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晓玲
【摘 要】
提问对于加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尤为重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讲究提问方法,通过有性的提问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学生怕被提问,实际上应该是教师的提问不科学,即不有效。那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问才能激起学生回答的欲望,使之会答、愿答、爱答呢?唯有合理、有效的提问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提问的时机要准
在课堂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提问后要停顿一会儿。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嘴微张,身体稍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一些,或许会抬起头微笑,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他对这一问题不会。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要寻找这些表现。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与探询是必要手段。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时给以提示。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二、提问的尺度要宽
课堂提问应该具有一定的宽度。封闭式或简单的提问,使学生回答时会不假思索或带有猜测的成分。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使问题具有开放性,这里的开放性有两层含义:一是问题答案不要太唯一。二是问题答案不要太小。上述无论哪一种肯定情况,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提问的对象要“明”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如:同学们这是什么?看到了什么?还看到了什么?对于中年级儿童来说,这样连续的提问,不容易抓住重点,让孩子难以回答。一般低年级学生,适合提问一个问题。问题的形式、角度不拘一格,但必须“有法可依”,即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方面去挖掘,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培养其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脑力劳动的成功乐趣,从而带着一种高涨的主动学习的情绪投入学习和思考,让天真的孩子带着童年的纯真和稚嫩去追求未来世界的七色之光。
四、提问的氛围要浓
教师有效提问的氛围很重要,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语调、语速不宜过快过平,要抑扬顿挫。声音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教师用语言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有感而发,跟着教师的思维走。教师提问的语言必须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让学生一下子能找到问题的核心,不要使用过长的语句提问。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与鼓励,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思维活动中,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师的一次点头、一个拥抱、一次抚摸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让孩子身心愉悦地投入到活动中。良好的问题氛围还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学会倾听与等待,提出问题后,要让孩子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不要问题一提出来,就要求学生马上回答,要学会等待。对某些语言不太流畅的学生要耐心倾听,鼓励他继续说下去,并带领全班学生一趣倾听。这也是对这些学生最好的表扬与鼓励,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尊重。
五、提问的方法要活
提问是一种艺术,提问若设计合理,运用得当,既可以激发学生學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习的主动精神,又能突出重点,化难为易,使师生间的沟通更为畅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提问内容的丰富性和教育目的的多样性,提问的方式方法应灵活多变,不拘一格。
1.循序渐进。教师的提问可要求学生集体回答、个别回答或集体与个别相结合。要求学生集体回答的,喜欢用“是不是”、“对不对”的提问方式,简单、机械单调,追求唯一的答案,虽然有时候能烘托一些课堂氛围,但大都缺少实质效果,应该尽量少用集体回答。提问不要追求唯一的答案,应该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想象力。提问要有层次性,难度上要有从易到难的递进,太难太易都无助于学生的发展,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提问中,要注意难易适中,精挑细选。
2.巧设悬念。设置悬念或一些问题冲突,让学生猜测,发展学生扩散性思维。如:“不是马,不是羊,到底是谁呢?”在语言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看似矛盾而实质并不矛盾的内容。教师找出这些“矛盾”的地方并提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探寻“矛盾”的兴趣驱使下,学生都能自觉地去读、去思考,引起了学生探索的兴趣,他们主动地去探究真伪。最后“矛盾”逐步消失,学生对故事内容也了如指掌,激活了思维。
3.肢体支点。学生更喜欢夸张的肢体动作和语言,帮助他们思维与想象,教师运用手、眼等态势语言辅助提问作为支点,能更有效地帮助撬起学生的思维。在启发式故事教学当中,由于大量发散性提问的运用,可能使学生的想象偏离整个故事的情节,成为无目的的空想。因此,在允许学生合理想象的同时,更要有有效的提问,让学生沿着预设的故事目标方向深入。
4.投石激浪。教师对学生的答案唱唱反调,或对教材的内容或形式故作否定,或对教材内容作反面的引申。于“反”设问,犹如投石激浪,其意在“反”的冲突,给学生造成强烈刺激,学生很感兴趣,从而反识其意,活跃了思维。这种方法,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让学生通过对照比较,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实践证明,这种问法可训练、活跃学生的思维,犹如“平地起波澜”,往往令学生深思,效果显著。
总之,问题的有效设计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一定的技巧和策略,是一门值得永远探究的话题。我们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策略,设计出有效问题,使我们的教学真正有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