的最终检验,才能证明认识的真理性。

可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辅助作用,但不能代替实践检验,而且它本身是完全依赖于实践的。

(二)辩证统一性

“到此时为止,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知觉符合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8]恩格斯所说的“到此时为止”包含着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思想。“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和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9]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之中,辩证地看待实践标准,明确指出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原则,体现实践检验真理的辩证统一性,为实践标准理论作出了新的贡献。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检验真理具有客观的、普遍的、公正无私的、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最终一定可以甄别出认识的真理性。实质上,肯定了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也就承认了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所涉及的广度、深度、精确度以及对现有的一切理论、观点所作出的正确判断都是相对的。实质上,肯定了实践标准的历史性和条件性也就承认了实践标准的相对性。

可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两者的有机统一证明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真理,认识向绝对真理的无限接近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实践检验真理也不是一次完成的,具有反复不间断性。

(三)阶段过程性

列宁指出:“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10]真理是过程,相应地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也是一个过程,永远处在由不确定到确定、由相对到绝对的转化与发展过程中,是终点也是起点,就如川流不息、万古不竭的长河。也如假说形成过程中事实、理论证明的初步检验;现实实践的决定性检验;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考察。[11]这三个阶段不断往复,长久轮回。实践检验真理是不断反复的、带有全面性的、不断发展的活动。

可见,从某种程度上说,真正的真理其实就是对真理的不懈向往与追求。实践检验真理具有阶段过程性,整个过程永远不会停止,不会完结,一直持续下去。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主客体的辩证关系出发,以实践为中介和基础,探究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客观唯一性、辩证统一性、阶段过程性是实践标准的三方面哲学内涵,对实践标准哲学内涵的深刻理解,可以加深体会其当代意义。

三、摸石过河:实践标准的哲学认识论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就的背后是一部艰辛的民族探索史。民族探索的历程其实是思想解放的历程,归根结底就是实践标准深入人心的历程。“摸着石头过河”是这一哲学智慧的集中生动体现。越关注中国现实的发展,越能深刻体会到实践标准的哲学认识论意义。

(一)公民维度: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理论—实践—理论”的思维模式不能演变为“理论—理论”的思维模式,实践这一中介环节一旦被忽略,很容易使人们陷入到本本主义与教条主义。随着改革的深入、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转变,人们的衣着仪表、饮食习惯、住房条件、出行方式、通讯手段等相应地开始发生变化,生活质量稳步提升。人们也意识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对于公民的自由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培养创新思维仍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

(二)社会维度: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延伸出一系列具体的标准

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2]十二大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十七大明确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每每改革的重大时刻,解放思想就成为突破困局的关键。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由实践标准延伸出一系列具体的标准,且各标准之间与时俱进、一脉相承。其演进角度与实践领域如表1:

表1 实践标准具体化演进表

(三)国家维度:促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致曲线,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大致曲线,即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海、沿江、沿边对外开放—自由贸易区等。通过仔细分析这两条曲线可以得出:每前进一步,思想就解放一些,就打破一些原有的框框,其间的每一次经济论战都诉说着“改革正未有穷期,老谱将不断袭用”的道理。也正如我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不许包产到户、不要包产到户、在特殊地区允许包产到户到最后的政策文件出台,历史终归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微观主体”用实践探索,用收成与收入为包产到户最终“正名”,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是一个过程,须解放思想,继往开来,将实践标准抵达人心,“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发展新规律。

四、永无止境:实践标准的现实指导意义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13]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不会停止、不会完结,实践标准所生发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依然有其重大意义。从公民、社会、国家三重维度探析实践标准对当下中国的现实指导意义,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蓄力远航。

(一)公民维度:培养创新思维,弘扬中国精神

谈到“李约瑟之谜”时,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正是科举制度,束缚了人们的创新思维,而近代西方形成了以大规模实验为基础的科技创新模式,促成人力资本的积累,极大地带动了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从此领先于东方社会。中国人有很深的“诺奖情结”,在自然科学领域国内学者从未染指该奖项,究其原因,和我国的教育体制密切相关。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独立思考成为一种奢望,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的思维,妨碍了其内在的创造力。

形而下的现实助力形而上的思考,对于真理的追求永不停息。教育改革被提上日程,预示着我国教育已经开始遵循规律,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回归实践,回归生活,回归大自然。我们不仅需要培养归纳思维,更需要培养创新思维。教育提倡的不应只是“寻求正确的答案”,更应该鼓励人们根据其兴趣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建设性地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唯此长久创新才可如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以回馈社会,造福人民。

总之,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其中包含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创新的目标是为了经济增长有一个赖以持续进行的科技基础。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须发挥改革创新的“挖掘机”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社会维度:促进思想自由,凝聚中国力量

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胡适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和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时刻提醒着我们,自由的空间、开放的心态和独立的精神,是学术繁荣的前提条件。

在新的全面深化改革时期,首要的是提供自由、开放、独立的社会土壤,还思想以自由,以此激发人们的创造力。自由而切实的讨论,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你默许自己一分自由,中国便前进一步。思想自由了,方可回归本源,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总之,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只有解放思想,“在独立中思想,在思想中合群。”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更好地发挥每一个公民的聪明才智,为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从而更好地凝聚起全国人民的团结力量。

(三)国家维度:发展知识经济,坚定中国道路

以蒸汽机的改良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发明与使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伴随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3D打印、人工智能、激光切割、工业机器人等新技术的不断突破,促使国际经济发展模式正发生巨大变革,知识经济引领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悄悄到来,人类将进入智慧价值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教育和研发是知识经济的关键,知识和人才是知识经济的内在驱动力。

如今处于“微笑曲线”低端的我们,研发领域的投入依然不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明显。在新的改革形势下,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采取有效措施将我国的“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效用来发展知识经济,这样才能有原始创造力,形成自主知识体系,从而赢得国际话语权。

总之,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坚定中国道路,就必须认清时代发展的潮流,努力发展教育、提倡科研、改造技术和革新制度,不失时机地发展知识经济以便更加坚定中国道路,为实现中国梦尽一份力。

五、结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现如今依然引人关注,依然发人深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实践标准有其深刻的当代意义,创新思维力助公民全面发展,思想自由昭示社会开放活跃,知识经济引领国家发展未来,三者有机统一,相互促进,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

[1]《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N].光明日报,1978-05-1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5-226.

[5]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1.

[6]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83.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2.

[9]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3.

[10]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9.

[11]袁贵仁.试论假说的真理性检验的三个阶段[J].人文杂志,1984,(3):41.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1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责任编辑:陈如松]

2015-01-21

张志杰(1990-),男,山西运城人,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023

A

1007-9882(2015)02-0018-04

猜你喜欢
检验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稿简则
2021年《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订启事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稿简则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你可能还在被不靠谱的对比度标准忽悠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
临床检验检验前质量指标的一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