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婷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应用型本科“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陈 婷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当今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是培养融创新与创业为一体的“双创型”人才,因而基于“双创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与创业教育的目标,完善、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创业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生的、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突出特征的一种新型高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建的地方高校和近年来由高等专科学校升格的本科高校,都属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应系统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更应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自我创新与创业能力,还应尽可能地把提高学生的创新性能力作为培养的重点,以适应未来社会的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为未来就业或创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行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最高要求,创新与创世教育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有着更为重大的意义。
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创新与创业教育更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当今社会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它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应用和消费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才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智业为支柱,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兴旺的动力之源。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提出,21世纪的竞争将不仅仅是资源、市场、军事的竞争,更为重要的是创新思想的竞争,创业意识的竞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使每个人 (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人才竞争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围力竞争日趋激烈”。“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创新,很根本的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我国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是关键。在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要大力推进和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这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大量的具有强劲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业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创新型人才培养也离不开创业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创新与创业教育,培养应用型的创新人才,更能满足我国今后“仍将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是发展中国家,大量需要应用型人才、技艺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国情的需要。
其次,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创新与创业教育更能凸显自身的办学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是知识和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升的产物,它与学术型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有着根本的区别,实际上就是选择与学术型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不同的发展方略。这一发展新方略和人才培养新模式避免了与学术型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正面竞争,直接影响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产出”与自身的发展。与学术型本科院校相比,无论是办学总体实力,还是学术研究水平、学术型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明显处于劣势。与高等职业院校相比,专业技能也会略显劣势。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树立自己的办学特色,必须以各专业知识为主,以应用为目的,培养能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现场问题,能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工程型”或“技术型”的应用型人才。这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加强创新与创业教育,因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本身是一种为进入应用科学和现代技术领域就业的学生提供学术和职业准备的教育,其本身注重将最新知识、技术、方法和工艺等加以创造性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将代表当前社会和行业发展最前沿、最尖端、最先进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应用型本科教育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不断发展的社会要求相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校的发展真正实现与社会需求相融合。
最后,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创新与创业教育更能提升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时下,我国国企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企业重组,员工下岗分流;再加上自2008年9月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企业用人需求紧缩,失业率剧增;而高校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增多。据统计,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与此同时,由于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劳动力能力素质及其流动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动而导致的“结构性失业”也正在逐步加剧。
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中“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匮乏这一现实。教育部提出要改变人才培养的结构,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各行各业十分紧缺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没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没有发展前途和市场竞争力的。因此,我们要把创新与创业教育定位于面向就业市场,灵活地提供“适销对路”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这类“应用型”创新人才除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一流的技术技能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灵活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能解决应用层面的创新与创业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能根据工作实际和市场需求,在实际工作应用中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能提出新原理、新结构、新工艺和新方法.开发出新产品。
当前,国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和创业人才,为应用型本科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机会和自主创业的舞台。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但解决了自身就业的难题,而且还以自主创业带动了他人就业。可目前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还小到毕业生总数的 1%,而发达国家却达到 20~30%①据美国教育研究机构统计,在美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重高达20%至30%,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约2%的比例。,这充分说明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与创业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没有形成比较成熟、多层次和系统性的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
目前,发达国家创新与创业教育的模式日臻成熟。不仅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数多,而且创业成功率高达20%,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高达50%左右;而我国大学生创业不仅人数少,而且成功率也只有3~5%,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仅为6~8%,可见我国高校创新与创业教育与学生的要求、社会的发展需要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时下,学术型本科院校也开始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如上海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形成的“综合式创业教育”模式,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进行普及性创业教育,同时以创业先锋班等形式为龙头进行系统性创业教育培训和实践,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和技术咨询等;而武汉大学提出的“以三创教育 (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为理念的、将创造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此同时,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师生间互动,跨学科开设课程,以扩大学生知识覆盖面。完善学生人格和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创造、创新和创业的资本等。这与学术型本科院校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与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没有形成比较成熟、多层次和系统性的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导致“双创”教育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没有形成全方位、多角度和社会性的创新与创业教育氛围
社会、高校、家庭及其个人创新与创业意识比较淡薄,大都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就行,根本没认识到创新与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已有的创新与创业教育教学目标也小清晰,且带有较强的功利性色彩。认为创新与创业教育仅仅是少数创新能力较强、想创业学生的创业技能培训,一般学生根本就不需要创新与创业教育。甚至整个社会认为创新与创业就是“做生意”、“不务正业”是没什么出息的。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严重挫伤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创新与创业的积极性,阻碍了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发展。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与创业教育甚至还没有系统地开设“双创”教育课程,还停留在对创业计划和就业指导的层面上,而且绝大多数教师教学实践缺乏理论指导,往往依靠自学或者经验进行教学。有的也仅简单开设一两门创新与创业的相关课程,对创新与创业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内容、方法、重大意义等知之甚少;而且大部分教师以书本为本,自身严重缺乏创新与创业的实战经验,创新与创业教学效果差,很难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创业素质,无法在社会上、校园内形成浓郁的创新与创业氛围。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没能形成培养创新型、创业型和全面发展型的创新与创业人才的教育模式
由于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教师授课方式单一化,主要以教师说教、讲授为主的强制、灌输式的主导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只重视教师的讲授与灌输,严重忽视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结果是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赶进度,学生只是机械地抄笔记拷贝课件,学生缺乏自主发挥的机会,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标准化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也严重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造成学生思维僵化,普遍形成思维定式,严重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再加上当前学生存在学业和就业压力过大的思想包袱,许多学生进校功利性色彩比较浓,只专注于与就业有关的考证、考研、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满足于课堂、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方式,而创新与创业观念和意识严重缺乏,创新与创业能力普遍偏低,缺乏主动进行实验设计、创新科研的欲望。
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一方面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传授知识、传播文化;另一方面还要努力站在科技前沿,创造知识、创新科技,不断向社会输送能引领经济社会前行的“双创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弊端,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轻素质能力的培养,改革培养目标,实行“双创”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创新型人才。
(一)“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根据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教育部“关于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通知”提出了对“双创型”人才的要求,既要能创新,又要能创业,这样才能实现自我发展。从国家、学校和学生角度来看,培养“双创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二)“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是对人才培养模式长期实践的结果
学校人才培养的长期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为此,学校需坚持推进整体与突破局部相结合的方式,采用理论课程“平台化+模块化”、实践课程“四层递进”的教学体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社团”等多种方法进行实践和推进,多角度展开,形成了“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三)“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作为建设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大学生迫切希望发展自己,提升自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我价值。因而,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让创新创业的思想成为学生掌握新知识,了解新动态,满足自我发展的学习动力源,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的主动学习意识与能力。
(一)构建“平台化+板块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由院校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理论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模式,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或体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完善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态,把更多的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推行“项目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使课堂由传统的老师讲授为主逐步过渡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师生共同探讨式教学法,更加有意识地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构建“四层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着力强化实践教育
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理论应用于实际。依照职业技能教育的规律与学生的学习特点,构建并实施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顶岗实习的“四层递进式”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四)依托社区社团,构建创新创业型新社团,强化第二课堂的作用
第二课堂以讲座、社区活动、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讲座主要以现代科学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为主;竞赛包括学生代表学校参加的各类竞赛活动;社会实践包括创新创业工作室、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等。学生在这样的课堂实践活动中既需要团结协作、又需要分工单干,既锻炼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又培养了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逐步提升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双创”能力。
(一)构建创新创业学生社团群
管理类专业制定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第二课堂”,建立大学生社团群,制定专业特色工作室:能力拓展工作室、项目驱动工作室。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学院将“第二课堂”活动整合形成“创新创业社团群”,该社团群包含以科技创新为主线的社团、创业实践为主线园区、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大赛为主线的阶段赛事社团四方面内容,每个社团包含若干子项目类,如下图所示。
(二)建立实施创新创业社团群的运行管理机制
1.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按“总体设计,分项实施”的原则,实行项目负责制,采取“项目管理”的办法组织实施。使社团将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以第二课堂活动项目的形式做到三年不断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和特长选择相关项目参加。以“项目管理”为驱动源,让学生依据自己项目的建设需求,招募创业人员,组建创业团队,构建自我特色的创业行动模式。
2.建立创新创业社团组织实施机构。学院需成立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协调安排下划分相关职能部门具体实施各计划项目的管理工作,使该计划的实施工作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具体活动项目和时间,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实操学习训练,从而形成了学院、指导老师、学生互动的创新创业训练机制。
3.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施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和推行创业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以考核能力为核心的考核体系,与课程传统试卷内容和试卷形式相比,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不再仅仅注重“学分”,而是更加注重“能力分”,设计“能力分”数值和“能力分”结构。鼓励学生积极参入,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作为“双创”教育有效途径和载体的“第二课堂”,可以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分工、有协作,有思考,有拓展,为学生提供自由的思维空间,达到“第一课堂”所不能达到的教育目的和效果。当这种教育目的和效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时,便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的能力。
综上,以“双创”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平台化+板块化”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专业竞赛、提高综合素养第二课堂活动。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第二课堂,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良性互动。以创业创新工作室、创新创业社团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更好的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业人才。
[1]李学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9).
[2]姚裕群,童汝根,李晓刚.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问题与对策 [J].井冈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11):75—80.
[3]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一产学合作与国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21—28.
[4]邵作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9):12—14.
[5]李磊.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的思考 [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3).
[6]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7]雍奎伟.关于创新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J].辽宁教育,2011,(2):18—20.
[8]阮俊华,陈璞,郑博文,王承超.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的新途径—以浙江大学“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为例 [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26—31.
[9]毛翠云,梅强.张西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学术论丛,2009.(26).
[10]穆东,关建武.教材里没有的“老板梦”——美国大学生自主创业面面观 [EB/OL].中国网.http://jiangsu.china.com.cn/html/2014/gdxw_ 1219/762058.html,2014-12-19
(编辑 田 薇)
G719.2
:A
:(2015)02-55-05
2015-06-01
陈 婷,女,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讲师,旅游管理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