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刚
常规作文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新颖的结构决定了作文的质量。因此,在作文指导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和习作要求,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注重文章的布局谋篇,优化文章的结构。那么,当下在学生的作文中,文章结构方面存在哪些误区,又有哪些优化作文结构的方法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作文结构方面做简要梳理。
一、学生作文中结构方面常见的误区
1.横生枝节,结构混乱
文章写作应紧扣中心。可在考场作文时,部分学生常常是围绕一个中心写着写着,中途岔到别的话题。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从内容上看,多数表现为离题;从结构上看,则是缺少中心,笔力分散。例如,某位学生的一篇作文《记一次郊游》,按题目要求,应该重点写郊游活动,但其行文时却偏离重点,一会儿写清洁工,一会儿写一条小狗钻出来,零零碎碎,横生枝节,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体现在文章结构上,就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完全没有章法。
2.线索不清晰,没有条理
线索是贯串文章的一条线,是作者谋篇布局能力的体现,可以把文章诸多素材紧密地贯串起来,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有的同学写作文不重视线索的安排,文章结构松散,如一盘散沙。例如,有一篇描写“美丽校园”的文章,主体部分是这样写的:
眼下虽然是盛夏,但走在我们的校园里,却并不会感到炎热,因为有高大的梧桐树为你撑起一排排绿伞。春天,如果你走进我们的校园,那景象更加迷人,梧桐树长出新绿的叶子,青翠欲滴,生机盎然。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唱响了春之序曲。花坛里,各色鲜花争奇斗艳,阵阵花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冬天,一下雪,校园里就沸腾了。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在校园里追逐嬉戏,堆雪人,打雪仗,欢快的笑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里回荡。秋天……
这段文字,虽然语言比较生动,但由于本文没有按时间线索来写,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显得杂乱无章、没有条理。另外由于没有中心句统摄,层次不明,结构不清。如果以“我們校园像一座大花园,一年四季,风景如画”作为中心句,下面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分段处理,则会显得中心突出,结构清晰。
3.不会恰当分段,段落比例失衡
不会恰当分段是学生写作常见的问题。有时段落包含的内容太多,本来好几层意思,硬挤在一起,弄得层次不清;有时段落又分得太细,本来只有一层意思,硬分成几段,搞得支离破碎。段落比例失衡或是单调老套,致使文章层次感不强,不利于读者理清文章脉络。例如,有一篇《守望江南》的文章,全文共由三个自然段组成,第一段开篇点题,指出江南是一个淳朴安稳的地方,自然又不失典雅;第二段写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所见、所闻、所感等角度,描写江南的迷人风光;第三段抒情结尾,写“我”热爱江南,在梦里守望江南。应该说作者的整体思路是不错的,但由于主体部分没有恰当分段,将所有景观及感受都杂糅在一起,既没有突出景物的层次感,又不利于读者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文章条理不清,导致失分不少。
当师生明确作文结构方面的误区后,又该如何优化作文结构,从而提高作文质量呢?
二、提高作文质量的方法
1.巧妙过渡,行文流畅
过渡就如同上下文的桥梁,离开了必要的过渡,文段与文段之间就会脱节,巧妙过渡,方能使文章结构完整、周密。因此,为了行文的需要,用一些词语、句子或段落进行巧妙的衔接,可以使作者思路连贯,行文通畅,从而使文章文脉畅通,浑然天成。过渡常常用在从一层意思转入另一层意思的转折处;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的衔接处;由议入叙、由叙入议的变换处;倒叙、分叙、插叙的起讫处。它的任务就是把文章前后的段落、层次连接起来,使人有一种浑然一体、一气呵成之感。例如,有一篇作文《良师》,文章共有四段,段与段之间是这样过渡衔接的:
……要知道老师怎样,让我先说一段故事吧。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风停了,雨住了,老师走了。
老师走了,走进我的心里;老师又来了,来到了我的面前。面前的老师又换了一副包公脸。……
包公默默地走了,带走了我的万千思绪……
这些过渡,既巧妙新颖,又干脆简洁。它像缝合衣服的彩线,将全文连成了一个缜密的整体,也为快速行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由此可见,过渡句的作用不可忽视。
2.段落排比,整饬清晰
在安排文间结构时,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近的段落组合成篇,可以快速完成文章构思,使文章内容层次清晰,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从而获得高分。运用段落排比的方法,文章各个段落之间关系是并列的,每个段落内容地位平等,互不包含。写完了一个侧面,再写另一个侧面,可以在一个平面上自由发挥联想,用不着担心文章结构会不会完整。例如,有一篇优秀的作文《你还会沉默吗》,文章的大体结构是这样的:
当鸦片毒害着国人的精神时,你还会沉默吗?炎黄子孙!
不,你不会。……面对鸦片,面对黑暗,你没沉默——炎黄子孙!
当30多万南京同胞被日军疯狂屠杀时,你还会沉默吗?中华儿女!
不,你不会。……面对屠杀,面对侵华,你没有沉默——中华儿女!
纵观中华历史,在任何的挫折面前,中华民族都不曾沉默过。面对未来新的挑战,新的世界,你还会沉默吗?不,我们不会!
作者巧妙运用了段落排比法。文章主体两个层次形成排比,从近代到现代,以时间为序,层次清晰明了,且具有历史纵深感,表现出中华民族坚强勇敢、不畏强暴的优秀品质。每个层次的两个自然段,都采用设问手法,这样引人注意,便于写出民族的气节和精神面貌。
3.镜头剪接,组合拼接
审题立意以后,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把本来没有直接联系的生活片段运用类似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连接起来,组合成文就是镜头剪接结构,这种结构条理清晰、形式简洁,是一种易于操作又行之有效的快速作文构思法,能充分展示考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增强作品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镜头剪接式写作最为关键的是要突出画面感,让人感受到事件发生时的大场景时空。在形式上,一般用数字或小标题将画面分割,使结构更为明晰。例如,有一篇优秀作文《沉默的父爱》,文章的结构是这样的:
6岁
操场上,一个小男孩学着骑车,旁边站着他的父亲……
16岁
礼堂里,当年的小男孩被人群簇拥着走上奖台,又一次高举奖杯……
昨天
校门口,一位青年与他的父亲作着告别。没有寒暄,没有宽慰,没有拥抱……
今天,考场上。有一个孩子在写着沉默的父爱,心中充满感激与骄傲……
作者以四个镜头——6岁骑车摔倒、16岁父亲淡然面对儿子获奖、昨天父子告别场面、今天考场上抒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用这四个镜头来说明父爱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运用镜头剪接式组合全文,脉络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