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建晶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教学质量;教学资源;整
合;分层施教;教学策略;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0—0103—01
在新课程改革和“减负”的双重要求下,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是: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下面,笔者就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措施,谈些体会和看法。
一、合理整合教学资源
数学学科比较抽象,学生遇见自己喜欢的内容可能会投入一些,而对比较难理解的内容一般不太会感兴趣。所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挖掘教材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并细致分析解读。尤其是有联系的知识点,要根据知识的难易与推理过程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学习的轨道,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学生已经掌握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对梯形和多边形缺少认识。在课堂教学时,教师通过“割补”把平行四边形拼凑成长方形,然后推理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根据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直接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S=底×高÷2,再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位置相反的梯形,由此得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为S=(上底+下底)×高÷2。这样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提高了学习知识的能力。
二、实施分层教学
实践告诉我们:不管是学生的生理发展上还是心理特征上,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该正视现实,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班级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区别对待以便促使每个学生得到最优发展。笔者在学校多年的实践证明:分层教学的效果是显著的,不及格学生的数量大幅下降,优等生的数量大幅度上升。那么,到底该如何实施分层教学呢?
笔者认为,首先要精心预设学习内容。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笔者通过对学生的课前测查了解到已经有部分学生知道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面对这一事实,设计了两种教学方案:对未知计算公式的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公式;对已知道计算公式的学生,引导学生进一步确认并追溯公式的来源。其次,课堂提问逐步深入。教师因教的内容不同或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而有层次地设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再次,课堂作业分层设计。课堂作业分层不仅体现在量的方面,诸如知识的多少、思维成分的多少等,而且也体现在质的方面,诸如知识的深浅、思维水平的高低等。在具体操作中,笔者采取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同一练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学困生”只要求能得到答案就可以了,对优等生的要求则不但要解答是什么,更要解答为什么。最后,考查也要分层。首先体现在考试内容上有层次,或分两部分,一部分为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题(计100分),另一部分为略高于教材内容和标准要求的附加题,每次二题,计加分二十分;或分为A卷和B卷两级试卷,A卷为基本要求的测试题,B卷为要求略高的测试题,由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程度选做。
三、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方法很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所教学生的实际灵活选择。但“教无定法,教学有法”,只要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能够提高效率就是好的教学方法。
比如,在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学生在“割补”的过程中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的结论,但是有个学生凭着自己的想象,根据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开始拉直,一直拉成长方形。由此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相邻两条边的积。 对于这个问题,就很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实践一下。学生用手中的尺子和钢笔组成平行四边形,在拉直的时候“边长”没有变,但是面积在缩小。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这个结果,由此证明学生仅凭想象并不成立。但是在评价的时候还要积极肯定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保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