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视域下虚拟言语社区交际模式研究

2015-06-27 05:54笪玉霞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言语网民交际

笪玉霞 柴 磊

(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022)

社会语言学视域下虚拟言语社区交际模式研究

笪玉霞 柴 磊

(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022)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类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生意方式,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互动场域、虚拟言语社区。这个社区具有自身的特征,交际模式是点对点、水平传播、超文本会话形式。多模态的网络言语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语言变体,它反映了网络环境下,社会成员的语言认识和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客观上因为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支持以及无声音交际,主观上因为网民语用心理和认知活动的改变。

虚拟言语社区;交际模式;网络语言

在现实社会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一方话。人们交流时带有地域“音”,如美音、英音,中国南方音,北方调。在虚拟的网络社区里,言语交流通常是无声的,网民的身份是虚拟的,互联网无地域音。网络言语社区交流与真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交流是不同的,那么,网络言语社区的构成有什么特色?虚拟社区信息交流模式与传统会话有什么不同?反映了网民什么样的语言认识与态度?多模态的网络语言反映了什么样的网络文化?

一、言语社区理论

言语社区(Speech Community)[1]116(Wardhaugh,R. 2000)理论是社会语言学主要理论,也是社会语言学家进行社会调查通常采用的方法。它是语言社会环境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是进行语言阶层性研究而采取的分析工具。在真实社会交往中使用最频繁、最有效的是有声语言,耳濡目染很容易形成地域音。英国社会语言学家沃德霍(Wardhaugh,R. 2000)使用四个几何图形分析发话者与其他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指出在传统言语社区模式下,发话者始终处于话语中心地位,和周围人交际模式属于熟人、垂直传播方式。如下页图1。

在图1这四个交流图表中,A都处于顶端,是这个网络的中心人物。在图(1)和图(2)中,发话人A与其他人关系密切,或是家人、亲戚,或是同事、同学,同时A与B、B与C,C与D,D与E,E与A都有机会交谈;在图3和图4中,A与其他人的交往不太密切,可能是老板与员工,也可能是生意伙伴之间的交往,或者与陌生交往。这样一个社区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一大堆真实身份,如丈夫,父亲,老板,朋友,同事等。交际时可以是单语,可以是双语,甚至多语。在真实言语社区中,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受到性别、年龄、阶层、职业等因素的影响,语言会呈现不同的差异或变化。我们可以依据说话人语言和非语言模态将其“语域”化,贴上如警察、律师、医生、教师、记者、农民工等身份。

在真实的言语社区里,语言的社会网络对一个人的语言行为和语言演变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面对面、垂直的信息交流模式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影响更大。因此,同属一个阶层人群的语言方式互相影响,语言变体也趋向一致。这样,人们在交际中自然形成相对固定的社会环境和交际对象,形成由“地域音”构成的言语社区。

图1 真实言语社区人际互动模型,引自Wardhaugh,2000

二、虚拟言语社区的形成与发展

在社会语言学家眼里,虚拟言语社区是社会空间的一种新形式,是随着计算机普及和互联网的诞生、快速运用而形成的。1994年中国大陆以域名“cn”正式加入世界互联网,成为地球村的一员。网络言语社区里呈现多模态交流情形,其功能和组织形式上都与现实世界中的言语社区存在明显的差别。它不再具有现实社会意义上的地域,而是一个由数字化技术支撑的现实之外的虚想空间,是一种新型的言语社区。

虚拟言语社区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强调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与联系。在虚拟社区中,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是社区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目前我国各大网站页面设计,从语言交流层面将网络言语社区分为两种类型:(1)缺乏同步回应的社区或非即时性交流社区,如电子信箱社区,电子公告版(BBS)社区,新闻组社区(夹带图片和视频),专业网络社区(如招聘网站社区、书店社区、房地产社区、专门领域的学术论坛等),综合网站大社区,用户讨论组社区(USENET,某厂产品、服务发表评论),微博;(2)即时性网络社区,如网络聊天社区(如QQ群,MSN群),游戏社区(ONLINE GAMES),微信。未来的互联网言语社区如何发展不好预测,但将还有许多专业化、个性化社区,满足不同行业、性别、年龄人的需求。

三、虚拟言语社区的特征

学者徐大明指出鉴定真实言语社区可以从“人口、地域、互动、认同、设施”[2]59(周明强 2007)五要素入手,认为人口要素是言语社区构成的主体,地域是言语社区的交际场,互动是言语社区形成的连接链,认同是言语社区形成的催化剂,设施是言语社区形成的符号系统、言语变体以及语言规范。学者杨晓黎(2006)提出:“确定言语社区只需三元素,即大体圈定的区域、相对稳定的人群、由区域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并使用的语言变体。”[3]83

在虚拟的网络言语社区里,这五个元素有什么变化?首先,人口无穷大,地域无边界。不同地域的老少男女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匿名交流。由于交流通常是无声的,无法使用地域方言、社会方言、民族共同语确定说话人的地域、性别、阶层、教育背景等信息。这个虚拟的言语社区的地域是绝对超时空的,人口是稳定性和流动性的统一,网民足不出户就能够24小时用“标准语”、“乡音”、“土话”、“洋调”和世界各地不相识的人交流。

其次,在虚拟的言语社区里,认同为网民ID身份,注册了ID,网民才能登陆,进行交流。这是一个流动性大,比较松散的社区。网民可以随自己的个性爱好申请一个账号,加入自己喜欢的论坛、聊天室,或跟帖,或静静地浏览。

第三,互联网世界里的互动也与真实世界里面对面的互动有区别,网民可以跟随对方语码,也可以使用不同语码交流,还可以发送各种表情符号,或幽默诙谐、或讽刺挖苦,都以自己的心情敲打选择;同时可以选择隐身,观看网友聊天,自己心灵放松。此种互动不仅是“同一性与变异性的统一”,而且可以是无声的“同一和变异”。[4]83(王玲 2009)

最后,虚拟世界里的无声交流具有数字化特有的多模态交流方式,这种“比特”数码语言是一种动态的、多维的、直接呈现的具象符号。设施为全民通用的汉字、英语、数字、符号。网络言语社区的设施比真实生活中设施要素复杂,更加具象化,更加多元化,如网络特色语:键盘符号组合“-I”,表示吸烟一族;“:-’)”,表示有点感冒;数字“8417”,理解为“不要生气”等等。

在现实社会和虚拟世界,认同和互动都是构成言语社区的最基本的元素。自我认同,存在于一切言语交际活动之中,同时互动的产生必然要以一定的认同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认同可以说是互动产生的催化剂,是虚拟言语社区最终形成的重要标志。在虚拟的网络言语社区里,认同为网民ID身份,是一个网民能够进入不同论坛、聊天室通道的钥匙。

四、虚拟言语社区交际模式

“CMC以电脑为媒介的交际”[5](符存 2014),是一种新型的交流手段,给人类的交往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改变。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成为网民之间交往的中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区别于传统社会交往、互动的模式——虚拟网络社区ID认同交际模式。学者杨永林(2004)认为这种言语交际行为使得身份认证与称谓更加多元化,交际人物与话题转化更加随意,人机交互中“话轮规则更加离散”。[6]10

(一)“点对点”的双向交流或“一对多”的多线性交互方式

这种交际形式与真实言语社区中“面对面”互动的形式不同,是以“点对点”的双向交流或“一对多”的多线性交互方式进行,即时交际(real time interaction)和非即时交际(postponed time interaction)。即时交际很典型的例子,如聊天室,游戏娱乐空间,交际双方进行同步即时会话,即点对点的交流;而非即时交际有电子公告版BBS、专门论坛社区、新闻组社区、微博,是一种非同步回应的交流形式,即进行点对面的交流。第三种网络ID交际模式兼有上面两种功能,可以发送即时消息(instant message),也可以在线聊天,如目前时尚、盛行的QQ交友社区、MSN交友社区,携带方便的手机微信社区。

在真实世界里我们采用“无停顿、不抢话(no gap,no overlap)的话轮规则”[7]136(黄广芳 2008)模式进行面对面交流,双方遵守关联原则。而在虚拟世界里网络交际打破了日常会话中的话轮规则,形成了网络交际独有的两条话语主线或多条线交叉并行的形式。在网络会话中参与者往往不遵守Q-A-Q-A(一问一答)的话轮转换模式,因此,要求参与者必须掌握网络交际连贯的能力,从纷繁的交际对话中找出配对的信息,网民只有具备了网络交际的基本能力,才能顺利地通过网络进行交流。

(二)网络ID互动的水平传播信息模式

较之传统的垂直互动方式,即信息是从单一或少数人那里向外发送,网络ID互动方式属于水平传播信息模式。在网络虚拟社区里,网民共享一个大众话语平台,以文本或超文本为媒介,网民是接受者、也是发送者,信息来源是多种路径,发出也是多渠道。网民能够将相关意义的建构和呈现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虚拟身份增大了网民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话语权。网络互动不再是熟人交际网,而是兼有了熟人和陌生人交际网,以匿名性、广泛性、有缘性、心近性特征在不同平台张贴特定主题的一己之见,或交流思想、或答疑解惑、或闲聊交友。

下面图2的平面图描绘了在虚拟社区,以网民为中心进行的ID身份注册的交往模式图。一般来说,网民上网意图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获取信息行为;(2)聊天、交友行为;(3)电子写信行为;(4)游戏行为。下图单箭头表示交际方式为非即时方式,包括异步的电子邮件、BBS公告版、论坛和同步的聊天室、游戏;双箭头表示交际方式可以即时对话,也可以留言,如QQ、MSN和微信交友社区。在这个流动性大、比较松散的全交互式的电子平台,所有参与者凭借ID身份登录,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人际沟通模式,使得边缘人处在一种自由、平等和直接的交流中心。所以,虚拟社区是社会空间的一种新形式。

图2 虚拟社区言语互动交际模型

在虚拟社区信息交际模式中,网民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口语化的书面语交往。网络上的言语行为自由、开放,人性及心理比较解放,解除了权威性,具有草根性和全球性。这种想象的空间具有真实言语社区属性,但没有交流地理位置限制。互动中多问多答,或小窗口一问一答,以短句、拼贴、戏仿、另类书写形式实现单语、双语或多语的虚拟人际沟通。

(三)超文本的语言与非语言符号交流模式

由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构成的网络语言属于书写型的口语体,以书面语为主,口语为辅,具有技术特征和社会特征的新媒介(符存,2014),与真实世界的口语交流不同。凭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互联网上的即时交流社区上发送的信息与传统的纸媒也不同,文本大多为超文本,如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使用,或文字、图片、表情符号、视频等随意链接和镶嵌,从而形成了多模态的会话文本。在会话方面形成一种区别于书面语交流的独特特点,这种超文本会话形式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语言变体或社会方言,人们将这种言语符号称之为网络语言,即“以汉语为传输载体,网民在互联网上进行沟通交流和信息处理时所采用的一套不同于现实生活用语的交际符号。”[8]231(汤玫英2011)它是在虚拟场景和网络文化背景之下的产物,与有声的普通话、方言交流存在差异,拓展了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变异范围。网络语言变异也是虚拟与现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虚拟言语社区里,网民喜欢虚构名字、身份、年龄和性别。为了简便省事、凸显个性,网民在即时信息交换模式下随意插入非文字符号、图片、动画,形成了特点鲜明的网络言语,这类文本的插入使得网络交际更加独特。这种超文本发送信息的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七种:文字、字母、数字、键盘符号、表情符号、实物、图片、视频。如在聊天中会话者加入一些键盘符号“:-)”(笑脸)、“:-D”(大笑)、“:-(”(悲伤)、“@_@”(醉了、晕了)。

下面两贴来自于某高校QQ群。第一个多模态的超文本是某网民的独白,笔者进行了删减:“中秋节将至,愿大家(包括我)有人逗你,谁……有体,遇事这样你就会永远,天天好心情!”

该网民以多种表情符号加汉字的形式,祝福同事在中秋节时吃好、玩好、心情愉悦。这种幽默的语言与非语言符号运用也只有在网络环境下才能实现,充分展示了网上冲浪、交友时人们遵循的原则——开心准则。

第二个多模态的超文本是目前虚拟交际模式中最常见的会话形式,ID身份是虚拟的。这里出现了汉字、英语、符号,形象地描绘了这四位网民的此时此刻心情,计算机技术弥补了虚拟社区无音无调、无表情无身体语言的限制,满足了网民身临其境的愿望。

【活跃】xiaoChen(123456) 11:07:04 喜欢TED,佩服那些演讲的人

【话唠】梦娃 11:07:54 indeed

【话唠】梦娃 11:12:50 and this one,really inspiring

【吐槽】xiaozhao(123456) 11:24:44 谢谢分享

【活跃】xiaowu(123456) 12:11:28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

对于这种网络语码交流,网民都会开心一笑,也会跟上更加别致的贴,如何跟帖,随缘。这种违反语言规范现象的超文本在虚拟言语社区里到处流传,属于新常态。有学者将网络语言的这种特征归纳为:个性化、主观化、形象化、符号化、数字化和字母化六个方面,折射了网民新奇有趣、随意性、幽默诙谐的心态。

五、虚拟言语社区的多模态交流模式成因

虚拟言语社区里网民之间的信息交流路径是科技时代新事物,与网络环境匹配的各种超文本知识也是新知识。只要想在网络社会里漫游、交际,就不得不学习、适应网络自然环境。正如学者希拉茨(Dirk Geeraerts)(2010)指出那样:语言使用者学习语言的过程是在“社会互动中与其他语言使用者相互调整的过程。”[9]34语言变体的研究有两个:一是社会角度,从年龄、性别、阶级角度考察语言使用上的差异,亦即传统社会语言学关注的焦点;二是认知角度,一种社会语言学的新兴范式——互动社会语言学(interactional sociolinguistics),主要研究语言认识和态度(language perception and attitude)上的差异,即在互动过程中会话者如何看对相互的语言行为以及对日后语言行为的影响。

网络语言,或比特(bit)数码语言,是一种规范语言的变体,是在网络交际语境下由一群具备网络交际连贯能力的特殊群体构建的虚拟社区里使用的语言。由于具有简洁实用、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特点,深受网民喜欢,宅男宅女更是偏爱此种交流模式,认为这是了解外部世界和交朋友的神器。它具有解除现实世界的“面具焦虑”的特性,更以一种自由、平等、真实、感性的“白话”模式在网络文化环境中广泛地传播开来,并迅速成为一种语言时尚。这种追潮认识和对待语言的态度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首先,技术的客观阐释。由计算机技术支持的互联网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E媒体,亦即“第四媒体”。由于具有强大的媒体容载和共享的信息资源,这种无纸交流易于使用超链接,将文字、数字、图形、动画、音频、视频融为一种超文本,实现快速传播,这种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技术支持,这种多模态交流模式使得历史进入了后传播时代。在互联网平台,网民彼此相识或不相识,有了ID身份就可以进入不同虚拟社区,世界各地任由网民交流,这个社区不是用语音语调标签来识别身份。

互联网技术本质是开放、分散、分权、扁平化。与传统纸媒体、电视媒体、电台媒体相比较,互联网的分散化、分权化更加突出。互联网的技术特征,造就了应用这种技术的群体的开放性、自主性、创新性。这种交流方式使网络语境具备公平性,行为与责任分离,角色扮演随意等特点,赋予网民可以自由谈天说地,大到新闻时事,小到家长里短。

其次,无声口语的书面化交际模式的客观解释。学者胡壮麟(2007)指出:任何话语都具有多模态的固有特性,言语的语言模态(视觉的、姿态的、动作的),像语言一样,在社会使用过程中形成社会资源的模态[10]5。面对面的交流都具有多模态的互动特征,包括言语、手势、体语、面部表情,接近或凝视的情景。学者陈原(1983)认为:人类进行交际活动的工具不只是语言,社会交际常常混合了语言与非语言这两种工具。面对面交流时,常常伴随着手势、眼色、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这种动态的非语言交际,同时还涉及静态的非语言交流。静态的非语言交际方式有三种:无声的动姿(笑一笑、点点头、挥挥手);无声的静姿,如没有明确信息的“站”姿,可以传达毕恭毕敬、高傲、威武、局促不安;礼服、首饰、胸针、香水等附加物品同样可以传达信息;第三种为发出了声音但没有固定意义的“类语言”,[11]178-179如长叹一声、哼哼唧唧、哈哈大笑,这种方式不是分音节的语言,但具有交际作用,效果只能依据交际情景。

网络交际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际方式不同于面对面的交际方式。它不是用声音媒介表达的一种方式,网络社会环境下交往绝大多数是无声的,同时缺少动态的身体语言的交流和静态的非语言交流。虚拟言语社区的交流模式需要网络交际参与者具备一些独特的交际能力才能实现,掌握电子版的非语言符号是一种高效传情达意的方法。通过使用键盘符号、实物符号、笑脸符号或其它表情符号等,网民之间就能实现栩栩如生的感情表达,甚至达到网上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仿佛看见另一方“坐”姿,听到了“讽”声,“哈”声,无声音媒介进行的网络交际越来越值得人们的关注。

最后,在虚拟言语社区语境下,网络语言的畅行还存在主观原因。主观上看,新的互动方式(ID身份交流方式)改变了传统人际垂直沟通模式,是一种水平、人人都是中心的模式,是去中心化的方式联结和组织起来的,可以说实现了人性与心理的解放,改变了传统工业社会中从中央核心向边缘的信息传播模式和人际互动模式,这使得边缘的人处在一种自由、平等和直接的交流中心。由于网民语用心理和认知活动的改变,网民很容易将所有实践领域中使用的声音、图像、语言、数字、键盘符号以超文本的方式发送给众多看客、说客,追求超链接式的符号自由组合,从而凸显网络文化精神,强调“话语参与”精神和“快餐文化”、“速食”特质,深刻体现了网民追求个性解放、创新精神。

另一方面,网民容易将单向度的网络自由观理想化,误将言论自由、网络表达自由等同于网络自由,不负责任的发布黄色照片、视频、传播谣言,对这种不文明网络交际行为必须实施净网,倡导文明的信息交流模式。

六、结 语

虚拟世界是一种生存场域,动态的在线行为不仅是“言说”,更是“生活”,是人类在网络空间的存在方式,是第四传媒时代网民交际的方式。有了互联网和多媒体,人类的行为是宅在家里,交流模式是超链接式的虚拟与现实混合体。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定式、认知习惯、评价观念等。在线的语码转换突出了虚拟环境的开放性、技术性、多元性,同时它也是一种语用心理的折射,一种认知活动的反映,一种网络文化的显现。

[1]Wardhaugh,R.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周明强.言语社区构成要素的特点与辩证关系[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5):59-63.

[3]杨晓黎.关于“言语社区”构成基本要素的思考[J].学术界,2006(5):82-86.

[4]王玲.言语社区基本要素的关系和作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5):80-85.

[5]符存,赵静宜.《网络语言学:学生指南》介绍[J].当代语言学,2014(2):237-239.

[6]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黄广芳.社会语言学框架下的网络交际语言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135-136.

[8]汤玫英.网络语言进入现实语言的科学规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5):231-234.

[9]Geeraerts,D.Ten Lectures on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0.

[10]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0.

[11]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12]王雁冰.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青少年网络语言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责任编辑:郑宗荣)

A Study of Communicating Models in Virtual Speech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inguistics

DA Yuxia CHAI L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nan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22, China)

The Internet has driven us into the Information Age which has changed our communicating manners, and ways of learning and doing business. As a result, a new interacting field by the name of virtual speech community has come into being. It possesses its own unique features and its communicating models are discourses of dot-to-dot, horizontal talk and super-text. The multimodal internet speeches have become a new social variation and shown the distinctive changes of people’s language acquisition, perception and attitude in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Those changes are due to the objective factors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no sound communication, and the subjective reasons for people’s psychological and cognitive changes.

virtual speech community; communicating models; internet language

G203

A

1009-8135(2015)06-0117-05

2015-07-23

笪玉霞(1965-),女,河南信阳人,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英汉修辞比较及翻译。柴 磊(1973-),女,山东济南人,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应用语言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社会语言学视角的网络交际中语码转换现象研究”(项目编号:11YJC740004)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言语网民交际
情景交际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交际羊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关于冬天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
有感“网民节”