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唤麟
(淮北师范大学,安徽 淮北 235000)
旅游规划是旅游发展目标与实现方式的整体安排。无论是旅游产品规划、旅游项目规划、旅游景区规划,还是旅游目的地规划,都是以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为目的,并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旅游规划要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必须是技术规则、艺术设计的融合,因为旅游产品、项目、景区与目的地必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与审美娱乐功能,才能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娱、购的需要,并有可能获得最佳旅游效果。旅游规划还必须由一定的人文思想所引导,才能确保规划成果整体与长远的效益。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Habermas)提出,技术规则是一种目的理性的(或工具的和战略的)活动系统[1]。旅游规划中的技术规则是为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旅游者效益最大化的理性的活动系统。理性的技术规则体现技术理性,其突出的特征是追求知识的精确、工具的效率和对各种行动方案的正确选择。
旅游规划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解决旅游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它是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所做的科学、理性的安排,因而它必须按照一定的技术规则来进行。在旅游规划中,基础设施修建、景观设计、环境保护、市场定位等,都应符合一定的技术要求。具体而言,如路面的宽度、材质,字体的颜色,建筑物的空间距离,甚至水体的温度等,都应符合一定的技术要求。如在温泉度假村的规划中,温泉水温控制在34℃ ~37℃之间,即介于人体皮肤温度与人体体温之间的温度,低于这个温度的为冷泉,高于这个温度的则为热泉。又如在旅游目的地商业步行街的规划中,按业内经验,露天步行街12m宽、室内步行街8m宽是比较科学的设计。技术规则反映了旅游规划内容的实用性要求,它能确保为旅游者提供安全、舒适、高效的旅游环境。
旅游规划是为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合理选择,其重点是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及开发方式的选择。旅游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旅游目的地现有的与可能实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优选。在旅游规划中,只有按照一定的技术规则对旅游目的地的资源禀赋、投入产出、利益分配、旅游容量、环境质量、政策法规等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评价,才能就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可行性与开发方式作出正确决策。而且这一决策过程本身应该具有合理性,必须遵循一定的技术要求。所以,科学、理性的技术规则是旅游规划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
旅游规划是一个科学、理性的体系,它的编制讲究的是程序,追求的目标是要解决旅游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必须遵循一定的技术路径。如依据《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旅游规划按以下程序编制。第一,任务确定:委托方以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直接委托等形式确定规划编制单位;制订项目计划书并与规划编制单位签定规划编制合同。第二,前期准备:进行政策法规研究,旅游资源调查,旅游客源市场分析,旅游发展竞争分析。第三,规划编制:确定规划区主题,确定规划分期及各规划期目标,提出产品及设施的开发思路与空间布局,确立重点旅游开发项目,提出规划实施的措施、方案和步骤,撰写规划文本。第四,广泛征求意见,对旅游规划草案进行修改、充实和完善。第五,旅游规划评审、报批与修编[2]。在旅游规划编制中,按照这一技术路径操作,且每一步骤都遵循一定的技术规则,以确保规划的科学、理性与实用性。
艺术通过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它比现实生活更具有典型性,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旅游规划的艺术设计主要体现在物质的精神化、形象的典型化、理念的情感化与体验的情绪化上。旅游规划不仅要满足实用性的要求,更要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要与审美娱乐需要,因为在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具有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等综合心理活动和情绪化的感性行为。追求实用,遵循一定的技术规则,可能使旅游规划显得过于理性而缺乏感染力,不能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要与审美娱乐需要,这些需要应在经过艺术设计的景观形象、环境氛围、活动程式上得到满足。物质的精神化强调对旅游产品、项目、景区与目的地的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主题的提炼,以便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要;形象的典型化、理念的情感化与体验的情绪化有助于旅游者对旅游产品、项目、景区与目的地文化内涵的感知、理解,加深体验,并激化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产生更好的审美娱乐效应。有鉴于此,若只强调旅游规划的理性和科学性,旅游产品、项目、景区与目的地的旅游价值会大打折扣,旅游规划的可行性也会大受影响。旅游规划应既注重科学理性,又注重艺术感性,是一项要求非常高的复杂劳动,它的成果不仅是一个产品,更是一个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规划不仅是一种“规划”,更是一种策划。
社会学家与文化研究者认为,后工业社会人们所具有的最基本的心理和行为的特征是形象消费方式与形象导向模式[3]。旅游形象成为旅游地认知的重要途径,是旅游者旅游地选择的决策要素,因而形象塑造成为旅游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形象塑造是艺术表现社会生活的手段,旅游形象的塑造不能光靠科技,更要靠艺术设计,而成功的旅游形象的塑造往往是科技与艺术的有机融合。桂林“印象·刘三姐”形象的塑造采用灯光、音响、烟雾等现代工程技术,通过艺术设计,与自然环境、民间传说及经过艺术加工的生产生活场景的有机融合,创造出如诗如画如梦的视听效果,同时也表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旅游规划中科技与艺术有机融合的典范。相反,只强调技术理性而忽视艺术感性的形象塑造将走向刻板、冷漠、肤浅而流于形式,不能激发旅游者的兴趣,这样的旅游规划不具备可行性,更不可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强调技术规则而忽视艺术设计的旅游规划将不可避免地趋同,千篇一律的主题、千城一面的景观,地域特色模糊,文化内涵缺失。曾涌现各地的主题公园与印象××,之所以成功的少,失败的多,存在上述问题是重要原因之一。艺术是具有独创性的智慧成果,追求个性是艺术的固有属性。艺术设计强调创意,可使景观形象、环境氛围、活动程式个性鲜明,内涵丰富,从而激发旅游者的兴趣,并通过其感染力而获得更多的认同。如“印象·刘三姐”作为全国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演出”,它的创意是成功的,其景观形象、环境氛围、活动程式无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悉尼歌剧院的外形犹如礁石上的巨大白色贝壳,又像迎风扬帆的船队,与海湾中片片白帆相映成趣,这一艺术设计准确把握了悉尼作为港口城市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因而备受旅游者赞誉。所以说,旅游规划既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依葫芦画瓢,而是为实现特定目标,按照技术与艺术要求对现实条件的改造与设计,是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实践活动。
技术理性不能解决目的或价值本身是否合理的问题[1],艺术设计也不能避免出现为吸引人的眼球而媚俗、愚人的问题,旅游规划的目的或价值的合理性需要人文思想的引导,或者说,旅游规划应体现一定的人文思想。旅游规划中的人文思想主要表现在人文精神与环境伦理两个方面。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的维护、对人的价值的追求、对人的命运的关切,对人类历史发展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旅游规划不只是追求实用性与艺术感染力,而且应体现一定的人文精神。唯如此,才能确保旅游规划的目的或价值的合理性。古希腊哲学家普洛泰戈拉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旅游规划同样应以人为尺度,以人为本,打造旅游者满意的,安全、舒适、高效的旅游环境,设计个性鲜明、富于感染力的旅游形象,并关注人的价值和精神表现。如澳门渔人码头“古罗马表演场”,一个占地190m2、可容纳2 000人的多用途舞台,设计仿照罗马竞技场,从技术与实用性来说,它坚固耐用,具有多种用途,是一次成功的模仿。从艺术感染力来说,它能让人领略典型的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风格,能让人联想起血腥的奴隶制度。从人文精神来说,它能引导人们对奴隶制度与暴力的批判,引导人们维护人的尊严,关切人的命运。可见,渔人码头“古罗马表演场”不仅符合技术规则,具有艺术感染力,且立意高远。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这是做好旅游规划所不能忽视的。
环境伦理认为人类不是自然的征服者、破坏者,人类只能是自然的合作者,人类应该建立一种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的生态文明体系。发展经济不能成为旅游规划的唯一目的;注重对人的关怀,才能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注重对环境的关怀,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做好旅游规划所不能忽视的。
图1 旅游规划及其技术规则、艺术设计与人文思想的关系
成功的旅游规划应该是技术规则、艺术设计与人文思想的有机融合(见图1),也是工具理性、艺术感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融合。旅游规划中的技术规则为其艺术设计与人文思想提供设施与器物支持,艺术设计为其人文思想提供形象支持,而人文思想对其技术规则与艺术设计起到引导作用,以确保规划的目的与价值取向的合理性及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
[1]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49.
[2]国家旅游局 .旅游规划通则[EB/OL].(2008-06-27)[2014-02-24].http:∥www.cnta.gov.cn/html/2008-6/2008-6-27-20-31-36-6.html.
[3]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