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林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楹联景观是中国特殊的文化景观之一,悬挂、嵌缀、雕刻在名胜地的亭、台、楼、阁、柱、石之上,或纪念地的祠、堂、庙、殿、寺、馆之中,构成了一幅幅独有的人文景观,为人们感知,并能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楹联景观作为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景观,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化价值体系的变迁与演变,与旅游风景园林相融合,不仅体现为悠远的意境美,也起到了点染主题、烘托环境、激发审美情趣的作用[1]。楹联景观具有符号学意义上的“语言符号”属性,同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相似,具有重感性的艺术特点。楹联景观是展现中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窗口,其产生、发展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区域背景息息相关,同时在风景园林空间重塑的过程中,楹联景观需要与其所处场所的历史背景和区域环境相适应。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有产物,集教化、启迪、励志、爱国、咏物、抒情、娱乐于一体,受到国人的喜爱。国内对于楹联的研究主要从语言创作、艺术欣赏、文化意蕴等角度展开,如吕永进《楹联语言文字表达的系统思维方式刍议》[2]、范晓蕾《江南私家园林楹联匾额的艺术特点》[3]、黄少强《论道教宫观楹联中的和谐意蕴》[4]、林小燕《杭州西湖楹联文化意蕴的深层阐释》[5]等。关于楹联价值的研究较少,但已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研究主要强调楹联的文化价值[6-7]、民族价值[8]、道德价值[9],等等,其中美学价值的研究最为丰富,如刘冠青《苏州园林匾额的美学意味》[10]、曹林娣《中国园林匾额的文化美学价值》[11]等。楹联不仅是中国特有文化体系的基本要素,其在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尤其是旅游发展中的功用价值更是难以忽视。张军《楹联:浓缩的风景》[12],陈斌《楹联匾额在风景园林中的审美价值》[13]等研究均强调了楹联与风景园林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
楹联文化依附于一定的载体存在,如牌匾、匾额、碑刻等,这些元素分布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影响着人们感知和行为,形成特有的文化景观——楹联景观。楹联景观意象丰满[14],影响风景园林中旅游者的感知、态度及行为。本文以中国风景园林的楹联景观为例,根据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对楹联景观在风景园林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空间景观效应——空间意象进行分析,重在强调楹联景观在中国风景园林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本文研究主要通过参阅《中国旅游名胜楹联》《中国名山胜水楹联(包括黄山等81座名山,洞庭湖等43处胜水)楹联(3067副)》《名胜楹联集锦》等书籍获得二手数据,通过走访南京中山陵、安徽黄山、杭州西湖、济南趵突泉、厦门鳌园等旅游风景园林获取一手数据,并验证二手数据。通过采用SPSS统计分析方法、卡方检验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中国不同类型风景园林的楹联景观分布特征,不同区域内不同风景园林楹联景观的空间分异特征等,以验证中国风景园林楹联景观的空间景观效应,分析楹联景观在风景园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出现在刘勰《文学雕龙·神思》中的“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意是内在的抽象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意象感知过程是感知主体在对具有客观属性的信息、事物、属性的感觉和认知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融入情感评价,形成最终的印象。意象与意境相区别,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15],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意象是一种感觉中的环境印象,是人们对它所经历过的环境所建立的心理图像[16]。
凯文·林奇最早提出城市意象的概念,他认为人们明显地倾向于将心中的城市意象按“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及地标”5种元素进行构造,其主要强调意象空间的概念,更强调城市的可识别性。Gartner(1993)认为旅游地意象包括了相互区别但紧密相关的三个成分:认知意象(cognitive image)、情感意象(affective image)和意动意象(conative image)。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的不同,空间可以划分为物质空间和感知空间[17],空间意象同样包括两个层面:认知空间意象和情感空间意象。林奇的意象空间是在对物质空间的认知基础上形成的,为认知空间意象层面。然而在风景园林空间塑造中,情感空间意象的概念更为重要,既受显性的物质环境要素的影响,更受内在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楹联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既表现为时间上的变化,体现为居住在该地区的文化主体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过程,又表现为空间上的差异,体现为不同地区的楹联景观所塑造的文化特点。楹联的景观意象研究及其楹联景观对风景园林空间意象形成中的作用研究最为重要。因此借助“意象”的概念和方法研究中国风景园林楹联景观,采用逆向过程来分析中国风景园林楹联的特征及相关信息,以建立中国风景园林楹联的多维空间形象,为研究中国风景园林楹联提供一种新理论和新视角。
楹联景观的空间意象主要包括三个层面[18],首先从楹联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考虑,楹联所描述的美丽景色往往衬托出一种美的场所,给人以优美空间的遐想,即为楹联景观的基本意象。其次,不同类型、反映不同文化背景的风景园林,楹联景观存在显著差异,既表现为类型的差异,也表现为反映的旅游文化的差异,从而表现为中观层面上的空间意象。最后,楹联景观往往与所在区域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反映了该区域主体文化的变迁与演变,从而表现为宏观层面上的空间意象。本文以中国旅游名胜的楹联景观作为案例,从书写内容、所在风景园林类型、区域背景等角度入手,分析楹联景观所阐述的基本意象,并置身于宏观层面的现实空间背景中对楹联景观进行意象分析,强调楹联在中国风景园林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楹联景观以自己的内涵、气质和精神,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意境美,展现孕育着的中国传统文化。楹联根据写作手法划分,包括正对、反对和串对;根据字数分为短联、中等联、长联;根据内容划分为述事、状景、评论联等。楹联景观在中国风景园林中起到渲染主题、园林点景、活化传统文化的作用。根据楹联景观抒发的情怀,基于楹联景观揭发的意境差异进行划分,更贴切中国风景园林运用楹联景观造景的用意。本文结合大量楹联类相关书籍,并收集部分风景园林的楹联景观信息,结合楹联景观阐述的意象差异,对其进行基本意象的划分。
3.2.1 描述美景类的楹联景观意象
楹联本身包含着一种对称之美,给人以美的形象,起到了装饰的作用。楹联景观与风景、名胜古迹等交相辉映,达到珠联璧合之美。
同样在风景园林内的楹联景观,由于所衬托的风景园林的空间背景差异,其基本意象也存在差别。如长沙岳麓山爱晚亭联让人联想到爱晚亭胜景,而陕西潼关的城楼联“华岳三峰凭栏立,黄河九曲抱关来”却能让人思考大江山河,作者写潼关,首先从大处着笔,以华岳屏障和黄河天堑的地理形势,简洁而有气势地刻画了潼关枕山襟河的天险地位,使读者可以从中领略潼关巍峨壮观的雄伟风貌。
3.2.2 景点说明类的楹联景观意象
许多人,尤其是各行各业的利益主体,期望通过将楹联布置于门、柱、厅等特殊位置,在点缀环境的同时,传递商品价值。与其他文艺作品相比,楹联秀美于外(张贴或镌刻)的特性使其天然地具有更广泛的读者,其作用与影响也天然地持久和广泛[19]。在风景园林中,景点说明类的楹联部分承担了这种功能(如长沙岳麓山联、广州六榕寺联),但也存在其他类型的楹联,主要说明、阐述景点的性质、类型等。长沙岳麓山的楹联,“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阐述了长沙岳麓山的旅游价值,作为一种形象口号,起到了宣扬推广的作用。
3.2.3 借景抒情类的楹联景观意象
楹联景观,由于本身具有音、形、意结合的特点,加之大量使用典故及古今汉语中几乎所有的修辞手法,成为古代文人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然而根据抒发情感的差异,给人的意象感知也存在差异,如西湖湖心亭联:“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其更多的是感怀于当今社会,更容易使人联想当今世事。而嘉兴山晓阁联:“不设樊篱,恐风月被他拘束;大开户牖,放江山入我襟怀。”仅描述了作者情感,抒发个人情怀。
3.2.4 状景叙事类的楹联景观意象
楹联作为中华民族喜闻乐道的民族文学形式,多通过楹联描写或反应或回忆世事,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江阴徐霞客故居联“曾有霞客居北垞,依然虹影卧南旸”用亲切动人的语句描述徐霞客事迹,勾画了徐霞客故居和徐霞客墓地等的自然景象。
3.2.5 歌功颂德类的楹联景观意象
中华民族是一个为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民族,在数千年悠久历史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诸多作者缅怀杰出人物的丰功伟绩,赞颂他们的高风亮节,寄托人们的思念,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南京方孝孺祠联:“管仲不为十族,惨于真召忽;成王何在一言,愧煞假周公。”在严斥明成祖朱棣篡夺他侄儿建文帝皇位的同时,对方孝孺的“忠君”给予极高的评价。
3.2.6 感慨古今类的楹联景观意象
面对浩瀚无边、波涛汹涌的大海,绚烂多彩、风云变幻的天空,人们的感情也该是千姿百态,诸多文人,敢为天下计,往往作出具有哲理折射的对联,使人感慨古今,如南京瞻园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顺日尧天。”作者借用疑问的语气,纵论历史,借问青山白云,历代帝王的统治何在?抒发瞻园美景的同时,直抒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3.2.7 启迪教化类的楹联景观意象
中国古代文化是凝合文学和哲学于一体的一门学问,它融入了中国古老的辩证理论,具有一定的说理性和教育性。楹联也是如此,一篇好的楹联往往使人茅塞顿开,令人从中领略人生的哲理和真谛。以联警世,教诲和鞭策同人、同辈和亲朋好友,给人以鼓舞和勉励,传为美谈。如成都文殊院联:“人到万难须放胆;事当两可要平心。”它告诉人们什么时候要当机立断,放开胆略,什么时候要从容不迫,平心静气。作者将人生处事之诀,点化得十分具体,俨然是一副优美、精致的人生格言。
3.2.8 励志自勉类的楹联景观意象
古代文人借楹联抒发自己的凌云壮志,使人重新焕发力量,拥有更强实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文人唯有从内心深处展开的力量,抒发作者的政治主张与理想抱负,用心灵体验总结出的精华,才是一个人真正获得尊严和自信的途径。如厦门鳌园联:“乔木认前痕,劫后能酬经始志;菁莪期远荫,老来犹抱济时心。”借乔木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个人壮志未酬的情怀,勉励自己怀抱理想,勇往直前。
楹联景观在风景园林中表现为园中点景、渲染主题、烘托品味、概括风景意境、传承中华文化等作用,是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不同类型的风景园林由于资源特色、历史背景、民俗文化、旅游主题的差异,楹联景观的布局与内容也存在明显差异。本文根据《中国旅游名胜楹联》和《中国名胜楹联》的楹联数据,结合楹联景观的基本意象类型,分析不同类型旅游目的地的楹联景观差异。
旅游目的地可以按照不同方式进行分类,其中Lue(1987)认为旅游风景园林及其吸引力的分析需要着重考虑目的地在历史、区位和价值方面的比较。其中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根据主题产品差异划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以自然环境及其特征为依托的自然吸引物、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文化吸引物;特殊吸引物如体育休闲类、主题娱乐类为主[22]。本文以此为借鉴,将旅游目的地划分为自然类旅游目的地、人文类旅游目的地、休闲类旅游目的地。
首先,根据《中国旅游名胜楹联》的楹联统计数据,共包括34个省市自治区的1 055处楹联景观,本文对这些楹联景观所属风景园林的类型进行分析,发现:楹联景观所在的旅游目的地主要为人文类目的地,达786处,自然类目的地达267处,而休闲类目的地仅有2处。
其次,对楹联景观的基本意象类型与目的地类型进行关联度分析,根据卡方检验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中所拥有的不同基本意象类型的楹联景观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卡方值为80.829,在0.01的水平下高度显著。
一是人文类旅游目的地。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人文类旅游目的地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文化吸引物为旅游资源,展现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传统的经济活动、节庆活动等。楹联作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在人文类旅游目的地中布局广泛。其中描述美景类的楹联景观布局最为密集,占该类目的地中楹联景观总数的25.6%,其次为借景抒情类(占19.6%),歌功颂德类(16.7%),感慨古今类(13.8%)。
二是自然类旅游目的地。自然类旅游目的地以优美的风景、海滩或海域、公园等为旅游资源,展现了中国的大好河山。在这一类目的地中,楹联景观的基本意象主要以描述美景类(51.3%)和借景抒情类(19.1%)为主,且以描述美景类的楹联景观最为丰富。纵观感慨古今类与歌功颂德类的楹联景观也主要布局在具有历史感、充满民俗文化气息的风景园林中,如杭州西湖、长沙岳麓山、厦门鼓浪屿等。
三是休闲类旅游目的地。休闲类旅游目的地的楹联景观布局较少,这主要与休闲类旅游目的地多为现代类建筑,体现当代文化,而楹联景观展现的是传统文化有关。然而随着楹联文化逐渐深入各个社会阶层,楹联文化逐渐成为宣传与展现文化和商品特性的窗口。目前统计在列的位于休闲类旅游目的地的两处楹联景观,一处以描写美景为主,一处以景点描述为主,为风景园林的形象宣传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楹联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中国区域文化的发展背景息息相关。本文将不同基本意象类型的楹联景观数量与省市进行互联表关联性分析,根据卡方检验分析结果,不同省市的楹联景观存在显著性差异,卡方系数为545.874,在0.01的水平下高度显著。北京、江苏、河南、广东等地区楹联景观最为丰富。而相应的内蒙古、吉林、宁夏、青海等市的楹联景观相对较少。
根据各省市的楹联景观类型,对涉及的34个省市自治区进行聚类分析,以5为临界点,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
第一类型:陕西、山东、四川、湖北、湖南、浙江、江苏。这一类型的省级行政区历史悠久,文化古迹众多,民俗文化丰富,因此楹联景观的基本意象都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歌功颂德类、描述美景类、借景抒情类的楹联景观数量众多,是楹联景观分布的密集区。
第二类型:广西、江西、福建、辽宁、北京、广东、山西、云南。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风景优美。因此描写美景类、歌功颂德类、启迪教化类楹联景观分布最为丰富。
第三类型:甘肃、海南、贵州、西藏等相对贫困地区以及澳门、香港西化现象严重地区。这些地区尽管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然而这些地区相对贫困,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地位相对较弱。中国香港和澳门地区曾经作为英国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在近代历史发展中,主要接受国际文化为主,同样楹联景观的分布数量相对较少,且主要以描写风景类为主。
楹联景观在中国旅游风景园林的布局充分凸显了风景园林的历史感、真实感,并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1983年慕尼黑国际展览会上,中国展出的芳华园,园中“淡著烟云青著柳,竹边台榭水边亭”突出我国宫苑建筑文化,中国特色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充分理解楹联景观,并深层分析楹联景观在风景园林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尤为重要。本文对中国旅游名胜中的楹联景观进行分析,从基本意象入手,分析楹联景观在当前中国风景园林发展中给人带来的空间意象差异,体现了楹联景观在风景园林发展中的价值。从空间布局的角度思考了不同旅游目的地中楹联景观布局的差异,从而体现楹联景观在中观层面上——旅游目的地和宏观层面上——旅游区域的空间分异特点,强调楹联景观在中国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结合二手数据统计中国楹联,分析了楹联景观的价值。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其文化发展历程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相一致,剖析楹联景观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保证中国风景园林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楹联的景观意象感知差异、对游客地方感知差异的影响等方面的实证分析;楹联景观在旅游风景园林中的规划布局问题等,均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文化不断缺失的现实条件下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1]张过.试论名胜楹联[J].唐都学刊,1991(2):57-59.
[2]吕永进.楹联语言文字表达的系统思维方式刍议[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53-67.
[3]范晓蕾.江南私家园林楹联匾额的艺术特点[J].大众文艺,2009(6):73-74.
[4]黄少强.论道教宫观楹联中的和谐意蕴[J].莆田学院学报,2009(6):30-34.
[5]林小燕.杭州西湖楹联文化意蕴的深层阐释[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92-94.
[6]万宇中.楹联——中国人自己的高雅文化[J].管理与文化,2009(2):19.
[7]林声.中国匾文化初探[J].社会科学辑刊,1995(6):120-126.
[8]王琼.黟县古楹联的民族性及其审美价值[J].文史博览(理论),2009(3):34-35.
[9]陈升.楹联中的道德与道德文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116-121.
[10]刘冠青.苏州园林匾额的美学意味[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3):173-175.
[11]曹林娣.中国园林匾额的文化美学价值[J].艺苑,2010(3):6-13.
[12]张军.楹联:浓缩的风景[J].今日海南,2002(3):56.
[13]陈斌.楹联匾额在风景园林中的审美价值[J].镇江高专学报,2006(2):22-24.
[14]王俊秋,战迪.电影中的都市空间意象建构[J].文艺争鸣·视像,2012(3):153-155.
[15]李平.意象的涵义及意象与物象、意象与意境的关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5):123.
[16]刘沛林,董双双.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J].地理研究,1998(3):31-37.
[17]李雪铭,李建宏.大连城市空间意象分析[J].地理学报,2006,61(8):809-817.
[18]胡晓丽.诸葛村空间意象分析与设计启示[J].大众文艺,2012(2):96-97.
[19]张国民.论楹联在传统人文中的地位和作用[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12(6):545-552.
[20]杨清平.中国江南私家园林楹联艺术及其园林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21]李世名.楹联文化的功能和效益文化视野[J].南方文坛,1995(4):48-49.
[22]Edward Inskeep.旅游规划[M].张凌云,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