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霞
【关键词】 小学语文;生活;引领;贴近学生;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0—0089—01
语文教学进入新一轮课改后,教学由关注语文知识获取、语文技能培养,演化为注重工具性教学与人文性教育的统一。这意味着语文教学要充分看到学生活生生的生命,体察其思想与感受;重视其学习、成长的过程,凸显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对一堂课的喜与厌,对一门课的爱与恶,对一名执教者的企盼与拒绝,绝大原因来源于教师自身。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使课堂和谐而有效呢?
一、教学要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要在一种多方面的、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广阔背景下进行。”生活是言语生成和发展的源泉,是人的精神赖以孕育和生长的土壤。因此,语文教学要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加强与生活的联系。首先,要懂得生活、懂得学生,用平易近人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走进课堂。如,在上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特殊的考试》这一课时,因为一些原因课前并没要求学生预习,所以上课后笔者告诉学生:“平时咱们上课前都要进行预习,打的是有准备的仗,今天我们要联系生活,打一场考验临时应变能力的仗,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把握打好?”学生立刻兴趣盎然,大声回应:“有把握。”这样一来,学生们立即坐端正,不论是创设情景表演,还是分角色朗读,学生们都能踊跃参与,情绪高涨,课堂充满了活力。
二、教师要引领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新课程主张还学生“学习的主人”的角色,让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实践、认真思考和勇于创新。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就应注重一个“引”字。平时教师要亲自引领学生投入到有感情的朗读中,多鼓励、多示范,当学生能够自主地、有感情地朗读时,他便会觉得很有成就感,这时教师再加以鼓励,学生会更主动地多练习。如,在教学《第三个小板凳》这篇课文时,课前让学生查找、阅读爱因斯坦的相关资料和故事。由于课前有了这些积淀,学生对爱因斯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读课文时不但能读出语气,并且能体会到爱因斯坦坚持不懈的品质。
三、教法要贴近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在新课程教学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克服教材的局限,在课前对教学内容、学生思维水平、学生经验及思维习惯、教学资源等进行充分了解,对教学进行具体充分的设计与构想,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特色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体验、感悟和实践,把文本和课程内容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如,在教学《天鹅、大虾和梭鱼》这篇课文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用图解的方式画出三种动物使力拉车的样子,然后自己作为大车让几个学生扮演这三种动物来拉“车”。各自使力拉车和齐心协力拉车两种方式的表演,使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学生一方面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受到团结就是力量的集体主义教育。这节课不仅体现了课堂的“活”,更使师生走进文本,感受到教与学的真正乐趣,一节课下来,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够把这篇课文背下来。
四、评价要中肯有度,挖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恰当、真诚的评价犹如雨后彩虹,能够照亮学生心扉;犹如久旱甘霖,能够滋润学生心田;犹如行进中的灯塔,能够指明前进的方向。作为教师,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赞赏的目光,一句肯定的话语,都会是滋养学生的“美味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一种民主、和谐、平等、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教师就应卸下冰冷的面孔、丢弃单调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一些恰到好处的点拨、启发和评价,对学生经过思考还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应直接告诉其结论,而要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进行探索。
新课程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教师平时应注重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多和学生接触、沟通和交流,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引领学生学好语文。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